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殿与犹太民族历史:信仰与命运的共生

讲历史的理工男 2024-04-28 19:33:51

今天是以色列系列故事的第二篇——圣殿。

带领族人出埃及后,摩西在西奈山接受了上帝的十诫,犹太人成为了上帝的选民(指被上帝选中的人)。上帝将十诫用手刻在两块石板上,这称为“法板”,摩西带着法板下了西奈山,并遵照上帝的指示打造了一个由黄金包裹的皂荚木柜子,用于存放法板,这个柜子就是“约柜”。流浪的以色列人一直将约柜放在称为“会幕”的帐篷的最内层中,会幕的这个区域称为“至圣所”,直至第一圣殿的建造完成。

“圣殿”一词通常指的是宗教或神圣的建筑,在犹太教历史上,圣殿是古代以色列人祭祀场所。在圣殿建成之后,取代会幕成为以色列人祭祀的场所,也是犹太教的象征之一。历史上犹太人曾先后建造过两座圣殿,现均已被毁。

第一圣殿(所罗门圣殿)

第一圣殿也称所罗门圣殿,由所罗门王于公元前10世纪耗时7年建成,圣殿位于耶路撒冷的摩利亚山,就是现在的圣殿山。圣殿的建成取代了会幕,成为犹太人祭祀的场所。圣殿内部分为圣所、至圣所两部分。圣所放置着七头灯盏、陈设饼桌和香坛;至圣所内则存放着约柜。这座圣殿不仅是犹太人宗教上的中心,也是犹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他们的信仰、传统和文化。

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王国分裂,圣殿位于分裂后的犹大王国。罗波安成为犹大国王的第五年,埃及王示撒攻打犹大王国,攻破了耶路撒冷。示撒保留了耶路撒冷,但是圣殿和王宫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一个世纪后,北方以色列王国的国王约阿施进军并攻陷耶路撒冷,圣殿和王宫再次被劫掠。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城市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命令下被毁。包括圣殿和王宫在内的整座城市陷入火海。第一圣殿不复存在,财物被洗劫一空,约柜自此在人间消失。此外,上万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第二圣殿(希律圣殿)

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为波斯帝国所灭,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释放了被掳的犹太人,并允许他们返回故土耶路撒冷。第二年,犹太人开始重建圣殿,由于各种原因建造缓慢,圣殿的建造过程持续了21年,此后圣殿先后经历了波斯、希腊和罗马统治时期的不同阶段。

波斯统治者对犹太人采取了宽容政策,允许他们保持自己的信仰,犹太人也奉居鲁士大帝为救世主。公元前331年希腊帝国崛起,并取代波斯底托统治了耶路撒冷地区,亚历山大大帝仍旧对犹太人采取宽容政策。亚历山大死后,希腊一分为三: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耶路撒冷先后被托勒密王国和塞琉古王国统治过。这期间希腊的生活方式逐渐影响到了犹太人,为了固守自己的文化传统,犹太人展开了捍卫自己文化传统的斗争。

塞琉古王朝时期,希腊人试图将犹太人希腊化,他们在圣殿内立起了宙斯的祭坛,随即引起了犹太人的叛乱。安条克四世时期,他延续了此前对犹太人希腊化的目标,更进一步宣布安息日和割礼为非法,并且强迫犹太人放弃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礼仪。当希腊人强迫犹太人按照异教礼仪献祭时,起义爆发。在马卡比的领导下,犹太人于公元前165年收复了圣殿,并清除了异教的痕迹,为了纪念这一事件,诞生了犹太教的光明节。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的庞培占领了耶路撒冷,城内的犹太人遭到了屠杀,庞培还进入了圣殿的至圣所,这相当于亵渎了圣殿,不过圣殿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耶路撒冷区域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并让犹太人的希律家族获得王位,在罗马总督的庇护下实行了残暴的统治。

希律当政后大兴土木,这次兴建行动的高峰期就是对第二圣殿的修缮和扩建。著名的“西墙”(“哭墙”)就是在希律王修缮圣殿时加盖的部分,是后来罗马人捣毁圣殿时唯一残存的部分。由于这次修缮让圣殿再次辉煌华丽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后人也常将第二圣殿称为“希律圣殿”。

希律时期,罗马人的残暴和希律对罗马人的纵容迫使犹太人有过多次起义。公元67年爆发了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最大一次起义,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公元70年,罗马人攻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

罗马人将整个圣殿建筑以及几乎全部的周边结构都破坏掉,唯一残存的圣殿遗迹是一面墙,它并不属于圣殿结构的本体,而是大希律王所盖,用来围绕支撑整个圣殿山的挡土墙的西侧残余,被称为“西墙”。虽然它不是圣殿的本体,但至少是圣殿所在之处的最后残迹,是犹太人因圣殿被毁,以及犹太人被流放而悲痛哭泣之处,所以“西墙”又被称为“哭墙”。

圣殿的毁灭对犹太教产生了重大影响。犹太人失去了宗教和政治中心,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或许,对于现代的我们而言,犹太人的圣殿不仅是历史的一部分,更是一面镜子,反映着人类对信仰、对自我身份的追寻和思考。

2 阅读:76

讲历史的理工男

简介:我们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畏惧阻挠我们去追求自己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