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主题、90篇文章、36万字:记录身处浪潮之巅的中国汽车

iautopress 2024-05-11 15:08:19

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最艰难之际,国运已跌落至谷底。有人问国学大师熊十力该怎么办,他的回答简洁而有力:“读经!”

这是何意?

读经,看似柔弱无用之事,岂不知,在一个族群危急存亡之际,这恰是最为刚健之事。熊十力意识到,精神内核已崩,倘不能重建,则中华必亡。如何重建?从我辈重新读经、再造精神内核始。

没错,历史学家就是要把构成记忆节点的“此刻”记录下来,并为它们赋予统一连贯的意义,让它们构成构成“我们”,构成我们的“历史”,在灾难时期,为这个民族埋下他日能够精神涅槃的种子。

熊十力

如今,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是眼下最令国人感到振奋的时代大戏。此刻,尽管时代背景千差万别,但我作为媒体人仍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近80多年前熊十力那份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另辟蹊径的自信和即将开始一段充实工作的满足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

在燃油车时代,在政策、产业等要素的制约下,中国自主品牌始终无法全面突破燃油车的核心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距离外资燃油车品牌仍然相去甚远。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平心而论,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赢。”

然而,中国却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国度。

中国汇聚了其它国家可望不可即的全部要素——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最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最坚韧不拔的企业家群体、最丰厚的工程师红利,同时还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鲶鱼特斯拉“打辅助”,到今天终于完成一场空前绝后的产业赶超。

有生之年,国人一定能看到中国自主品牌彻底掀翻德国、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汽车产业长达上百年的产业霸权。

也因此,美团创始人王兴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正在到来的智能电动车时代,中国企业没有理由输。”

面对这场发生我们眼前的历史巨变,我们不缺乏案例和可采信的数据系统,但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产业逻辑的描述,如今大部分关于中国汽车的所有判断与结论,要么是一些信息拼凑,要么只是建立一些感性基础上的个人偏好。

于是,如何为零碎的中国汽车产业史留下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就成为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初心,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在《汽车通讯社》和《电动大咖》两个公众号上笔耕不辍,持续对汽车产业进行思考与分析。

今天,我为读者精选了90篇文章、近36万字的内容,并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以飨读者,共同见证中国汽车产业的筚路蓝缕与波澜壮阔。

8大主题、90篇文章、36万字

要想搞清楚中国汽车产业的基本面和底层逻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汽车产业链太长了,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而且中国企业还在用创新、竞争甚至内卷来开拓出一个又一个新赛道。很多全新的细分行业即便是专业人士都可能没听过。

其次,每个细分领域差别太大了,有的逐鹿全球,有的却受制于人;有的隐形称霸,有的却金玉其外。因此越接近行业的本质,就会越发现行业研究的水很深。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汽车产业正在面临着一次百年未有的剧烈转型,旧产业版图正在瓦解,中国汽车行业在艰难追赶了几十年后,终于在电动化的浪潮中拿到了一次重构产业链的机会,所以在从整车到零配件,这个长长的链条里,一定又会产生全新的逻辑。

“863”计划电动汽车首席科学家万钢

那怎么办?唯一的方法就是掌握产业的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为此,我从泛摩尔定律、规模效应、产业政策的本质、供应链变革、资本市场估值等底层逻辑出发创作了以下文章。

《筚路蓝缕:空前绝后的中国新能源大三角》

《贪婪与盗梦:巴菲特会继续减持比亚迪?》

《权力与资本的合谋:谁在杀死欧美造车新势力?》

《向死而生:燃油车巨头与造车新势力,谁先下沉?》

《内卷的魔咒:世界汽车产业正被拖入“东亚模式”》

《穿越造车生死线:谁将在淘汰赛中先死亡?》

《垂直整合陷阱:特斯拉和比亚迪,一般人还真学不会》

《隐秘战争:互联网资本在汽车产业为何遭到惨败?》

《新能源汽车不赚钱,是当下最大的“伪命题”》

《当制造业沦为广告学:主机厂卷不动“全栈自研”了》

《Are you ok?谁给了雷军挤进汽车行业前五的底气?》

《内卷与血酬:电动车市场的“黑暗森林法则”》

《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的5个小趋势:战争的履带,要用失败者鲜血来润滑》

《求生的窗口期仅剩4年:七组数据,透视2024汽车行业小趋势》

要讲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一定绕不开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等中国自主品牌以及“海外鲶鱼”特斯拉。没错,对几家巨头企业兴衰荣辱的书写及其相关热点的分析,也是我创作的重点方向。

