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陆军军衔标志图解大全

擦菠萝的海绵宝宝 2024-04-17 08:58:06
国徽标志

1934年2月17日,纳粹德国国防部下令从5月1日起在军服和军帽头盔上正式佩戴纳粹党鹰和万字徽,也就是当时的国徽标志,这是对国家社会主义最直观的承认。当时国家陆军(Reichsheer,魏玛时代陆军称呼)和国家海军(Reichsmarine)采用同样的直翅鹰脚踩带万字徽(Hakenkreuz)花环的造型,前者使用银色,后者使用金色,这个鹰徽被称为国防军鹰徽(Wehrmachtsadler)。

在制服上,国防军鹰徽以布制为主,宽约9厘米,佩戴在制服右胸口袋之上。士兵款的国防军鹰徽使用提花织(BeVo是一家专门生产袖标徽章的厂家Beteiligung Versteher的简称),或使用银灰色人造丝机绣而成。军官款的使用白丝或亮铝线手工或机绣而成。将官款的使用金线手工刺绣而成。国防军鹰徽底布名为徽章布(Abzeichentuch),是一种致密的绒布面料,在国家陆军时期为灰色,1935年底正式更名为陆军(Heer)后,徽章布颜色改为了深蓝绿色,被称为瓶绿色(flaschengrün)。

二战爆发后国防军鹰徽经历过几次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取代上一种样式,但战争结束,几种样式的都是同时存在的。

1934年5月1日,在白线刺绣在灰色底布。

1935年9月,当野战服开始使用深蓝绿色衣领和肩章,国防军鹰徽底布也改为了深蓝绿色。

1939年底,因为战场上的需要,将国防军鹰徽的白色改为了鼠灰色。

1940年中,底布重新改为了灰色。

1944年推出M44野战服后,专门为M44野战服推出了一款新国防军鹰徽,由鼠灰色刺绣在野战灰三角底布上。

1936年5月装甲部队正式启用国防军鹰徽,为白色刺绣在黑色底布上,专门佩戴在黑色装甲兵制服上。

1939年战争爆发后,装甲部队开始使用灰色刺绣黑色底布款。

1944年装甲部队也新增了三角形底布版

进入北非作战的非洲军团也有一款独特的国防军鹰徽,为浅蓝色刺绣在棕褐色底布上,专门佩戴在热带制服上。

军官款的国防军鹰徽使用银线或铝线手工刺绣而成,底布颜色和士兵款一样。因为军官的制服都是自费购买,有时候军官也会佩戴士兵款的机绣鹰徽,因为比较便宜。军官在夏季白色制服上使用银色金属鹰徽。

将官款的国防军鹰徽使用金线(纯金或金色金属线)手工刺绣而成。将官款在夏季白色制服上使用金色金属鹰徽。

领章

在19世纪的德国部队中,近卫军团和其他精英军团都佩戴环绕整个或部分衣领的双编带(Doppellitze)装饰来作为区别。到了一战中期,这些华丽的衣领装饰逐渐转变为两端相连的短编带,刺绣在衣领的领章之上。1921年魏玛防卫军成立之后,编带领章(Litzen)正式成为了除将官外的所有官兵的通用识别军衔标志。

Doppellitze:双编带

Litzenspiegel:编带镜

Mittelstreife:中间条纹

Kragenpatte:领章底布

魏玛防卫军的野战服领章两个编带镜和中间条纹用来显示兵种色。

军礼服领章的底布颜色代表佩戴者的兵种色(Waffenfarbe)。两条编带中间条纹也会显示出底布兵种色。

1935年底开始,野战服领章底布统一为和衣领一样的深蓝绿色。而兵种色只显示每条编带中间的编带镜上,中间条纹只显示底布颜色。

士兵款领章使用银灰色人造丝机绣而成,而军官款使用白丝或铝线刺绣,而且尺寸更大,以适应军官的高领。

士官佩戴的是士兵款领章,但在衣领边缘有一条9毫米宽银灰色菱形纹路人造丝编织而成的饰边,军礼服上士官饰边在领章上边缘,使用人造丝制成,而野战服上士官饰边在领章下边缘,使用亮铝线制成。

