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9分!吊打《新闻女王》,港剧巅峰,还得是它!

王兰追剧 2023-12-18 18:05:32

红遍大江南北的《新闻女王》在眼花缭乱、肥肿难分、盆满钵满、一言难尽的吵闹声中,终于结束了。

每次和主流意见不太相符,就有读者会说,乌鸦太过挑剔…

有后台的留言曾质疑我,仗着早出生几年,对现在的作品鸡蛋里挑骨头,热衷于想当年,想凸显往昔峥嵘岁月稠,吃过满汉全席瞧不起平价碳水…

但恕我直言:曾经沧海,真的真的,难为水啊…

我发现,在受众群体、审美风向等因素已经发生改变的今时今日,观众的评判和作品的质量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不那么正相关…

但今天,我必须要拿出这部,比某女王高到不知哪里去的作品,为了说明我没有那么老,也为了证明,真正的港剧没死。

它只是在别的地方,继续野蛮生长,甚至越烧越旺,越烧越狠:

《导火新闻线》

2015年,中国香港街头。

女人从报社下班,正准备回家。

突然,一个男人手拿尖刀,向女人大动脉刺去,是刀刀索命的架势…

女人用手臂挡住,瞬间血流如注…

下属跑过来,刚准备报警,女人回过神来:先别报警,拿相机拍我,特写伤口,拍地上的血,去拍凶徒的样子,回来再拍我,快,每个角度都要拍到!

刚入职的下属,见到这场景,吓坏了…只能按照女人指令,机械执行…

女人是《囧报》总编汪海蓝,对于这次受伤,她非但不害怕,反而觉得是来之不易的机会…

第二天,报纸销量开门红,全香港都在讨论这桩,黑恶势力报复记者的案件。

当警察来调查时,问及线索时,汪海蓝态度亲和,却拒不合作。

其实,她心知肚明:这是刚刚报道的女明星“人狗交”头条惹来的祸端,对方找来的黑社会寻仇。

她预感到,这是一笔不错的交易…

用这次受伤,引出相关涉案者,搞个更大的新闻…

《囧报》总编汪海蓝,是业内名声响当当,令同行妒恨交加,令下属闻风丧胆,令名人明星退避三舍的“新闻界女魔头”。

不仅可以“置生死于度外”,为了追新闻,下属撞了车昏迷不醒,她没有半句安慰,第一反应是生气:好不容易的独家消息,要泡汤了!

第一天到公司,手里拿着一沓信封:这是在场所有人的辞职信,我已经帮你们打好,只欠日期和签名。谁要是不想好好干,直接递信封走人!

七年前,身为名人的朋友不幸感染艾滋。

汪海蓝为了向上爬,在独家头条新闻中,曝光了朋友的隐私…

这篇爆款报道成就了汪海蓝,也导致了朋友的自杀…

目睹朋友死在眼前,她毫不后悔:我从不回头望,目光永远放在未来。

对选题的要求只有一个:够噱头,够抢镜。

虽然做法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原本免费派发也无人问津的报纸,在她的带领下,发行量翻了几番,广告收入也不断增加。

最近,报社拿到了一则独家新闻:一位年轻妈妈,联系了记者,希望能讲述自己孩子的故事。

她的孩子,患有小儿两性畸形疾病,即大众所说的“阴阳人”。

她希望,用孩子的故事,能鼓励帮助其他病患家庭,劝大众摘下有色眼镜。

阴阳人丨小儿两性畸形,是一种胚胎发育期间分化异常所致的性别畸形疾病,天生拥有卵巢和睾丸两种性器官。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但妈妈的唯一要求是:保护孩子的隐私,不能刊登婴儿的正面照片。

记者答应了。

但第二天,报纸一出,所有人都傻了眼:婴儿的正面大头照刊登在头版,标题更是猎奇:我的BB是阴阳人!

头版一出,全港哗然…

网络讨论爆表、质疑声、批评声、同行的揶揄、相关机构部门、社会各界的争议和指责,如潮水一般,砸向了报社。

这一切,都是汪海蓝,瞒着同事偷偷做的决定。

她的动机很简单:要巨大的发行量,要火爆的话题度,要吸睛,要流量。

所以,她单方面撕毁了和受访者的协议,选择了把利益置于操守之上…

但汪海蓝不知道,新闻中的年轻妈妈,是她从小就分别的亲生女儿;那个婴儿,就是她的外孙…

另一边厢,发现被骗的婴儿妈妈,陷入了极度的自责,她吞下了安眠药,企图自杀…

港剧《导火新闻线》2015年在HKTV(不是TVB)播出,豆瓣评分8.7,口碑、质量、演技俱在,到了八年后的今日,再看依旧惊艳,私以为,可以上9分。

曾经出演过《少年梁祝》祝英台、《鹿鼎记》阿珂的女主角梁小冰,在本剧中一反以往温柔纤弱的风格,成功塑造了野心勃勃、雷厉风行的“皇阿妈”角色。

拍摄前期,梁小冰在了解角色走向后,故意疏远其他演员,以强化角色的威严形象;

