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不英(增七)夺门之变前,为何朝廷群臣没有选择拥立朱祁镇?

惊心鸟 2024-05-01 13:44:59

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是明朝中前期政治最为动荡的时代,国家乱局不断发生,给明朝国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时期,先有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后有明代宗朱祁钰废太子和明英宗夺门之变,让国家在政治的内斗中不断衰弱。尤其是夺门之变,成为了明朝政治的转折点,对明朝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夺门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复辟,重新夺回了皇位,着手清洗明代宗朱祁钰时代的旧臣,使得北京保卫战第一功臣于谦被杀,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然而很少人知道,在此之前于谦就参与了拥立前太子朱见深的活动。

当时明代宗朱祁钰病重,他所立的皇太子朱见济夭折,这使得明朝再次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一旦朱祁钰病逝,没有留下合法的继承人,明朝必然出现争夺皇位的乱局。这样的情况使得明朝朝廷非常混乱,各种政治派系暗中动手,可以说暗潮汹涌。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的夺门之变就是在这个时机,他们抓住了朱祁钰病重的权力空白期,发动突袭就出困于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改变了明朝历史的走向。而在同一时刻,以于谦、王直、胡濙、商辂等人为首的朝廷重臣则开起了小会,打算恢复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地位。

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最终是石亨、曹吉祥等人抢先完成了布置,让朱祁镇得意复辟,第二次登上了明朝皇帝之位。很多历史爱好者在讨论这段历史时感到很疑惑,当时的朝廷群臣为什么不直接拥立朱祁镇,而是选择拥立前皇太子朱见深呢?很多人认为,如果他们直接拥立的是朱祁镇,就能避免朝廷大权被曹吉祥、石亨等人所掌控,于谦也能够逃过一劫。这样的假设的确有可能挽救于谦的性命,但于谦等人拥立朱见深也是有其原因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选择不能说是错,只是有些拖沓和墨迹,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于谦等人拥立朱见深,还是出于稳定朝廷大局的考虑,并没有把皇帝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当时朱祁钰已经病重,看样子活不了多久了,为下一位新君准备,是于谦、王直等朝廷重臣必须要考虑的。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先一步夭折,这使得明朝皇太子位空缺,新君需要从其他皇室宗亲中选择。按照明朝的礼法来看,与朱祁钰血统最近的就是朱祁镇和朱见深。朱祁镇是朱祁钰的哥哥,又是前任皇帝,道理上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朱祁镇在世的情况下,他先一步当皇帝的确是不妥的。

但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让掌控朝廷的大臣们觉得朱见深比朱祁镇更适合继承皇位。首先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也是朱祁镇留下的太子。早在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前,朱祁镇御驾亲征离开北京时就让朱祁钰担任监国,立朱见深位皇太子,当时朱见深只有三岁。后来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太师也先的军队俘虏,并率领蒙古大军攻打北京城,明朝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于是北京保卫战爆发。为了保住明朝,于谦等朝廷重臣拥立朱祁钰位皇帝,而朱见深则继续担任皇太子,这才稳住了局势,集中兵力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蒙古大军退去之后,朱祁钰改组朝廷,任命了很多自己的人,并且清洗了朱祁镇留下来的大臣。后来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当皇太子,朱祁钰用尽手段废除了朱见深,引发了各种政治风波。夺门之变前朱祁钰即将病逝,而朱见济又先一步夭折,所以朝廷大臣们提出了拥立朱见深的计划。他们的理由是,朱见深是前任太子,不管是从他与朱祁镇的关系,还是皇室血统的远近,都是符合新皇帝要求的。而且朱见深没有太多的政治仇怨,他对于朝廷中的关于朱祁镇旧臣和朱祁旧臣的争斗都不站立场,所以能够保证政权和平更迭。