到1938年,快速扩张的陆军发现,对于士兵野战服来说,需要缝制生产和储存大量的不同兵种色领章,而且这些领章需要在作战单位进行缝制剪裁和更换。

因此这时引入了一款新的通用领章,编带镜和中间条纹都缝上深蓝绿色丝线,以配合底布颜色,并且可以在工厂上就可以制作完成。兵种色只出现在肩章上,更换起来更加便利。

随着战争的进行,士兵的领章开始使用低识别度的鼠灰色丝线制成。一开始双编带图案还缝在底布上,但后来越来越多人直接去掉了底布,直接把双编带图案缝在衣领上。1940年开始,衣领改为野战灰色,但并没有生产野战灰底布的领章。许多士兵更喜欢深蓝绿色的衣领,特别是长期服役的士兵,因为这是老兵的象征。

相对来说,军官野战服上的领章基本没有变化,样式和士兵的基本一致,但刺绣更好更精致。领章的底布颜色和衣领一样为深蓝绿色,编带镜位置会绣上两条彩色细绳作为兵种色。

热带军服上,所有官兵的领章底布为棕褐色,刺绣为灰蓝色。军官有时候会佩戴深蓝色底布的领章。士官饰边为棕褐色或橄榄色。

装甲兵制服上的领章是一个特例。1935年成立的装甲部队身穿独特的黑色装甲兵夹克,上面领章使用了“但泽骷髅”,这是帝国时代禁卫第1和第2骠骑兵团的标志,同时也是党卫队骷髅来源,象征着精锐部队。装甲兵部队菱形领章中间是一个金属骷髅,用背后别针固定在黑色领章底布上,领章上有兵种色滚边。黑色装甲兵夹克本意上是作为装甲兵在坦克里穿着制服,日常出行还是穿戴野战服和军礼服,但事与愿违,越来越多的黑色装甲兵夹克被作为日常出行服。

1940年5月,突击炮部队(Sturmgeschütztruppe)收到了新制服,和黑色装甲兵夹克一样的剪裁,但因为突击炮乘员经常需要下车观察,所以制服选择了野战灰,领章使用骷髅领章,底布为野战灰,带有红色滚边。

1941年开始,突击炮部队被要求拿走领章上的骷髅标志。但有照片显示一些部队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有的最晚保留骷髅标志到1944年。

1943年1月正式全面取消骷髅领章,军官使用标准陆军领章,士兵的领章加上深蓝绿色底布,并带有红色滚边。

1943年3月在步兵和装甲掷弹兵部队 突击炮单位被要求使用白色(步兵)和草绿色(装甲掷弹兵)的兵种色,其他部队保留红色兵种色。

有照片显示,一些突击炮单位身穿黑色装甲兵夹克,兵种色为玫瑰色。在某些情况下,玫瑰色滚边的领章没有骷髅标志来做区别,这可能是由于野战灰夹克短缺而做临时变通。

有照片显示,一些突击炮单位身穿黑色装甲兵夹克,兵种色为玫瑰色。在某些情况下,玫瑰色滚边的领章没有骷髅标志来做区别,这可能是由于野战灰夹克短缺而做临时变通。

1939年6月,国防军希望通过将最有声望的单位引入新的制服,来与帝国时代军队传统建立起联系。被选中的“柏林”卫戍团团因此改名为“大德意志”步兵团,并发放了一套帝国时代风格的军服,新军服的领章参考了帝国时代的近卫军团领章,有一个很长的双编带。作为媒体宣传之用,这套新军服展示过几次,但因为战争爆发,所以新军服实际上并没有发放给全部官兵,而是存放在军队仓库里。