《20年,500万辆——“比亚迪飞轮”是如何转动的?》

《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王传福给新势力们上了一课》

《芒格留给中国最大的遗产:切莫低估比亚迪,切莫低估王传福》

《年销302万辆只是一个开始,比亚迪的未来无比广阔》

《六千字说透吉利的终局思考|吉利,超越吉利》

《永远不要质疑吉利汽车的实力》

《当尹同跃说出“不会再客气”时,奇瑞的底气与实力在哪里?》

《无人生还:马斯克面前倒下的108个男人 | 万字长文》

《“特斯拉帝国”的一道裂缝》

《我们在为问界呐喊“遥遥领先”时,特斯拉却正蜕变为一个全新的物种》

《群狼环伺:马斯克手里还剩几张牌?》

《卫星上天,特斯拉落地》

《马斯克的命运裂变:玩得过证监会,玩不过董事会》

《“第一性原理”正在杀死特斯拉》

《信仰、教义与狂热:马斯克把汽车品牌“宗教化”玩明白了》

大众软件危机

今天,旧燃油车产业版图正在瓦解,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剧烈重构。于是,传统燃油车巨头如何避免重蹈诺基亚的悲剧,这一独特的命题也是我绕不开的创作主题。

《电动化浪潮中的宝马:豪赌了,但赌错了》

《换个维度看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失败or成功?》

《在华落败,韩系车是否还有翻盘之机》

《改革现场:贾健旭刷新上汽大众命运的240天|七千字深度》

《六千字说透上汽大众的转型之路:要治理,不要管理|上篇》

《六千字说透上汽大众的转型之路:后发制人|下篇》

在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成败得失,长久以来都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热度最高的话题,但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商业逻辑是什么,如何判断它们各自的前景,却纷争不断。为此,我结合产业的底层逻辑,对各个造车新势力给出了阶段性判断。

《从狂热到崩塌:市场向造车新势力发出“病危通知书”》

《七千字拆解李想产品哲学 | 一个叛逆者的产品突围战》

《押注G6,留给小鹏突围的时间不多了》

《小鹏X9,是检验王凤英改革成果的最大试金石》

《“阿尔卑斯”与“萤火虫”,能让蔚来的生态产生“化学反应”吗?》

《蔚来还能“撑”几年:卖更高端的车,亏更多的钱》

《一位女性购车者的自白:对比完理想后,我压根不会考虑蔚来》

《留给余承东造车的时间还有多少?》

《余承东的“超限战”:2024年华为能血洗理想吗?|八千字深度》

《中国汽车市场即将迎来华为的“联发科时刻”》

《三组关键词,读懂“小米革命”|硬核六千字》

《手机厂造车VS车企造手机:蔚来干不了的,小米想试试》

《小米SU7的情绪价值:“撩妹高手”是如何炼成的?》

商业的英文是Business,来源于Busy,也就是忙碌。我们眼前的商业世界的确是一个忙碌的世界,尤其是汽车产业,永远不缺乏热点,作为汽车财经媒体,追热点是常态,但我的内容不是简单地蹭热点,而是希望能帮助读者看到这个忙碌的产业背后更简单、更本质化的要素、力量和模式,那么这样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十届上海车展,是今后中国汽车市场格局的一次预演》

