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很久的波罗申科爆料:隐藏8年的秘密,美国围剿普京的原因

史说新读 2023-02-17 21:03:06

如今,备受瞩目的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在这一年里,乌克兰凭借着西方国家的支持,将强大的俄罗斯拖入了焦灼的拉锯战当中。

乌东地区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境,正是西方国家一直以来想要看到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扼制俄罗斯,并对其加以制裁,西方各大媒体被控制了起来,每天发布海量的文章对其进行舆论攻击。

前一段时间,英国广播公司出炉了一部专门制作的纪录片——《普京反对西方》。

顾名思义,这部纪录片用十分激烈的言辞,再次宣传了普京以及俄罗斯对西方世界所产生的威胁。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部纪录片当中,竟然出现一位消失很久的身影。

那便是几个月前被泽连斯基政府定为犯有“叛国罪”的乌克兰前总统波罗申科。

而在这次的采访当中,波罗申科竟然公布了一项隐藏了八年的秘密,向众人解释了美国围剿普京的真实原因...

那么,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波罗申科接受采访

担任总统的“巧克力大王”

1965年9月26日,波罗申科出生于乌克兰敖德萨州。

他的原名叫作:彼得·阿列克谢耶维奇·波罗申科。

由于波罗申科的父亲曾经在苏联时期是一名农业工程师,后来成为乌克兰工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

所以,波罗申科可以算“富二代”。

在从基辅国立大学毕业之后,在家人的安排下,波罗申科得以进入到了乌克兰“共和国”小企业与企业家联盟和“乌克兰”证券公司工作。

波罗申科

虽然是一名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富二代”,但是波罗申科却并没有被富裕的生活所扰乱心智。

恰恰相反,这个一出生就接受精英教育的年轻人,心中颇有一番雄心壮志,并且还具备着十分卓越的经商天赋。

在经过三年多的打磨之后,波罗申科从一名中层的企业人员,攀升到了证券公司的经济高管。

这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攒下了一笔丰厚的积蓄。

1995年,波罗申科从证券公司离职,之后创办了自己的糖果公司。

波罗申科和妻子

当时的东欧地区由于刚刚从苏联中分离出来,所以较为贫穷,仅仅靠着乌克兰难以将糖果的出产量消化干净。

于是波罗申科就将基辅、俄罗斯、立陶宛和匈牙利的多家糖果生产厂联合了起来,扩大生产销售规模,并在原有公司的基础上又创建了“如胜”糖果公司。

如今该公司已逐渐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糖果制造商之一,波罗申科也因此被誉为“乌克兰的巧克力大王”。

俗话说“学而优则仕”。

在经商领域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后,波罗申科又开始将目光盯在了政治场上。

波罗申科考察乌克兰武装部队

1998年,波罗申科正式加入乌克兰统一社会民主党并成功成为议员。

由此开启了自己的从政之旅。

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波罗申科从一名普通议员慢慢向上攀爬。

由于他拥有十分雄厚的财力,所以在竞选活动中,总是能够慷慨解囊,招募大量的媒体来为自己宣传造势。

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多,他的职位也一升再升。

从议员到预算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秘书、乌克兰外交部长,最终在2014年,波罗申科如愿当上了乌克兰的新任总统。

不过,之所以波罗申科能够如此快速地当选总统,主要原因,是因为背后有着来自美国的大力支持。

波罗申科与拜登

美国的横加干涉

在苏联解体之后,拉拢乌克兰来制衡俄罗斯,一直都是美国人十分重视的一项政治阴谋。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虽然苏联倒台了,但是继承了苏联大量工业和军事装备的俄罗斯,却仍然对他们具有很大的战略威胁。

尤其是在拉拢欧洲的方面,地理位置更加接近的俄罗斯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美国开始设置一系列对俄罗斯的压制政策。

其中就包括了暗地里掌控乌克兰的政治局势。

波罗申科与拜登

在波罗申科上台之前,乌克兰的政局一直被合法总统亚努科维奇的亲俄政府所把控。

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保持着十分稳定的关系。

然而,在2013年底,由于总统维克托·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以此来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

结果美国趁机在背后煽动乌克兰内部的亲欧派发动第二次“广场革命”运动。

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游行。

这场激烈的游行活动一直持续了整整2个月的时间。

波罗申科考察乌克兰武装部队

到了2014年2月,难以承受压力的乌克兰议会将亚努科维奇的总统职位罢免,随后提前进行新一轮的总统大选。

而这个时候,反俄亲欧美意识非常浓烈的波罗申科,被美国见缝插针地推上了总统之位。

从此以后,乌克兰的政局开始向欧美倾斜。

这也为俄乌之间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俄乌冲突

后来,在维基解密网站曝光的内部材料中,证实了波罗申科曾经担任过美国国务院的线人。

他不仅向美国秘密传递本国情况,还把“脱俄入欧”视为毕生使命。

不过,也正是有这么一层特殊的关系,也让波罗申科能够更深层次地接触到美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

也让他在一场会议之中,看到了美国“围剿”普京的真实原因。

波罗申科与泽连斯基

不同寻常的举动

201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70周年国际纪念仪式”在法国西北部小镇乌伊斯特勒昂宝剑海滩隆重举行。

当天,法国多地举行纪念活动。

法国总统奥朗德、俄罗斯总统普京、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多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纪念活动。

而波罗申科也作为乌克兰新任总统来到了仪式现场。

也正式在这场仪式上的几个画面,让波罗申科明白了,美国为何对普京和俄罗斯如此忌惮的原因。

那么,在这场仪式上普京到底干了什么呢?