总参谋部军官(Generalstaboffiziere)是一群精心挑选和训练的军官,代表德国总参谋部行使指挥和参谋职权。他们的级别从总参谋部上尉(Hauptmann im Generalstab)到总参谋部上校(Oberst im Generalstab)不等。1939年之前他们都是柏林军事学院(Kriegsakademie)毕业生。在师级单位参谋部担任1a(作战参谋长)或1b(后方梯队负责人)职务。在更高级别的单位中,情报和训练参谋部门大部分时间由总参谋部军官亲自负责。

总参谋部军官有自己独特的领章,被称为老普鲁士(alt-Preußische)或叶式刺绣(Kolbenstickerei)。总参谋部军官领章基本样式和普通军官一样,但在编带身体并不是直线,而是两边为多个叶片状。被分配到战争部(Reichskriegsministerium,后来的最高统帅部(OKW)和陆军总司令部(OKH)),柏林军事学院和军事副官的总参谋部军官领章双编带为金色刺绣,这些军官被称为“des Generalstabs”。1942年11月特殊金色双编带装饰被取消,但军事副官的被保留下来,因为希特勒希望前线和OKW以及OKH能够保持紧密的联系。

野战服

军礼服

OKW和OKH的军礼服

除了领章,总参谋部军官军裤上的条纹和将官的一样,但颜色是胭脂红而不是将官的红色。

1900年开始,普鲁士将官们开始佩戴一款华丽的矢车菊领章图案,被称为“alt-Larisch”(老拉里施),这款图案最早是由18世纪的第26步兵团(团长为älterer von Larisch)佩戴的,后帝国陆军和国防军延续了这一传统,将矢车菊图案定为将官专用领章。矢车菊领章刺绣样式称为阿拉伯花式(Arabesken),在猩红色的底布上用金线或金色尼龙线刺绣成矢车菊图案。1941年4月之前,元帅和将官使用相同的矢车菊领章,均为两片矢车菊花瓣,之后元帅使用三片矢车菊花瓣的领章。

特别部队服务部门(Truppensonderdienst,简称TDS)和专业技术将官(医疗、兽医、军械和汽车运输)在1944年4月之前佩戴猩红色底色的矢车菊领章,之后要求他们各自兵种色底色的矢车菊领章。

医疗-矢车菊蓝

兽医-胭脂红

军械-橙色

汽车运输-粉红色

TDS行政-亮蓝色

TDS司法-酒红色

1944年10月,专业技术将官被允许延长使用猩红色的领章,但延长时间不确定。

在德国国防军陆军中,会在某些高级将官退役后,授予其荣誉团长的殊荣,这是德国从18世纪开始的一个荣誉习俗。这些将官被允许身穿荣誉团的军官制服和标志,包括军官的领章。第18步兵团荣誉团长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会在肩章上别一个18金属标志,伦德施泰特也经常身穿带白色镶边的步兵军官制服和白色军官领章出现在各种场合。

希特勒在1936年4月,授予汉斯·冯·塞克特为第67步兵团荣誉团长。此外只有七位德国将官被授予荣誉团长,除了伦德斯泰特和塞克特外,还有步兵上将里特·冯·埃普(慕尼黑第61步兵团),陆军元帅冯·麦肯森(斯托尔普第5骠骑兵团),陆军大将冯·弗里奇将军(什未林第12炮兵团),荣誉陆军元帅冯·柏姆-厄尔默利(特罗波第28步兵团的主厨)和陆军元帅冯·布隆贝格(第73步兵团),布隆贝格在肩章上有一个73金属标志,但在1938年2月4日被免职,并从军队的资历名单中删除。

肩章

1931年随着野战服的推出,魏玛防卫军士兵肩章采用了类似于一战德军野战灰肩章。第一种野战灰肩章使用和野战服一样的羊毛料制成,靠近肩膀的顶端是尖头,用金属纽扣固定在肩膀上,用兵种色丝线在肩章上刺绣出佩戴者的单位编号,肩章一圈无兵种色滚边。肩章的连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肩章底部缝制在肩缝里;第二种是肩章下面是折叠布条,下端布条穿过肩膀上的布环,然后用纽扣固定住。

