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喜欢阴丽华为什么还跟郭圣通生了六个孩子

星洲看历史 2023-06-10 18:55:05

因为刘秀是皇帝,而且还是【名为中兴,实同开创】的开国皇帝。

王莽篡汉,泥古不化,激进变革,得罪豪强与万民,天下大乱,方才“人心思刘”。各地刘氏宗亲纷纷以“光复汉室”之名起兵。

刘秀作为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在昆阳之战,以七千敢死之士,连同援军两万六千,奇迹般地打垮了王莽政府军主力四十二万大军,创下空前绝后的战争史奇迹,几乎一战摧毁一个大一统帝国。

所以那之后,刘秀声望如日中天,单枪匹马到河北招抚部众,不断英杰名将来投,半年内谈笑间得几十万大军,不到三年就二分天下有其一,定都洛阳建立帝业,三年后,在宜阳之战这种数十万大军对垒的大决战中,调度如意,合围迫降几十万赤眉军,基本确定了统一大势。

真定王刘杨,正经的西汉诸侯王后裔,坐拥十万大军,为什么要与光杆一个的刘秀联姻,而不是以此为资本,自己去打天下呢?正是因为刘秀的卓越能力,通过昆阳之战名震天下,刘杨这才舍得投资。反观赤眉军拥立的傀儡皇帝刘盆子,也是正经有谱系可考的汉室后裔,他能号令赤眉军任何一人么?

而刘秀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本支的舂陵刘氏,战乱中损失惨重,光是在“小长安之战”,就战死了几十口人,包括刘秀的二哥刘仲在内。他的大哥刘縯早被刘玄所杀。等到刘秀称帝后,已经是孑然一身,家族势单力薄。

同为西汉皇室后裔,人数庞大的刘氏宗亲,和刘秀血统疏离,与其说是助力,实际上不如说是对他帝位的直接威胁。

正如刘杨,哪怕嫁了个外甥女郭圣通,却绝不甘于汉室光复后,仅仅恢复一个诸侯王的地位。同样怀着称帝为皇的勃勃雄心,只是被刘秀先下手为强,一击必杀了。

因此,刘秀光复汉朝,建元建武后,虽然也承认这些西汉皇室后裔的宗室身份,但却不可能真正将其视同如皇族手足。

身为开国皇帝,刘秀当然要尽可能多地繁衍自身后代,逐渐成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家族,儿子可以用来封藩一方,女儿可以用来联姻和笼络功臣,为了让自己建立的帝国,根基尽可能巩固。

看看另外两个以爱妻著称的杰出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伉俪情深,恩爱异常,先后与她生下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四个嫡公主(长乐/城阳/晋阳/新城)

对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更是爱若珍宝,到了嫡长子李承乾公开谋逆篡位,都能饶他不死的程度。

然而另一方面,李世民却也广纳后宫,在历史上留下记载的后妃十五人,以及若干没有名位的后宫女子,和她们另外生下了十一个庶子,十七个庶女。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结发夫妻,共历贫贱患难,恩爱至深,能追封岳父为异姓王的开国皇帝,史上只此仅有。

朱元璋同时亦有封号的妃嫔四十六人,一共生下了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从全家老幼尽皆饿死,只剩孤身一人与一个侄子,生生新造出了一个大家族。

而且,无论李世民还是朱元璋,对结发妻子之外的妃嫔,显然是并没多少怜惜之情的。

李世民去世后,那些没有生育的宫嫔大都被发配到了感业寺,出家为尼,从此青灯古佛一生。如果不是这其中竟出了位女皇帝,她们的境遇甚至并不会被任何人在意。

朱元璋更是一直自诩不好女色,只好读书,召幸她们只是为了生孩子,甚至复古了千年之前的人殉制度,死后将她们尽数打包带走。

反过来说,一个如李世民,朱元璋这般的古代帝王,文治武功功盖八荒,若和他们一样,只有区区两位数的后宫,而并非如西晋司马炎那般,统一天下后就去放纵欲望,三宫六院,羊车巡幸,佳丽万千,那甚至可以算是“清心寡欲”了。

至于刘秀这样,一代开国帝王,与前后两任皇后,各生下五个儿子,另外共生四个女儿(郭一/阴三);只有另外一子一女是与其他妃嫔所生,差不多都可以算是帝皇中的“珍稀品种”了。

在这方面能更胜刘秀一筹,专宠皇后,没有或极少庶出子女的,大概也就只有隋文帝杨坚、宋英宗赵曙、明太宗朱棣、明孝宗朱佑樘等寥寥几人。

其他诸如汉宣帝刘洵、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明宣宗朱瞻基,明宪宗朱见深,明神宗朱翊钧,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福临……同样也是历代帝王中出了名的“情种”,对皇后或某位妃嫔是绝对珍爱,但不妨碍他们和其他妃嫔去广延后嗣。

归根结底,以古人的平均寿命和医疗条件,极高的婴孩夭折率以及产妇死亡率,如果身为帝王,特别是开国帝王,只专宠一个心爱女人,那么对整个王朝的社稷前途,都实在太危险了。——他们家可是真有皇位要继承的。

至于对这些古代后妃而言,固然是充当了帝皇繁衍后嗣的“生育工具”,这没错,但从动物本性的角度上,被优秀的雄性吸引,同样也是基于雌性动物的本能和天性。

那么历朝历代,被帝皇的权势、才华、功业所吸引,才貌双全、德行修养上佳,心甘情愿为其嫔妃的红颜佳丽,同样都是不胜枚举。

而且,相对于古代王朝其他几乎所有人而言,不论她们自己还是她们所生子女,那是真正的高高在上,身份之别如鸿沟天鉴,而且这种地位差距,同样被当时所有人视为天经地义。

因此,一个古代女性如果真可以选择,她是愿意去做帝皇的妃嫔,让自己和她今后的子女从此获得天潢贵胄的地位,还是做一个臣民的正妻,自己和子女也世代受皇族压迫,还随时可能有丧失人身自由、沦入为皇族仆役的境地,不是显而易见的么?