《插混市场第二名争夺战打响了》

《充电祖宗割韭菜真相:充电的苦日子,是换电的好日子?》

《Cybertruck的意外后果:马斯克给中国车企们指了一条明路》

《混动市场的2024:增程或将是最大赢家》

《我们正处于巨变的前夜:豪华品牌的“万历十五年”》

《中美联动:全球造车新势力泡沫开始破灭?》

《极越汽车距离爆款,还差100个江南春》

《U8何以被仰望——看不起自主品牌的“臭毛病”该改改了》

《智能底盘革命:自主品牌不再迷信底盘调教》

《主机厂不想给宁德时代打工了?曾毓群笑了》

《换电?800V?谁才是纯电市场真正的补能大师》

《中国汽车的隐痛:拗口洋名,登堂入室》

《车圈媒体迎来“大逃杀”——谁能抢占舆论高地?》

《流量战争:雷军和周鸿祎砸了谁的饭碗?》

《高合的坠落,戳破了纯电市场假高端的泡沫》

汽车产业巨变的规律是,只要产业链的链主主机厂发生变革,那么上游供应商就会出现供应链蜕皮的更换现象,由此一个隐秘的下半场开始了,那就是汽车供应链的“新老大逃杀”,这不仅是新老之争,更是供应链新军之间的死亡竞赛,这就是“汽车供应链新军争霸赛”。

《隐秘的下半场:挤垮日本制造业的供应链新军争霸赛》

《比亚迪在终端连续“掀桌”,却在上游敲响了博世们的丧钟》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谁在闷声发大财?》

《动力电池暗战:美国想靠韩国赶超中国》

《梭哈固态电池——这可能是宁德时代摆脱围剿的唯一出路》

《摩根士丹利看好宁德时代,是把它架在火上烤》

《固态电池的高调刷屏,不过是电池二线厂商的绝望反击》

《动力电池争霸赛终局将至,“行业第三”的争夺更加激烈》

《电机战争:主机厂和供应商之间,只剩一句爱过》

《击溃美国激光雷达巨头,禾赛科技站着把钱挣了》

《吉利扶持芯擎科技,是在押注下一个高通》

《芯联集成重燃战火:中国汽车芯片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汽车防晒破圈,福耀玻璃很爽》

《小米的冬季续航之王没那么好当》

人工智能时代,自动驾驶一定会成为重构汽车产业链的关键变量,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引发了汽车产业商业模式的巨变,甚至改变了资本市场对汽车产业的估值逻辑。没错,自动驾驶是我们观察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窗口。

《从激进堆料到果断减配:“智能驾驶们”为什么翻车了?》

《智驾决战2024:激光雷达或成最大赢家》

《自动驾驶大模型,千万别入戏太深》

《城市NOA开城竞赛:工程师的难题,广告人来解》

《自动驾驶的苦日子,换不来高端纯电的好日子》

《让智能驾驶的价格降下来,让10万元的车也能用上NOA功能》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的形象代言人:长泽雅美

如今,所有车企都清楚,摆脱国内市场竞争的高度内卷,选择海外奶与蜜的应许之地,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可见,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汽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无论是出口数据,还是自主品牌在全球各个市场的出海战略,都预示着中国汽车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已然开启。没错,这就是汽车通讯社的全球化系列。

《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给外资数钱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溢出:中国汽车将在第三世界再造一个“中国市场”》

《自主品牌出海幻觉:在泰国的日系车巨头,会被轻易击败》

《中国自主品牌远征墨西哥:富贵要在险中求》

《上汽出海印度,赌一个赢的机会》

《王传福化身“船夫哥”:比亚迪的水手不够用了》

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汽车财经媒体

在本文的尾声,我还想聊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汽车财经媒体?

