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把刘备、曹操都给活活耗死了,东吴怎么还不能一统天下呢?

艾麦尔说历史 2023-05-15 10:43:40

东吴的建立者孙权,出生于182年,死于252年,终年七十。十九岁时,他接过父亲和哥哥的大权,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建立起吴国。执掌大权超过五十年,是三个时代中,执政最久的一个。当孙权因病去世的时候,刘备,曹操,曹丕,曹叡,都已经去世了。作为三国第一任领袖,有着“生子当如孙仲谋”之称的孙权,为什么会败给曹魏与蜀汉这两个“后生晚辈”,成为了江东的偏安之君?其实,孙权的雄心壮志,就是要“以威德加乎四海,以达九州,以克成帝业”。最近几年,很多网民和历史学家将孙权未能带领东吴一统的原因,都归结到合肥战役失利上,这是不公正的。在我看来,孙权未能统帅东吴,有两个主要因素。

东吴世家地处江南,无论从地缘上或整体上看,都不足以承担一统天下的责任;《朱子语类》中说:孙权占江南、刘备占蜀,都不是为了夺取整个世界,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曾有过一统之心,也曾有过一统之举。孙权是一名杰出的政治人物,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一统天下”战略和对策。对内发展农业,平定山越,占有荆州,广纳贤能,重用人才,与蜀结盟,向北讨伐曹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在推动江南开拓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孙权刚刚登基,就占据了江东六个州府,但还没有站稳脚跟。《吴书·吴主传》中说:“大权在握之时,当时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鲁陵,然而,深重的险要之地,仍不能完全守住。很显然,那个时候的局势并不太平。孙权将“安抚人心”作为第一要务,在张昭和周瑜等文武官员的大力支持下,江东终于安定了。

待到天下安定下来,孙权想要对抗曹魏这样的庞然大物,就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同时也必须要从山越国获得足够的资源和兵力,于是,孙权开始对山越国发动战争。从汉末至三国时期,百越后裔生活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一带的山地上。这些山越人虽然被汉人同化,但并不受官府管辖,这是东吴最大的隐患。建安24年,关羽在守荆州时,在襄樊发起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战,孙权乘胜追击,一举攻破荆州,将关羽击毙,夺下荆州。章武二年,刘备从三峡向南,与孙权为荆州之战,双方僵持了几个月,最终刘备击败了易陵。由此,孙权占领荆州,奠定了其对江东的统治地位。黄龙元年四月,孙权称帝,五月,遣张刚,管笃之于辽东。在孙权极力招揽下,辽东公孙元却以东吴为筹码,以遏制曹魏,并非诚心投靠孙权。其后几年,孙权又多次对曹魏发动攻击,嘉禾二年:"权往合肥新城,又派镇守大帅,以征六安,未果而归"。从三国时期的史实和三国时期的实际情况来看,东吴处于“偏僻”的东南地区,不论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或是其自身的综合实力,都无法实现“一统”的目标。孙权深知自己能力有限,为了巩固吴蜀两国的联盟,立下了“中分天下”的誓言。在争取辽东的过程中,他继续出兵征服夷洲、夷洲,并与南海各国建立联系,但始终无法实现其“尽长江之极”的战略目的。东吴在这方面和蜀汉很像,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想要在短期之内攻破并不容易。

孙权发动的一次又一次的兵变,最终导致了东吴派系的内讧。东吴、蜀汉两国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势力。换句话说,不管是孙权,还是刘备,都是多才多艺之辈,但都没有什么底蕴,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人物不同,他们想要出人头地,必须要得到当地势力的大力扶持。就像汉代一样,皇上和大臣们为了争权夺利,经常闹得不可开交。孙权自立为皇帝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武力拓展,但是,以张昭和顾雍为首的儒家学者对其进行了“以死谏之”。东吴的君王都是以穷小子之身,以武立国,儒家学者则认为,一旦江东政权稳固,就应实行变法,提倡“仁”、“德”的治国之道。在北面强盛的魏国背景下,以“限江自保”为原则,养兵以待,不要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这与孙权想要建立一个皇帝,统一整个世界的雄心壮志,是无法化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三国志·孙权传》中有黄武五年十月份的记录:“陆逊陈贱,劝告施德,宽大处理使百姓安居乐业。由此可以看出孙权之意并非是“徒守江东”,而是“天下未定”。他加大了征税力度,而儒家学者却联合起来抵制。其实,孙权和儒家学者之间的差异并非体现在他们对“一统”的态度上,而体现在他们对“一统”的看法上。以孙权为首的那些出身寒微之辈,则是期望能够迅速东进,扩大疆土,建立稳定的大本营,一举击溃曹魏,击溃蜀汉。而儒家学者们却期望“徐徐图之”,不必操之过急,最后一定会以政治的方式反映出来。如此一来,孙权想要一统天下的野心便因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但不可否认的是,孙权为了一统天下所做的一切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1 阅读:16
评论列表

艾麦尔说历史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