比如徐惠徐贤妃这样才华见识出众的女子,在李世民去世后,发自内心的哀伤泣绝,心甘情愿为他殉死,年仅24岁,同样不足为奇,毕竟那可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的绝世英才。

至于某些言情小说的忠实爱好者,享受着现代女性解放和平等地位的福荫,视“一夫一妻制”为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甚至强求古代帝王也能随她们所愿去「一生一世一双人」「散尽后宫,天下无妃」,动辄骂古代帝王是“渣男”“大猪蹄子”,妃嫔是“不自爱”“小三”的,只能说她们高兴就好。

也包括各种替古人掉眼泪,同情这些后宫妃嫔境遇如何“凄苦”,甚至觉得她们应该去小门小户做正妻的现代“宫斗文”,难道不有点无病呻吟么?

须知道,后宫妃嫔固然很大程度上被当做皇家延续后嗣的“生育机器”,然而即使是站在封建社会顶端的皇帝,如果没有完成好【为国家当种马】的本职工作,同样会被无情抛弃。

明武宗朱厚照病重弥留的那一个月,就因为他年过三旬,还没有生育,也没有立嗣子,甚至被整个大明帝国的统治机器集体抛弃。

而明武宗的生父,那位爱妻如命的明孝宗朱佑樘,若泉下有灵,看到独生子早死绝嗣,万里江山落入他人之手,自己珍爱的妻子,被“吃绝户”的侄子嘉靖帝持续不断地精神虐待,晚景何等凄凉,又是否后悔?

作为历史上最称职的皇帝之一,刘秀更换皇后和太子,同样根本不是他刚登上皇位后,就真正处心积虑的本意。否则,也就不可能与郭圣通频繁生育了。

东汉开国功臣,大都出自地方豪强。他们在各州郡实力雄厚,从其对“度田令”的坚决抵制,就能看出其势已是尾大不掉。

面对豪强反抗度田、盗贼四起、州郡纷乱的现状,刘秀最终决定废掉本无过错的长子刘彊,改立刘庄为太子,就是看中了刘庄年纪轻轻就呈现的英明果决,认为他更比秉性谦冲的刘彊适合执掌帝国,去打压豪强,节制勋贵。——首先是为换太子,才会先废刘彊生母郭圣通,改立刘庄生母阴丽华为皇后。

个人情感上,刘秀肯定更偏向阴丽华,少年时起“娶妻当如阴丽华”的情愫,此后数十年夫妻一如初爱伉俪的真挚情爱;

和郭圣通最初只是政治联姻,此后的一度密切的夫妻情意,也因郭圣通的色驰、失宠与怨愤,而逐年消磨,

但对开国帝王和政治家而言,更换已经确立了十余年的皇后和太子这样的大事,政治上的考虑才是第一位的。

正因是为了帝国国运与政治大局,牺牲了郭圣通母子的利益,刘秀才会给额外予种种优待,尽可能地去弥补内心的歉疚。

汉明帝刘庄即位后,对群臣控御极严,用法严峻,对宗王和勋贵严厉防范,屡兴大狱,许美人所生的异母弟楚王刘英被逼死,阴丽华所生的同母弟广陵王刘荆也被逼死。

同母妹郦邑公主嫁给表弟阴丰,夫妻口角被失手杀死后,刘庄同样毫不给母家留情面,不但将阴丰处斩,而且还勒令舅舅阴就夫妻自尽,其新阳侯的爵位直接废黜。此时,皇太后阴丽华还在世呢。

反观郭圣通所生五个皇子,包括前太子东海王刘彊,虽然也被严密监控,忧谗畏讥,小心谨慎过活,终究安然无恙。——比起二百年前的戚姬刘如意母子,他们实在幸运太多了。

反过来也证明:刘秀在立储方面确实胜过了老祖宗刘邦一筹,真正为帝国挑选了一位明察英断、不受私情影响、不为不必要之恶的合格优秀继承人。

当郭圣通女士以“中山王太后”的身份寿终正寝时,她在弥留之际回首这一生,难道当真会悔不当初,切齿痛恨自己嫁给了刘秀这个“忘恩负义的凤凰男”,还不如嫁给别的什么男人?

那可是华夏民族数百年只出一人的旷代英雄,允冠百王、光耀千古的大汉世祖皇帝!

正因郭圣通的家世,两汉之交的一时风云际会,才让她拥有过这样亿万人中挑一的优秀男人,与他朝夕相伴多年,养育多名儿女,也夫贵妻荣地留名于丹青史书,相比同时代的千百万女子,她此生已是何其有幸,又何必言悔!

6 阅读:1268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