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反击战,我国明明拥百万精兵,为何让大量新兵参战?

南斋孤风中 2024-02-16 19:08:09

近代中国,被列强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被侵略者的炮火残忍地蹂躏。

中华民族,尝尽了积贫积弱的屈辱。

1949年,伟大的毛主席,面向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至此,中华民族任人宰割、备受欺凌的历史一去不还。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机和风险。

世界局势波谲云谲,不同阵营、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

在我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同时,我国面临的国防压力不断加大。

部分国家不愿看到中国的起步,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的建设。

其中就有与我国东南边陲,足有1300公里的边界线的越南。

保卫战,涌现了一大批“以身徇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将士。

他们将人生的价值,赋予护卫祖国的江山,担当起保卫祖国的重任。

然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当中,中国尚有百万之师,为何要派大量的新兵上战场?

巩固新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地建立起伟大的新中国,成为东方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然而我们的征程,还远远没有停止。

在北方有红色巨人苏联,试图掌控我们的国力;

南方也有许多小国,觊觎我们国家的领土;

跨过大洋,还有许多西方国家对我们虎视眈眈。

因此,只有巩固好国防。

才能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进而实现祖国的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我国与越南进行了军事冲突。

一直打到越南的腹地,解放军战士才收兵回营。

回国的路上,我军也回收了曾经援助越南的物资和设备。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了众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英雄。

他们经受着国内从未有过的酷暑,以及遥远的南方边陲湿热难耐的天气,扛在战场的一线。

除了气候带来的困难,我军还面临着时疫的侵袭,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恶劣。

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将越军打的节节败退。

所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志愿军们,为了承担起捍卫家国南方边疆的责任。

他们面对越军的挑衅,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守护了国内的千家灯火。

自卫反击战

1979年,越南公开行动。

越南不仅驱逐、打压华人,多次进攻我国边境,造成我国多名戍守边疆的士兵受伤死亡。

甚至侵犯占据了我国的部分领土,造成浦念岭等事件。

国之疆土,寸步不让!

我国怎能忍受越南公然挑衅?

确定军事方针之后,我国在全国召集了新生的十几万志愿军,兵分东西两路赶往南方战线。

此次一共出动了29个师,包括8个老兵师,21个新兵师。

东线的解放军战,到达战场较早。

仅用一下午,便打到了越南的城市东溪,并在此处建立了我军休整的防御阵地。

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北越的城市几乎全部被我军攻下。

虽然在战争初期,未经战争的新兵们,未能抗衡刚刚进行越南战争的敌方士兵。

但是随着战场的历练,这些士兵迅速成熟。

一周以后,解放军战士已经进军越南重镇高平。

随后更是拿下了首都河内。

面对无力抵抗的越军,我军已经达到了威慑的目的,便撤走了大部队。

此后,中越边境冲突依旧不断。

为了应对和苏联的拉锯战,战士们将中越战场作为实战练兵场,用一批又一批的新兵和越军拉扯了十年。

中越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以我军压倒性的胜利告终。

驱虎来吞狼

越南,作为一个比我国还要独立更晚的国家。

之所以有底气,有胆量挑衅我军,是因为他傍上了“大腿”。

这个大腿,就是与越南新鲜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的苏联。

好巧不巧。

此时,我国不接受苏联为所欲为的操控,坚持“真正不结盟”。

中苏关系从此恶化,原本交好的两国开始兵戎相向。

1965年3月,中苏关系从冷战进入到边境冲突时期。

1978年11月份,此时的越南却和曾经的老大哥签订了《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傍上苏联这条大腿,越南对中国采取了敌对的态度和军事行为。

按照条约上陈述的内容。

一旦中越开战,苏联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对中宣战。

说是苏联“驱虎吞狼”的阴谋也好,越南小人得志的嘴脸也罢。

两国前后夹击,对我国南北边疆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邓公明确表态:

“即使越南要求苏联联手威胁中国,我们也不会被吓倒!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势必要他们付出代价!”

因此,在当时,我国百万老兵几乎全部被安排在镇守我国北部边疆,时刻防备着苏联打破这表面的和平。

1975年,为适应战备和生产双重任务的需要,中国陆军按照甲乙两个师种进行了重新整编。

其中,甲种师即满编制的作战师,任务全面专注于军事训练和战备准备。

不仅编制庞大,而且人员和装备均保持满员状态,随时准备转入战时体制。

他们蛰伏在重地要害,时刻准备着守土卫国的使命。

而乙种师即简编制师,主要任务是承担生产建设。

他们分散驻扎于疆域边陲,挥锄驾牛于荒野戈壁。

在沙海湖畔,他们建设渠道水利;

在高原草原,他们开垦牧场农田。

他们一面执行重要的边防警戒任务,一面以生产自养,实现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的战斗准备和生产自立的有机统一。

甲种师兵力,维持在1.2万人左右,是主力打仗的部队;

而乙种师,平时只有6000人,主要负责地方防卫。

面对人数悬殊的越军,这些“地方部队”迫切需要补充兵源。

于是在开战前夕,大批新兵送到了第一线。

为达到与甲种师齐平的1.2万人规模,参战部队中一半以上,都是刚入伍不久的新兵。

精锐部队和苏联打的有来有回,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要知道,苏联在当时的武装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核武器打击更是让我国望尘莫及。

至于越南这类新生的小国,我国只需要派遣新兵,警示压制他们肆无忌惮的进军即可。

战争的年代,已经远去。

而那些浸没血泪的史实,不断地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若没有强盛的国力,没有强大的国防,落后的民族将饱尝苦难和屈辱,人民的安定生活、国家的繁荣发展更无从谈起。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曾经,面对敌人侵略。

无数英雄前辈以不屈的民族之魂,来保卫祖国的神圣疆土,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今日的和平安宁。

当下,面对历史伤痕,吾辈更当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写在最后

当战争变成历史,牺牲也就变成了数字。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逝去,是一个个永远破碎家庭的创伤。

战争带来的伤害不可逆转,和平的展望却能听从每一个人的心声。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远去了纷飞的硝烟炮火,正昂头挺胸迈向民族复兴。

然而现在的安定与富足,都流淌着先辈的血泪。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更应铭记历史的苦难和屈辱,居安思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但同时,我们爱好和平。

铭记历史,是为了凝聚和平的力量。

0 阅读:11

南斋孤风中

简介: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