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唐伯虎同为吴中四才子之一,但文徵明并不风流还很有个性

江南一郑 2022-05-09 16:18:54

文徵明

文徵明,明朝苏州著名才子,诗词书画俱佳,尤其擅长作画、书法、收藏。

说文徵明是才子,主要是因为在文学上,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

对于唐寅,我们相对较熟悉一点。唐寅唐伯虎嘛,风流倜傥的大才子,谁不知道?但据《涌幢小品》记载,唐寅比文徵明要大十几个月。唐寅自己认为,诗与画,可与文徵明争衡,但在治学和品行方面,“寅将北面而走矣”。他还说要效仿孔子,拜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为师,还写了一张纸条说:“非面伏,乃心服也。”

可见文徵明才气至少与唐寅在伯仲之间,治学和品行也没话说。

有一年,六月二十四日,苏州人都喜欢去逛荷花洲。祝允明和唐寅事先把两名歌伎藏在船尾,然后邀请文徵明一起出游。后来听听歌,让两名歌伎出来劝酒,结果把文徵明逼得要跳水,因为文徵明品行高雅,不喜欢和歌伎厮混。

唐寅和祝允明没办法,只好另外找来小船把文徵明接走。

文徵明真正是吴中才子不风流。

尽管文徵明是公认的才子,但他小时候并不聪慧,不是世俗所谓的“神童”,只是随着年岁渐长,聪明劲才开始显露出来,但主要还在于不断地学习。

文徵明曾经向吴宽学习作文章,又向李应桢学习书法,还向沈周学习绘画,这几个人都是他父亲的好朋友。

后来文徵明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人相互交游,切磋,这才声名日盛。

唐寅唐伯虎

声名归声名,明朝读书人的终极梦想都是科举。

文徵明虽有才华,但科举一直不顺,长期考不中举人。直到正德末年,才被巡抚李充嗣举荐,被授予翰林院待诏这一职位。

由于非正常途径进入翰林院,所以文徵明在翰林院也饱受排挤。

当时翰林院有两个人,一个叫姚明山,一个叫杨方城。就经常当着众人的面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

我们无法知晓文徵明是否经常在翰林院涂鸦作画,但那些通过科举得中进士投名的人,显然是看不上文徵明的。这或许是明朝歧视链吧,就好比985、211看不上双非,一本看不上二本一样。

稍微值得欣慰的是,当时还有几个人,比如黄泰泉、马西玄就和文徵明相处的很好,经常诗词酬和。

最让文徵明无法容忍的还有一些同僚,处处逢迎当时的皇帝明世宗,经常给嘉靖皇帝写青词,而这些擅写青词的人,最低都是一个进士,就不要说大学士了。

明世宗嘉靖

文徵明过得很不舒畅,就不停提出辞职,要回家养老。

文徵明到底是个什么样性情的人,我们也可以从其他事情上窥见一斑:

文徵明的父亲叫文林,曾担任过温州知府。在文徵明十五岁那年去世了。当时官府的吏员和百姓就凑了一笔银两,准备给文徵明办理父亲的丧事,但文徵明果断拒绝了。

当时的百姓为纪念之前的太守何文渊,修建了一座“却金亭”,就也把文徵明的这件事记录了下来。

在文徵明还没有入职翰林院待诏之前,由于长期考不中举人,生活未免有些拮据。当时的巡抚俞谏想资助他,就指着文徵明身上的蓝衫,对他说:“这衣服怎么破成这样?”

文徵明装作听不懂,回答道:“被雨水淋破的,淋成这样的。”

俞谏一下子就被话给堵死了,也就没敢再提资助银两的事情了。

所以《明史》中说文徵明“其为人和而介”。

经过再三申请辞职,文徵明最后如愿以偿,回到苏州老家养老。

由于文徵明诗词书画作品名声在外,回到老家,向他讨要作品的人,络绎不绝。

不过呢,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很难得到一小片纸。尤其是藩王府邸的人和朝廷中的宦官。

他认为,大明律有规定,不能私交藩王。

实际上在他还没有被推荐去翰林院之前,宁王朱宸濠就曾经送来书信和聘金来延揽他,当时就被他以生病为由拒绝过。

也幸亏是拒绝了,后来宁王朱宸濠谋反,文徵明也就没有牵涉其中。

文徵明书法作品

当然咯,不止是宁王宸濠,还有周王、徽王想获得文徵明的书画作品,也曾经派人送来古玩珍宝,不过文徵明对这些礼物连包装都没拆封,就退了回去。

由于文徵明名气很大,作品多,门下弟子也多,相应地,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门下弟子仿作的赝品,文徵明也不管。

嘉靖三十八年,文徵明去世,享年九十岁。

明朝大学士解缙的对联故事

《尚食》剧中朱瞻基的两任皇后与真实记载有何异同?

明朝宫廷大宴群臣是如何排座、喝酒、用膳的?

封建帝王年号中那些奇怪的巧合​

0 阅读:35

江南一郑

简介:聊聊教育,聊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