如今,许多传统的汽车财经媒体的特点就是客观。没错,他们的报道事情永远平铺直叙,会有大段大段的数据,甚至是一字不改的政府文告。甚至在他们的文字中,你休想看到一个带有情感色彩,或者是偏向引导色彩的形容词。

我们假设,一个报道没有背景、没有偏向,只有客观事实,可不可以读?当然可以读。但是有一个前提条件,他们必须是有大量背景知识和坚定价值观框架的顶尖精英。

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可能没什么价值观,也没有那么多背景知识,你让他面对一个枯燥的、散乱的、颗粒状的事件,他会立刻陷入到一种迷茫的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内容注定会被读者抛弃。

所以,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汽车财经媒体,必须坚守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主题在高处,而表达方式在低处。

我们在写作时永远要想象对面坐着两个人,一个是汽车行业的专家,另一个是对汽车零基础的小白。我们创作的内容要让专家觉得没毛病且角度新颖,更要让小白感到有趣。

来,我们先来看怎么和小白沟通。

举例来说,今天我要介绍钢琴家肖邦,如果是传统媒体,他们会告诉你:美国人,波兰人,生活在法国,生卒年月,以及主要的作品,后世的钢琴家哪些人喜欢弹他的作品以及一大堆专有名词。

这时候一个不懂古典音乐的普通读者看了这些信息跟没看是一样的。

但我如果换一种方式告诉你:肖邦,小白脸,在法国混,主要靠一些贵妇人养活,但是他在艺术上其实很像周杰伦,充满了年轻的朝气,是当时音乐界的异类,所以算是乐坛的一股新风,他有大量狂热的粉丝,这就是肖邦。

这时候我相信一个小白能听懂,而且很有可能对肖邦感兴趣,可是刚才这段描述精准吗?客观吗?公正吗?不,它充满了偏向,充满了我个人的理解,老干部看了这段描述,心脏病都要吓出来了。但那又怎样?如果我们创作的内容能让普通读者开始关注肖邦,那也是功德无量。

好,我们接着来看,怎么和专家沟通。

这里的专家不仅仅是指技术专家或者工程师,也包括大量的企业经营者。

这时候有一个问题始终绕不过去,那就是作为一个从未经营过企业的人,面对一家汽车企业的经营状况,面对它的战略路径的选择和战术的打法,我们到底有什么资格去评论,评论的依据又在哪里?这其实是每一个财经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此,我想从两个层次进行回答。

首先,你不是什么,不一定意味着你不能研究,而且恰恰因为你不是,所以就应该去研究。

这就像美国有一句话,是专门针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商业顾问的。这句话很噎人:“既然你们如此聪明,那为什么发不了财?”这句话听起来特别有力量,但仔细想,你也能发现它的逻辑漏洞。

按照这样的逻辑,人不是微生物,为什么要研究微生物?动物学家跑得如此之慢,为什么去研究猎豹,甚至研究生物学?许多妇产科医生都是男性,对于他们,你也可以说,你们不是女人,怎么能研究生孩子的事情呢?

其次,这个时代需要“知识的游牧民族”。

现如今的汽车产业正在发生巨变,它不仅仅是制造业和机械动力学,更融合了人工智能、电化学、电子消费、甚至互联网营销等多个产业。

在过去,我们姑且称专家为知识的农耕民族。自己有一亩三分地,精耕细作就可以了。

但在这个时代,逼迫所有人成为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而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用20%的时间,掌握一个新领域80%的知识,才能全面地理解产业的根本规律。

基于这样的逻辑,尽管我承认有一些内情我确实不得而知,没错,汽车财经就是这么一个特别有原罪,又特别令人遗憾的工作。但我仍然坚持在不充分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利用各种跨学科知识体系,去下一个阶段性的结论。

所以,我的文章不止是一个结论,更是为专业人士的思考提供了某个独特视角。如果我的分析和结论对他们的思考有所触动,能够让他们有兴趣来反驳、修正、调整我的结论的话,那我创作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美国传媒史上最伟大的记者沃尔特·李普曼的一段话来勉励自己和所有同行。

他在70岁生日宴会上说:

“我们以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的探求为己任,我们去推敲、去归纳、去想象和推测内部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它的昨天意味着什么,明天又可能意味着什么。在这里,我们所做的只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事情,只不过其他人没有时间和兴趣来做罢了。这就是我们的职业,一个不简单的职业。我们有权为之感到自豪,我们有权为之感到高兴,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李普曼说得多好——好好记录这个时代,因为这是我们的工作。

0 阅读:0

iautopress

简介:全球汽车商业资讯,尽在汽车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