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史说新读 2022-08-20 12:02:00

清朝灭亡后,曾作为清朝实际统治着的摄政王载沣过得很好,并没有遭受清算,这主要得益于他每次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载沣是道光帝第七子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哥哥是光绪帝载湉,1883年出生,七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继承了醇亲王爵位。

当初,奕譞娶慈禧太后的妹妹为妻,生下光绪帝,同治帝去世后,由于他无后,光绪帝这才有机会当皇帝。

与光绪帝不同的是,载沣是侧福晋所生,跟慈禧太后的关系并不那么亲近,但慈禧太后却很喜欢他,等他稍稍长大之后,慈禧太后就将老相好瓜尔佳·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嫁给他,婚后生下一个儿子溥仪,也就是末代皇帝。

光绪帝还在世的时候,载沣颇受重用,不但在朝担任要职,后来又作为全权大使出使欧洲各国,光绪帝执政末期,他甚至进入军机处,开始接参与核心决策。

1908年,光绪帝在软禁中去世,慈禧太后也生病了,临终前她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和载沣等人召入宫中,商议立嗣之事。

大臣们建议慈禧太后立一位年长的宗室子为帝,但慈禧太后存有私心,她想立一位年幼的宗室子为帝,从而方便自己掌权,于是提出立载沣两岁的儿子溥仪为帝。

当时,载沣坚决反对立溥仪为帝,但慈禧太后坚持如此,他急得不行,差点就哭出来了。

消息传回醇亲王福,载沣的家人乱作一团,都认为这不是啥好事,载沣的嫡母刘佳氏更是气得哭晕过去。

为什么载沣极其家人都不愿意让溥仪当皇帝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只要慈禧太后在,溥仪就会想同治帝和光绪帝一样,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未来可能也没什么好下场。

不过,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光绪帝去世后不到一天,慈禧太后也去世了,溥仪继位为帝,载沣成为摄政王,而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则成为太后。

这一变故让整个醇亲王福欢呼雀跃,载沣也跃跃欲试,准备凭借自己的努力,挽救外有外患、满目疮痍的大清朝。

但是,在载沣主政的三年时间里,内有隆裕太后掣肘,亲贵相互争权,外有袁世凯威慑朝廷,还有一众革命党闹事,他因此毫无作为,开始变得日渐消沉,不太喜欢过问政务了。

由于载沣的表现让人失望,因此很多人将他称之为窝囊废、书呆子,但大清朝岂是他一人可以挽救的,他也不争辩,而是按部就班地做自己的事情,至于结果如何,就看天意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载沣见大清灭亡是迟早的事情,于是果断辞去摄政王一职。

据记载,载沣辞职回家那天,对妻子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我可回家抱小孩了”,瓜尔佳氏见他不再掌权了,气得大哭一场,但也无可奈何。

可以说,载沣的这个决策还是很明智的,他保全不了国家,却通过急流勇退而保全了家人,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这是变相支持革命,是为了民族大义着想的。

比如说,1925年孙中山就突然造访了出醇亲王府,一位革命领袖访问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统治者,这是亘古未有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孙中山会批判载沣,但现实并非如此,孙中山给予载沣很高的评价,认为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是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前面,将家族和个人利益放在后面,是值得肯定的。

并且,孙中山还认为载沣自从辞职之后,就不过问政务了,也没有参加复辟活动,这是难能可贵的。

那一天,载沣和孙中山相谈甚欢,互相引为知己,两人分手时还约定,下一次由载沣登门拜访孙中山,但可惜一个月之后,孙中山就去世了,载沣在王府内祭拜孙中山,并将孙中山的照片放在书房内瞻仰。

那么,载沣辞去摄政王之后,都干了些啥,他的退休生活又是如何度过的呢?

第一,载沣做得最多的事情,是读书写字,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按照载沣的亲弟弟载涛的话说,他只能在和平时期当一个优哉游哉的富贵王爷,不能胜任摄政王之职,因为他没有那个能力。

人人都说他忠厚,实则无用之别名。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对事变,则决难胜任。

现实也是这样,载沣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并不想当什么摄政王,他都是被迫为之的。

载沣辞职之后,就在家静心读书,他还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宝翰堂”,那时候他还只有二十八九岁,精力十分充沛,因此好学不倦,每天读书写字的时间很长。

在生活上,载沣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什么事情都照旧,早上起来就去给老母亲请安,然后洗脸吃饭,回书房看书,中午跟老婆孩子一起吃饭,下午继续看书,到了晚上才出来遛弯,或陪陪孩子,或出去听戏喝茶。