诺曼底登陆70周年国际纪念仪式

回想起仪式开场时的情况,波罗申科是这么说的:

“在我刚刚上台的时候,我对普京在外国政要当中的受欢迎程度感到无比的震惊。

因为在诺曼底登陆70周年纪念活动上,想跟普京握手的政客,要比跟奥巴马握手的政客多得多。”

要知道,70年前的诺曼底登陆是西线的同盟军所发起的战役,跟当时在西线抗击德军的苏联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美国还是欧美当中无可争议的“首脑”。

在这样的情况下,包括欧洲诸国在内的多国政要竟然跳过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去和普京打招呼。

如此看来,当时即便是在欧洲,俄罗斯的影响力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而这也是美国最为担忧的一个地方。

之后在这场仪式上,普京又做了几件事,狠狠地给了美国一巴掌,让其当众难以下台。

第一件事,就是拒绝与当时已经就任乌克兰总统的波罗申科打招呼,并且拒绝承认其总统的合法地位。

这个举动无疑是向波罗申科背后的美国发起公然挑战。

同时也为乌克兰内部的亲俄派讨公道。

第二件事,就是普京曾当面质疑2003年美国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前所声明的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事。

奥巴马与普京

普京认为,这些事情都是美国为了达到扩张自己在全球的势力,以维护其霸权地位的目标。

普京的这番举动,着实让在场的波罗申科傻了眼。

毕竟在他以往的认知当中,这种国际活动通常都是走个过程,各国领导人之间相互打个招呼,对于政治问题大家都尽可能回避,做到心知肚明就可以了。

可普京如此不同寻常的举动,实在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直到当天晚上,波罗申科被法国总统奥朗德拉着去分别参加俄罗斯和美国组织的晚宴时,他才明白过来。

原来,当时普京主要纠结于顿巴斯地区日益激烈的冲突问题。

波罗申科与普京

美国采取拖延政策

当第二次“广场革命”爆发之后,随着亚努科维奇被赶下台,乌克兰内部的亲俄派与亲欧派矛盾开始激化。

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居住大量俄罗斯人的顿巴斯地区(包括卢甘斯克州和顿涅茨克州)民间武装同乌政府军发生流血冲突。

这场激烈的冲突一直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期间,乌克兰政府军曾经派出20万人前去镇压当地抗议的居民,结果实力强大武器装备更加先进的正规军,却被6万顿巴斯民兵给打了打得抱头鼠窜。

这样的结果令所有人都难以置信。

俄罗斯武装部队

无可奈何之下, 双方只好开启了谈判。

2015年2月,冲突双方达成《明斯克协议》,协议规定乌东地区实现军事停火、恢复地区间社会经济联系、推进有关中央放权和扩大地方自主权的宪法改革。

作为冲突双方的分别支持者,欧美等国和俄罗斯也共同参与了这份协议的拟定。

其实在签订明斯克协议的时候,乌克兰国防军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

如果顿巴斯武装乘胜追击,甚至可以一直在俄罗斯的帮助下,一直推进到基辅,完全将局势扭转过来。

然而,这样的情况自然不是美国想要见到的。

于是美国号召欧美各国开始对俄罗斯采取了拖延政策。

波罗申科和泽连斯基

具体的措施就是操控欧盟等组织,假装缓和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向普京抛出橄榄枝。

让其误以为能够和欧洲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和平。

当时俄罗斯的经济情况因为克里米亚问题以及国内政局的影响,一直都没有起色。

如果能够和欧美之间缓和关系,那么对于俄罗斯无疑是一件利好消息。

尤其是在德国和法国的牵引下,欧洲诸国似乎确实有与俄罗斯化干戈为玉帛的打算。

甚至法国总统奥朗德还多次在国际上被美国批评是俄罗斯在欧洲的代言人。

不过欧洲的话语权毕竟不在法德的手上。

默克尔

当美国开始行动的时候,即便他们有任何的不情愿,都要照着美方意愿来做。

美国在几次会议上又重述了俄罗斯的“战略威胁”之后,又将欧洲的矛头再次向其对准。

后来,在欧美的联手之下,普京将信将疑地在两次明斯克协议上签了字。

而这在让乌克兰得到喘息的机会的同时,也让欧美再次于无形之中对俄罗斯形成了“围剿”之势。

明斯克谈判会议‍

虽然如今倒退回去,普京似乎是颇有些不明智,掉进了对方设计的陷阱。

可是结合当时的情形来看,这也是俄罗斯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选择。

2 阅读:520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