1934年12月,肩章的材质改为了野灰色徽章布。

1935年9月,随着深蓝绿色衣领出现,肩章也改了深蓝绿色。

1938年10月,取消了领章上的兵种色,并发行了新的肩章。新肩章的顶端是圆形的,三面用羊毛(后为人造纤维)兵种色滚边。这种样式的肩章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到1940年又恢复了野战灰肩章的生产。黑色装甲兵夹克(黑色羊毛),热带制服(橄榄色棉布)和HBT夏季制服(芦苇绿斜纹布)都有对应颜色和材质的肩章。工作服和迷彩罩衫等不使用肩章,其有特殊的军衔标志。

1938年深蓝绿色

1940年野战灰

装甲兵黑色夹克

热带制服

HBT夏季制服

对于士兵(Mannschaften)的肩章不起军衔识别作用。肩章上绣有士兵的单位(团和独立营)代号,滚边色代表兵种,比如粉色滚边和数字4代表第4装甲团,粉色数字4和A代表第4装甲侦察团(Aufklärungs)。德国陆军用大量拉丁式首字母,哥特式首字母,字母密码,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和符号代表士兵所属单位和部门。战前,肩章上的纽扣带有数字显示士兵单位,罗马数字表示营编号,阿拉伯数字表示连编号,战争爆发后,这一做法基本取消了。

金黄色滚边色表示骑兵,6表示第6团,纽扣数字1表示第1连,所以是第6骑兵团第1连

第23炮兵团第5连

第13机枪营

第10步兵团

从1940年1月起,作为战场安全需要,取消了肩章上绣有单位编号的做法,换成了可拆卸的带有编号的布环。1944年5月,刺绣颜色从兵种色改为了浅灰色。

士兵军衔臂章:

列兵(Soldat):无

上等列兵(Oberschütze):通常列兵在不到一年之内考核合格就可以晋升为豁免兵,如果列兵一年还未晋升,就会自动晋升为上等列兵,所以晋升为上等列兵通常被认为是毫无前途的士兵。

1921年到1936年使用:

1936年到1945年使用:从左到右:深蓝绿色底布,野战灰底布,棕褐色底布,HBT芦苇绿底布

豁免兵(Gefreiter):豁免兵通常在步兵班被任命为副班长或机枪和步兵小组组长(豁免兵和上等豁免兵只是资历差异,职权上是平级,参谋豁免兵数量很少,很少见)。

1921年到1936年使用:

1936年到1945年使用:

上等豁免兵(Obergefreiter):

1921年到1936年使用:

1936年到1945年使用:

1934年4月一张国防军照片,从左到右分别是上等豁免兵,上等列兵,列兵和豁免兵。袖口上出现的白色条杠是优秀射手等级,第一张照片是二级和一级,第二张照片是三级

服役6年以上的上等豁免兵(Obergefreiter)

1936年到1942/43年使用:

1942/43年到1945年使用:

参谋豁免兵(Stabsgefreiter):1928年1月28日正式新增参谋豁免兵军衔,一直保留到战争结束。1934年1月规定从10月开始停止晋升参谋豁免兵,臂章军衔标志(两V一星)分配给服役六年以上的上等豁免兵。1942年4月25日又重新开始晋升参谋豁免兵,六年以上的上等豁免兵和参谋豁免兵佩戴同样臂章军衔标志(两V一星)。

1921年到1945年使用:

初级士官在肩章上佩戴使用白色饰边和军衔星来表明军衔。

下士(Unteroffizier)肩章三边都有和士官衣领一样的白色饰边。

工兵下士(黑色)

医疗下士(深蓝色)

中士(Unterfeldwebel)肩章四边都有白色饰边。柠檬黄通信兵。

高级士官开始使用军衔星来表明军衔。上士(Feldwebel),士官长(Oberfeldwebel)和参谋士官长(Stabsfeldwebel)分别缀1,2和3颗军衔星。

炮兵上士(红色)