载沣还有个很好的习惯,那就是写日子,坚持了几十年,从未间断,他的日记为我们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虽然墨守成规,但载沣也不是个不开化之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也会对一些新鲜玩意产生兴趣,比如他是第一个穿西服的清朝王爷,他有自行车和望远镜,他还喜欢研究天文地理,甚至亲手制作一些工具,跟孩子们一起观察日食。

不过,载沣家也出现过不和睦的事情,都是因为他的妻子瓜尔佳氏,并不能算作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妻子,作为一个女子,竟然对权势有着超乎寻常的执着。

载沣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为他安排好了婚姻,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未婚妻全家自杀而亡,后来父母又让他跟希元将军的女儿订婚,但快要到结婚的时候,慈禧太后硬要他娶瓜尔佳氏为妻,为此希元将军的女儿还自杀而死。

与瓜尔佳氏结婚之后,载沣发现这个女人不太安分,因此并不喜欢,但又无可奈何。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瓜尔佳氏与珍妃的姐姐端康太妃上蹿下跳,试图复辟,为此两人拿出了大把钱财四处打点,结果被骗子给骗了不少钱,复辟之事化为泡影,算是闹了一出大笑话。

这让载沣忍无可忍,于是逐渐疏远瓜尔佳氏,并纳了十六岁的邓佳氏为侧福晋,邓佳氏出身低微,但性格很好,而且聪明伶俐、勤俭持家,很受载沣宠爱,两人前后生育了多个子女。

第二,政治上紧跟大势,并积极保全家族。

载沣虽然退休了,但他好歹当过摄政王,是政治漩涡中的核心人物,以此他不出门,依然有事找上门。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给予清朝皇室优待,溥仪依然可以住在皇宫中,保留皇帝称号,每年享受四百万元生活补贴。

载沣作为曾经的摄政王,也受到了民国政府的厚待,民国政府供给一切生活费用并保护其私产,这个待遇也是很优厚的,让他可以继续过富贵生活。

1917年,张勋带着五千辫子兵入京,通电全国复辟,并诚邀全国各地宗室成员及满清遗老入京“襄赞复辟大业”,载沣也在受邀之列。

这是一个难得的复辟机会,满清遗老们纷纷响应,比如康有为就应邀到徐州,在道台衙门住了下来,衍圣公孔令贻也大摆宴席,宴请社会名流,为清朝复辟弹冠相庆。

12月30日,张勋来到北京,第二天在养心殿见了溥仪,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拥护下,登上龙椅重新当了皇帝,张勋率领一干人等跪下来大呼万岁。

一时间,张勋复辟闹得纷纷扬扬,举国震动,但让所有人感到好奇的是,作为溥仪父亲的载沣,从头到尾都没有现身,他在干什么呢?

原来,张勋邀请载沣出山,但载沣认为复辟之举必然不能成功,北洋政府才是他需要紧抱的大腿,因此他不愿意参加张勋复辟。

果不其然,张勋复辟闹剧只上演了十二天,张勋的辫子军就被赶出了京城,溥仪再次退位了,满清遗老们四散逃命,只有载沣镇定自若,因为他并没有参与,自然不会受到牵连。

张勋复辟失败后,溥仪继续住在皇宫,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只持续了几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黜溥仪帝号,取消皇室优待条件,并将溥仪赶出皇宫,溥仪随即来到醇亲王府暂住。

载沣虽然不支持复辟,但也极力维护溥仪的帝位,因为这件事跟他的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溥仪不是皇帝了,他也将无法享受优待。

为此,载沣积极奔走,试图让溥仪恢复帝号,重新入宫居住,但以失败而告终。

虽然失去了优待条件,但好在载沣家底还是很厚实的,因此生存不是问题,后来溥仪去了天津日租界居住,他则留在醇亲王府,继续过自己的小日子。

第三,维护国家利益,坚决不当卖国贼。

1928年,蒋介石领导北伐军打跑了张作霖,北洋政府时代结束,南京国民政府时代到来。

北洋时期,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徐世昌、黎元洪或者段祺瑞,这些人说到底都是清朝曾经的臣子,对载沣的态度比较好,也给了他不少优待。

但是,蒋介石就不一样了,他是革命党首领孙中山的弟子,载沣认为他不会给自己什么好脸色,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为此,身在天津的溥仪就给载沣在日租界买了一套房子,让他搬过去居住,但他不愿意住在日租界,于是到英租界居住,有了英国人的保护,他这才稍稍心安。