另一位主演周家怡,一位被严重低估的演员,曾在电影《无双》中凭女配角获奖,在《玛嘉烈与大卫·绿豆》《叹息桥》《星空下的仁医》等剧集中,凭借出色细腻的演技为观众所熟知。

而其他演员,对于并非长期关注港剧的观众而言,知名度有限…

但所有演员,从头到尾演技在线,在毫无尿点的24集故事里,仿佛看了几场极具故事性的社会新闻,真实震撼,非常过瘾。

《导火新闻线》的编审潘漫红,曾在新闻系就读,听前辈讲述过采访事件,因此发现记者与被访者之间利益的矛盾性,着手编写了以记者为题材的剧本。

创作期间,潘漫红约见突发新闻、副刊甚至娱乐版记者、传媒人搜集资料,甚至到印刷厂了解出版流程,几乎寻遍所有跟记者有关的书籍,锁定了十几件大新闻小故事作为创作蓝本。

这样费尽心机、穷尽心思、多番多方打磨出来的剧本,高度还原了现实和记者媒体的本真面貌和处境。

主角群体的报刊记者,除了是求真、热血、务实的专业人士,还是面无血色、头晕转向的打工人,“精致”二字,在这剧里是一句纯粹的脏话。

编剧:潘漫红

剧里选取的新闻故事,个个导火:

资本犯罪、官商勾结、豪门乱伦、黑警分赃杀人灭口、廉政公署人员渎职…

非法传销、露宿者和被遗弃儿童、司法世袭垄断、权力干涉新闻自由、邪教洗脑、家暴…

为了帮助露宿者但不被理解,被人驱赶;

正如作家王朔曾说:说真话的欲望有多强烈,阻拦它的力量,就有多大。

为了寻找黑警杀人的证据,记者整夜蹲点、扫街敲门,遭遇恐吓、威胁、袭击、绑架…

为了曝光企业家的罪恶,他们殚精竭虑找证人、与亲近的人反目、被寻仇、被打爆头…

他们极力追寻、还原、托举的正义、公道、真相,可以被反复掌控、把玩、藏匿,捏碎,被既得利益者只手遮天、指鹿为马…

很多时候,仍然无法给新闻当事人一个完满的结局,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剧的前半部分,充当“反派”的汪海蓝,是个极其立体的角色。

曾经,她只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为被剥削的工人权益呐喊,为了无家可归的露宿者呐喊呼吁关注…

但渐渐地,她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她想走上金字塔,为了权力和名声,丧失初心…

她的同事方凝,则是一位纯粹坚定,和汪海蓝选择截然不同的理想主义者。

曾经,她俩志同道合,同仇敌忾,互相鼓励,为了真相和公义抛头颅洒热血,但最终却因为价值观越发不一,分道扬镳…

方凝说:我认为,当记者把手放在键盘上时,就要明白写出来的东西是否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下一代…每年有一百多个行家,为了坚持这份信念而牺牲,而我们的报纸却在报道低俗、无聊的新闻?

但汪海蓝反驳:没人看的报纸能生存吗?要推翻,就要先服从;要重建,就要先堆砌。读者能看得下去,报纸能活下来,广告商看得上,你们不失业,才有资格讲正义谈理想,这才是我的方向!

这不禁让乌鸦想到,每次写完文章,为了吸引读者,起标题和找封面图的痛苦…

质量和流量,本不该对立。

但在某种境地下,却又不得不做出取舍…

对这样的现状,我只感到不安和无奈,更明白其中的困境,远非作者和读者能够打破和控制…

而汪海蓝嘴上说:不会回望过去,也不后悔报道朋友的隐私。

实际上,她的心里也未曾放下:因为朋友的死,意外导致了汪海蓝的身体也留下了深深的疤痕,但她却没有刻意去消除。

没人知道,她是否在用伤痕,强迫自己,记住那令人痛心的过去…

尽管选题辛辣,但编剧并没有用猎奇和斗狠的眼光和拍法讲故事…

而是选择在沉痛的恶果中,剥开内核,剜出人性和现实中,复杂、纠扯、幽微的部分:

儿媳拔掉公公的呼吸机,本以为是她对公公占有她的报复,但事实却是儿子们为了争产,强留住已经没有生命质量的老人,儿媳拔管,是不想再让公公受苦;

男人杀女儿再自杀,骂声一片,但妻子哭诉:丈夫患有严重的躁郁症,因为实在不堪生活和身体的压力,才想和家人一同去世;

看透邪教本质的受害者,拒绝当证人,不是因为愚笨,而是因为曾经遭受挫折的她,能从邪教的社交中,感受到陪伴…

剧集甚至放弃了其他剧大团圆结局的“爽感”,转而说出了更迂回、更灰暗、更贴近现实的结果:

证人被当街谋杀、被抛弃的儿童只能被遣返、受害者换取清白之日已是命丧黄泉之时…

记者作为记录和监督者,也会犯错,会脆弱,但也会自省…

因为双性婴儿的新闻,报刊被全民指责。

痛定思痛,编辑写下这么一段话:

由何时开始,我们的视野只关注事业线和感情线?我们的词汇只剩下“媾、啜、剿”这些不堪入目的字眼。我们吸引读者的方法,不是色情,就是煽情…

本来,传媒应该有监察社会的责任,但如果有一天,传媒连自己都监察不了,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自处?

