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无子宋仁宗,终于要对事实俯首了,略论宋英宗的短命!

罗俊芳 2023-05-30 11:55:00

终生无儿无女的宋仁宗终于要对事实俯首了,略论宋英宗的短命!宋仁宗在《宋史》中有很多他的记载。可惜,宋仁宗这位明君并没有子嗣,三个都死了,最后只能把自己的表弟赵曙定为储君。

宋仁宗后继乏人

仁宗三儿子赵曦在庆历三年(1043年)去世,其后所生育的子女均为女子。所以大臣们纷纷向宋仁宗进言,要从皇族中挑选一人,当做将来的真龙天子。这个建议遭到了宋仁宗的坚决反对,当时宋仁宗心中还想象着他的妻妾们会为他生儿育女。从此诞生的孩子,全是女子。所以,宋仁宗老时,其接班人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再往后,便是仁宗之父,宋真宗之子,想要子嗣,也是千难万难。

宋真宗一共生了六个孩子,但大部分都英年早逝,到了后来,就只有老三赵祯活了下来。宋真宗病重时,一桩与宋仁宗有关的谋逆之事,宋真宗曾欲彻查此事,结果被一名官员问到:“皇帝有多少个儿子?”,宋真宗就这么一个血脉,不可能将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这一次,多亏了这位官员宋仁宗才没酿成大错。事实上,在宋仁宗还没有出世时,由于宋真宗的几个儿子都死得较早,所以宋真宗就将自己的兄长许让接到了皇宫之中,以储君的身份来抚养。直到仁宗陛下降生,才回到了自己的府邸。

“濮安懿”,字益之。天赋异禀,外庄内敛,喜怒不形于色。初任千牛卫右总管。周王佑(皇帝陛下的二儿子,死于九岁)去世,皇帝陛下赐给皇帝一辆青色的马车,将皇帝陛下接回皇宫。仁宗生,与小少的部曲一同奉还府第。等到宋仁宗,他的悲剧很大程度的超越了他的父亲,仁宗三子皆英年早逝,这对于皇室与朝野来说,是一场大灾难。允让的十三子赵宗实四岁时就被带到皇宫,直到仁宗有了一个孩子,才把赵宗实带到皇宫里。这对父子,都是“储备形人才”,最后却双双遣返,可谓是一场悲剧。但这次,情况发生了变化。

宋英宗登上皇位曲折历程

宋仁宗有自己的孩子,就把赵宗实从皇宫里赶出来。但宋仁宗的三个孩子没有旨意,三个都死了,太子的位置一直空着。文彦博,富弼,包拯,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人物,曾多次要求宋仁宗为他们立后,但他们都被宋仁宗婉言谢绝了。仁宗是个性情温和的人,但对于继承人的选择,却是固执到了极点。

一直到嘉佑六年,宋仁宗才答应立下子嗣。嘉佑七年,赵宗实继位,为宋英宗。嘉佑八年,宋仁宗因病去世,宋英宗继位,更名赵曙,继位后封仁宗曹氏为“皇太后”。曹王后是曹彬之孙,地位尊崇。再加上先于她的宋真宗刘娥垂幕听朝,所以曹后就有了效仿之心。宋仁宗十三岁登基,宋英宗三十二岁,他不能接受皇太后独揽大权。宋英宗刚刚继位,与皇后的矛盾就很大,导致后来曹太后想把宋英宗赶下台。宋英宗登基没多久,就病倒了。等到宋仁宗出殡的时候,只好让曹太后去办此事。宋英宗病重的这段时间里,和曹太后有过几次冲突。在太监们的怂恿下,曹太后萌生了罢黜英宗,改朝换代的念头。皇帝陛下(英宗)一怒之下,改变了策略,却遇到了太监尤少恩。

大臣们都很不高兴,便一起造谣生事,两宫因此决裂。曹太后废除太子的意图很明确,她甚至向汉废帝刘贺打听了一些消息,并秘密向韩琦献上了一份厚礼,希望他能像霍光废掉太子一样。不过韩琦也不会因为曹太后的关系就去巴结,反而会不偏不倚,从中周旋。他说英宗有病,说起话来不免有些神志不清,好让曹太后安心。皇上能有今天,多亏了太后娘娘,这份恩情我不能不还,不过既然不是天选之人,我愿意接受,那就没事了。至治平年,宋英宗病重,韩琦借此机会,辞别了皇太后,要求出外为官。韩琦如此处理,是因为他害怕真宗刘娥又一次独揽大权,就将曹太后交到宋英宗身边。曹太后表示了意思,韩琦问什么时候才能还,曹太后便支支吾吾的说着别的事情。(韩琦)吩咐依鸾台掀开帘子,帘子立刻垂下,但仍能透过皇屏看到太后的衣裳。也多亏了韩琦的果断,不惜冒犯皇族,这才让曹太后把政英宗交还给了她,从而杜绝了一场后宫党争的情况。于是,宋英宗正式踏上了治国之路,稳固了自己的位置,防止了朝野大乱。然而,宋英宗登基后,虽然他很努力,但他执政时间不长,统治时间非常短。

英宗在位期间

虽然宋英宗上台时间只有三年多,但他的政绩还是很突出的。英宗在朝堂上最为显赫的两件大事,就是他在朝堂上加大了对文官的考学力度,并且在朝堂上进行了一次大的革新。从宋真宗开始,宋代就一直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国家。在这些问题中,“冗员”现象尤为明显。为此,宋英宗在科举考试中实行“磨勘”和科举考试两种方式,对科举考试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这是为了防止文官一统天下,防止五代十国时期相似的混乱。但是,在防止权力过大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冗员”。很多人在没有得到新的差事的时候,就算是退休了,也能拿到薪水。而且,朝堂上对文武百官的训练,也很宽松。到时候,不管你有没有功劳,都会得到提拔。久而久之,官员的数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多。宋英宗则因应此情形,将磨勘之期加长,并对中、高层官员数量加以限定。磨查的时间越长,晋升的步伐就越慢。规定了中等和高等官吏的数目,工资开支当然就降低了。此外,宋英宗还曾下令,每三年举办一次的礼部会试,以求从根源上遏制过多的吏员。从此,三年一次的比试,就成了后来的规矩。宋太祖年间,北宋科考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日期,有时几年也不举办一次,但最多一次也就一百人上下。到宋太宗年间,参加殿试的考生数量每年都有增长,一次性通过殿试的考生超过500人。有时候,所有被接纳的学生都超过了前一年。这样下去,官员越多,国库就会承受不住。

为此,宋英宗曾下令,一届招收的学生,最多只有六百名。从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冗官"之源,肃清了官吏之风,减少了国库之费。只是,宋英宗的身子本就不太好,纪平三年,宋英宗一病不起,他就病的无法言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宋英宗的大儿子赵顼被册封为“太子”,成为了后世的宋神宗。纪平四年,宋英宗在任四年去世,由赵顼继任皇帝,称宋神宗。变革的重担,便压在了宋神宗这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少年身上。宋英宗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但却开创了王安石的革新,为后世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英宗英年早逝,这一次的革新,就只能落在了后人身上。

0 阅读:199

罗俊芳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