在天津居住的日子,载沣可以说是低调到可怕,他改姓王,将居住的房子叫做王公馆,别人不知道房子里里住的是曾经的摄政王,只有极少数亲朋友好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载沣在天津过了数年富贵生活,他有几百名佣人伺候着,还有专门雇佣的保镖,使用的生活用品也很现代化,比如生活电器,电话,汽车,抽水马桶,电风扇,等等,可以说是紧跟时髦的了。

寓居天津期间,载沣依然按部就班,每天读书写字,他还很重视子女教育,几个儿女改名换姓后被他送到贵族学校读书,为此他还曾捐赠大笔钱财给学校,以此来隐瞒身份。

由于载沣刻意隐瞒身份,别人都找不到他,因此那几年是他人生中最安静祥和的时光,他感到非常快乐。

但是,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多久,1932年溥仪在伪满洲国当了皇帝,当时载沣的身份已经意外暴露了,日本人便派人劝他到伪满洲国任职,被他严词拒绝。

其实,在溥仪去东北之前,载沣就曾多次写信劝他不要投靠日本人,但溥仪不听,他还多次痛斥溥仪。

后来,由于形势所迫,载沣携全家返回醇亲王府居住,溥仪还是很照顾他的,承担了醇亲王府所有开销,这些钱当然是日本人出的了,为的是继续拉拢他,他不为所动,但乐于花日本人的钱。

1934年,在溥仪的再三请求下,载沣带着几个子女去了东北,他发现溥仪就是个傀儡皇帝,这让那个他感到更加失望,在小住了一个多月之后,就只身返回北京,几个子女则留在了东北。

自那之后,载沣对日本人的态度就更坚决了,但这也让日本人对他越发不满,他的处境因此不是很好。

1937年,日本全民侵华,日本人威胁载沣,要么去长春住,要么去天津日租界,以此防止反日分子利用他从事反抗活动。

载沣当然无法跟日本人抗衡了,但他也不想投靠日本人,于是采取了一个策略,答应在天津日租界居住,但依然保留英租界的房产,一旦有事就往英租界跑。

当然了,载沣的亿万家产也都在英租界的房子中,不过后来英租界发了一场大水,他的很多古玩字画都泡水了,变成了一堆渣滓,这让他十分心疼。

1939年,华北大部沦陷,载沣发现住在天津跟住在北京没什么区别,于是回到北京,住进了醇亲王府。

不过,日本人对载沣还是很客气的,这让他没有想到,他便乐得其所,又过起了自己的小日子。

1942年,载沣过六十大寿,溥仪虽然没有回来,但溥杰带着日本妻子嵯峨浩回来给他祝寿了,他感到非常高兴。

但是,仅仅半年之后,陪伴载沣多年的侧福晋邓佳氏去世了,这让他十分伤心,邓佳氏是他的贤内助,却因为出身原因而地位低下,当牛做马近三十年,没有半点怨言,他觉得很对不起邓佳氏。

邓佳氏去世之后,载沣明显苍老了许多,自那之后他就更加深入简出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他一方面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为溥仪的遭遇而担忧。

1949年,傅作义和平起义,载沣在收音机中收听消息,等到解放军入城了,他在日记中写到:“正月,北平局部开始和平矣……解放军入城尚俱安静”。

因为积极维护解放军,再加上政策上的优待, 原以为会遭到清算的载沣,却得到一个好消息,他不但安全着陆了,还可以继续将醇亲王府作为私产,这让他喜出望外,自此之后坚决拥护共产党。

第四,载沣深明大义,出售醇亲王府。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国家机关、单位都没有办公地点,一些单位就看中了醇亲王府,载沣作为新中国的公民,也想为国家做点贡献,但他还是有有些犹豫的,毕竟醇亲王府是祖产,他有些舍不得。

后来,醇亲王府大量仆人离去,再加上许多房屋年久失修,载沣觉得与其自己住是一种浪费,也是对文物的损害,不如卖给国家。

1950年,载沣以九十万斤小米的价格,将醇亲王府卖给了国立工业学校,后来他将房款的一半在东城魏家胡同46号买了一套住房,另一半则平分给八个子女,这里面当然没有溥仪的份,因为溥仪那会儿还在苏联。

载沣出售醇亲王府,受到了一致好评,很多人说他深明大义,为国家做了贡献。

仅仅过了半年,载沣再次出售住所,将房子卖给某单位,成为了职工宿舍,他则搬到利溥营11号居住。

1951年,载沣因为感染风寒于正月初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去世前要求葬礼从简。

相比于哥哥光绪帝,载沣的一生算是比较圆满的了,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从而为自己创在了生存空间,建国后也被国家和人民所接纳,这样的结局,对于曾经当过清朝摄政王的他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0 阅读:272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