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匠心筑梦!非遗传承人吴柳桃以“侗族琵琶歌”守住民族文化之魂

天眼新闻 2024-04-24 08:40:22

“乃咦当株噢向很呐......叫下堂嗷闷豆哦等哟久啊......”

高山觅流水,琴声遇知音。近日,在黎平县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传习所内,黔东南州侗族琵琶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柳桃正悉心地为热爱琵琶歌的学员开展弹唱教学,教授琵琶歌《丢久不见常相思》等经典曲目,当悠扬的歌声与清脆的琵琶声交汇,顿时令现场所有人共同感受了一次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今年30岁的吴柳桃是黎平县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传习所负责人,多年来,她始终把弘扬和传承侗族琵琶歌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家乡的热土上辛勤耕耘民族文化,延续着侗族琵琶歌的文化血脉,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中,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活力。

小时候,每当行走在家乡的各个村寨时,无论是在鼓楼下,还是花桥上,吴柳桃都会不经意间听到弹唱琵琶歌的声音,还能在午休或者傍晚的茶余饭后看见人们拿出心爱的琵琶,来创作和交流新的琵琶歌作品;一到节假日,她还与母亲参与其中,与他们一起学习和创作。久而久之,吴柳桃也成为了当地弹唱琵琶歌的好苗子。

“‘歌的海洋 舞的故乡’是大家对我们侗族地区的赞誉,也是我们侗家儿女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吴柳桃告诉记者,母亲是当地歌师,自己从小就在身边耳濡目染,对侗族文化、侗族大歌、特别是当地的侗族琵琶歌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每次她踩歌堂的时候都会带上我,所以我从小的梦想,就是要当一名和妈妈一样的歌师。”

成长中,吴柳桃时刻关注着侗族琵琶歌的动态,2006年,当她听闻侗族琵琶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成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唱响侗族琵琶歌的歌师之梦也更为坚定。

“人这一辈子只要能坚定的办成一件事,就一定能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侗族琵琶歌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守护和传承,作为一名侗家儿女,这份初心必须坚守。”吴柳桃坚定地说。

心中有梦,不负韶华。2015年,从广州一所高校毕业后,吴柳桃不断研磨技艺,把擅长变成专长,走出家乡去开拓眼界,2018年至今,通过组建团队,奔走各地参加比赛,先后获得了2018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试验区黎平县第三届琵琶歌邀请赛优秀奖、2019年中国成都第七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二名、2021年黎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媒体宣传评选大赛第一名等荣誉。

“梦想之舟,已渡半程星海”。历经各大赛事的磨炼,声名渐显的吴柳桃为了更好的传承、推广侗族琵琶歌,2020年5月,她创办了黎平县四十八侗寨侗族琵琶歌传习所,精心编制《教你唱侗族琵琶歌》一书,开设培训班,为侗族琵琶歌爱好者们讲解、教授侗族琵琶的结构、历史渊源、弹奏指法、弹唱等,目前已累计培训学员达600余人次;2021年,该传习所被评为“黔东南州侗族琵琶歌培训第二基地”。

“吴老师虽然很年轻,但她的文化和教学水平很高,在教授我们的时候善于营造融入式教学氛围,让大家的学习效率倍增,每一堂课都能使大家收获满满。”学员吴再香说。

目前,尽管传习所传播侗族琵琶歌的发展势头良好,但场所内硬件设施仍较为匮乏,且教室不足一百平方米,加上琵琶歌受众面较小,推广起来还是很有难度。

“智慧之路多曲折,然良策总比险阻繁。”为解决困难提高推广面,吴柳桃充分利用快手和抖音等自媒体平台,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开创传播侗族文化的新路径,并利用自身影响力为尚重镇的红色旅游和禁毒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怎样才能永久地传承下去?

吴柳桃思忖,除了传习所和自媒体平台,还必须要让非遗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耳濡目染。于是,吴柳桃作为黎平县中等职业学校侗族大歌与芦笙社团侗族琵琶歌授课教师,开始到黎平县各个学校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让非遗文化瑰宝走进当地校园生活;除此,还为各大高校到黎平县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琵琶歌开展研学交流进行授课,实现了更全面的传播侗族文化和侗族琵琶歌传承效果。

截至目前,她通过新媒体力量已实现线上教学2500余人次,收获粉丝和侗族琵琶歌爱好者5.4万余人,在抖音发布编制禁毒歌曲(侗歌)12首,收获点击量1.3万次,也因此受聘为尚重镇马踢井红色旅游形象大使、尚重镇禁毒宣传大使等荣誉称号。

从幼时学歌,到出师入堂对歌、登台比赛,再到现在教歌、传歌,如今,侗族琵琶歌已经成了吴柳桃生命中的一部分,她说,“传承与保护同等重要,只要有人想学,只要有人热爱,无论男女老少,我都认真教,让他们都能成为传承和发扬侗族琵琶歌的使者,守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通讯员 王芳芳

编辑 蒋鸿琪

二审 凌忠云

三审 沈安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