第44工兵营士官长(黑色)

第11骑兵团参谋士官长(金黄色):参谋士官长一般授予在魏玛防卫军时期签了十二年兵役合同的士兵。

此外士官的单位编号标志通常用金属标志。

士兵和士官肩章的标准宽度为4.5厘米,如果单位编号为三位数,就使用5.3厘米宽肩章。根据佩戴者体型,可以选择三种长度的肩章。用于军大衣上的肩章为超大尺寸。

军官的肩章(英文里士兵的肩章叫肩带,军官的叫肩板)由名为俄罗斯编织丝线构成,这是一种用铝线双层编织样式。尉官的肩章,由两根编织铝线组成一组,一共两组铝线沿着扣眼弯折成∩形,从底部看是有八根平排铝线。然后整个肩章被缝制在带有兵种色的底衬(Unterlagen)上。1938年之前底衬宽度和肩章宽度一样,只在边缘可见。1938年开始,加宽的底衬,使其带有兵种色滚边的样式。从少尉(Leutnant),中尉(Oberleutnant)和上尉(Hauptmann)分别缀0,1和2颗镀金军衔星,单位编号也为镀金。

步兵少尉(白色),肩章底部布料表示该肩章是缝制在肩缝里的不可拆卸式

军医上尉(深蓝色),底部红色绳子代表预备役

第3步兵团上尉(白色)

校官的肩章用一组四根铝线缠绕而成,左右各形成五个半线圈,顶部一个线圈作为扣眼固定纽扣,并缝制在兵种色底衬上。从少校(Major),中校(Oberstleutnant)和上校(Oberst)分别缀0,1和2颗镀金军衔星,单位编号也为镀金。

炮兵部队军械少校(红色)

第26装甲团反坦克中校(粉色)

骑兵上校(金黄色)

早期军官肩章铝线为亮色,战争爆发后开始使用暗灰色铝线,但亮色铝线还在继续使用。

将官的肩章样式类似于校官,使用一组三根金银金线缠绕而成,左右各形成四个半线圈,顶部一个线圈作为扣眼固定纽扣,纽扣为镀金,肩章缝制在猩红色底衬上。从少将(Generalmajor),中将(Generalleutnant),兵种上将(General der Truppengattung)和大将(Generaloberst)分别缀0,1和,2和3颗银色军衔星。从1944年开始,总参谋部将官不再使用猩红色底衬,而是用兵种色底衬。

少将

中将

兵种上将

大将

将官中有一最高级别叫元帅级大将(Generaloberst im Rang eines Generalfeldmarschalls)。在和平时期,因为无法授予元帅衔,所以会授予某个功勋大将为元帅级大将,肩章上缀四颗星,享受元帅的待遇。纳粹德国中唯一元帅级大将是国防部长维尔纳·冯·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不过并找到他佩戴四颗星的照片。

1944年4月特别部队服务部门和专业技术将官肩章和领章一样,不再使用将官猩红色,而是使用各自兵种色底衬并在肩章上缀相应的金属标志。

1944年4月之前的医疗中将和兽医少将的底衬均为猩红色。

1944年4月之后的行政中将,医疗少将,兽医少将和司法少将

陆军元帅(Generalfeldmarschall)的肩章之前和将官一样是金银金三根丝线,1941年4月之后改为了三根金线,并缀交叉元帅杖金属标志。

1941年4月之前第一版元帅肩章

1941年4月之前第二版元帅肩章

1941年4月后元帅肩章

有荣誉团长头衔的将官和元帅通常佩戴将官肩章,但使用该团的兵种色(比如步兵使用白色)而不是将官的猩红色。伦德斯泰特元帅有时直接佩戴校官肩章缀交叉元帅杖。

根据德国总统兴登堡1932年3月发布的命令,退役满十五年的官兵有权身穿退役前服役部队的军服。退役官兵的肩章中间下面会增加一个1.5厘米宽的缰绳条。

全文完

0 阅读:28

擦菠萝的海绵宝宝

简介: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