同时,在看见无数的污秽和下作后,仍然能站得起来:

不要把自己当神,我们只能尽媒体的职责,看见和报道的本身,就是在为制度尽绵力;

报道不公,要站得更远,看看关注的人有多寥寥无几,他们的发声多么微弱,正因如此,关注才显得有价值,替“微不足道”的人说话,自有万钧之力,自能振聋发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似乎在每个时代都适用,是因为人性并没有多大的进步,人类始终在类似的道路上,重蹈覆辙,还越战越勇。

在剧中,记者的理念和坚持,像强烈的照明灯,照进所有阴暗、发霉,无人问津又爬满蛇虫鼠蚁的角落,照出所有权贵畸形的鬼胎,照出他们光明正大又蝇营狗苟的唇语;

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割开社会里,溃烂发脓无人敢碰的皮肤,取出坏血和烂肉,让脉络和纹理再次清晰,分析病灶的根源,修复社会这块深层骨骼的张合,重新运作…

之前某女王播出时,不少人疑惑:为什么香港人,这么喜欢上班?

虽然是玩笑话,但我认为,一部职业剧如果得出这样的评价,那它的故事肯定是有缺失的。

因为,当我们在看一部职业剧时,什么形象光鲜体面,什么制作精良,什么片头名言显得有逼格都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加屁…

真正优秀的职业剧故事,即使拍的是陌生的职业领域,即使观众现实中从未接触过相关职业人士…

也仍能越过现实的围墙,感知并认可他们坚守这份操蛋工作的理由。

尽管观众无法亲身经历剧中人的工作处境,但却能和被权贵阶层欺压后,感到窘耻、悲愤的普通人共情,能和被拖欠薪资的打工人共情,能和被家暴的女性共情…

当看到记者为不公和弱小发声、奔走、冒死调查后,唤起了舆论关注和促进了制度修正,实打实地帮助了弱势群体时…

这种善意的传递,对黑暗的抗争,那些朴素的善恶观,那些复杂、微弱但始终闪烁存续的人性光辉,是观众对这份职业,最陌生而深切的共鸣,最事不关己又如影随形的与有荣焉。

一部好的职业剧,是会谨记一个道理:在普通人“非上不可的班”之中,不必刻意赋予过多意义,而是能用专业技能,帮到一些人,做成一些事,在经验和经历之中,获得自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而不是用外表上班,内里宫斗的无聊戏码,利用现实中尖锐的矛盾和怨气…

简单粗暴揉搓成一拍即散的截图和热搜梗,去爆破某些,没必要也不值得的情绪和趣味…

正因为理想主义是珍贵的,罕见的,代价巨大的,所以当我们看见它呈现在剧中时,明知是略有瑕疵的,却仍能为它,为他们流下眼泪,那是我们作为一位有追求的观众,也作为良善的普通人,未曾忘却的心向往之。

我想,无论是《导火新闻线》这部作品本身,还是剧中人,都已经极力解释了这个道理。

2 阅读:5084
评论列表
  • 2023-12-19 12:20

    达叔主演的哪部电影《导火新闻线》才好看

  • 2023-12-19 14:26

    什麼女王?看了兩集,內容浮誇,直接棄劇搜索江華演的劇...

  • 2023-12-18 21:51

    没事

  • 2023-12-19 12:23

    圆月弯刀[呲牙笑]

  • 2023-12-19 03:23

    [滑稽笑]不是香港人喜欢上班,说句可能伤到很多人的话,只有那些坐吃等死的人不喜欢上班,比如珠三角很多房东出来上班比绝大多数的人工作要认真,态度要好。

    用户11xxx53 回复:
    不伤人,是你看的不够深。是态度不一样,当你知道这个清洁阿姨是哪个房东的时候,你对她的态度如何?行为处事就怎么样?我能确定这位清洁阿姨不会做本职以外的任何事情,这位阿姨感受到别人的态度绝对是公平公正甚至是讨好的。可如果你说的做吃只能等死的人呢,就算做事情没有受到打压,别人对她的态度呢?心理上的感觉不一样,做事情的积极性就不一样!我体会的太深了,因为我老板就是个富二代,我在他的副业店里工作,这个店里的收益够不够他几辆跑车的油钱都不一定,但是他说自己没钱店里没收益,别人会给他松。可如果是别家的店老板,生意不好也不会说会一直吹牛,不敢有任何弱势的表现,老板都这样,普通人呢?
    热心网友 回复:
    清洁阿姨虽然不是我们公司房东,但她是隔壁的大楼的房东[笑着哭]本来在隔壁当清洁的,但是女儿去那边当前台了,老板说她们太亲密不好管其他员工,于是来了我们公司。
  • 2023-12-22 11:11

    慢点

  • 2023-12-22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