而朱祁镇则不同,他虽然当过十多年皇帝,但与朝廷两大派系的纠葛太深,让于谦、王直等朝廷重臣感到担忧。首先,朱祁镇是明朝的罪人,在土木堡之变的大溃败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这话谁都不敢公开说,但在士大夫集团眼里,朱祁镇是个不可靠的皇帝。在土木堡之变前,为了和三杨内阁和士大夫集团争权,朱祁镇重用宦官王振,引发了不少的政治冲突。这样的情况是士大夫集团不愿看到的,所以他们不会首选朱祁镇位新皇帝。而且他们最为担心的是,朱祁镇复辟后会发动报复,引发新的政治斗争。

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非常艰难。他先被瓦剌太师也先俘虏,在蒙古当了一年多的战俘,日子艰难困苦,随时都有可能丢掉性命。当也先传出消息让明朝派人迎回朱祁镇后,明代宗朱祁钰为了自己的权力,居然暗中阻挠此事。经过了一番来来往往的折腾后,朱祁镇才回到北京。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恢复皇帝的位置,而是名义上被尊为太上皇,实际上却被软禁在南宫。朱祁钰甚至向暗杀朱祁镇,因为于谦和王直的阻止才没有发生。即便如此朱祁镇的日子依然难过,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

朱祁钰派锦衣卫封锁了南宫,不准任何大臣靠近。他不但用铅堵死了大门的锁眼,而且给朱祁镇夫妇运送的生活用品也只能从狗洞进出。有时候生活品不够用了,钱皇后还得自己绣制布匹,与太监宫女交换生活物资。在这种拮据的生活状态下朱祁镇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哪一天朱祁钰就派人来将他处死。他对于朝廷大臣们也很怨恨,因为在他最艰难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为他说一句话。朝廷中大多都是朱祁钰新提拔的人,还有以王文为首的文臣倒戈相像。而这些文臣以前都是朱祁镇在位时提拔的,现在却成为维护朱祁钰的爪牙。

一旦让朱祁镇复辟,他势必对给他造成这些苦难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实际上朝廷大臣们的担忧是成立的,夺门之变后朱祁镇给曹吉祥、石亨等功臣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利用他们打击朱祁钰时代的旧臣。于谦、王文先后被处死,大量的景泰年的大臣被贬官外放,甚至贬为平民。他的这种操作引发了极大的政治动荡,也为后来的曹石之乱埋下的大患。士大夫集团的大臣们正是因为怕他如此乱来,这才将其派出在了皇帝的候选人之外。当然,如果朱见深即位,朱祁镇就不用被软禁起来,他的生活条件应该恢复到皇帝的正常待遇。

除了上述的问题外,大臣们拥立朱见深也是有其政治利益倾向的。朱见深当时也就十多岁,还不具备完全的执政能力。这样朝廷大权肯定掌握在文官集团手中,如此便回到了正统初年的三杨内阁时期的政治格局。这段时期文官的权力极大,皇帝的权力被压缩,被认为是文官治国的辉煌时代。这样的时代给士大夫集团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站在皇权和相权对抗的角度,士大夫文官们更希望内阁的权力更大,所以选一位未成年的,容易被他们引导和控制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政治利益。

可以说当时拥立朱见深为皇太子,让他为朱祁钰去世做好即位的准备,不只是于谦、王直等朝廷重臣的意思,而是整个士大夫集团的共识。这其中不但要保证政权的平稳过渡,还要保证朝廷中朱祁镇旧臣、朱祁钰旧臣之间的矛盾不被激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朝廷内部各派系不能达成共识,朱见深就无法顺利继承皇位。因为需要坐这些事,所以于谦等人的准备期更长,做事更拖沓磨叽,这边给了石亨等人的机会。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果断以军事政变的方式迎回朱祁镇,抢先完成了皇位的复辟和更迭。

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既保证了发动政变的参与方的利益,又保证了皇帝朱祁镇本人的利益,所以很受朱祁镇的支持。而于谦等文官计划的失败关键在于,把士大夫集团的利益考虑太多,既忽视了事情的紧迫性,也把皇帝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所以最终只能成为失败者。

而且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朱祁镇的报复来得比他们想象的都猛,没有丝毫的仁慈。于谦、王文先后被杀,大量大臣遭到报复而被清洗,使得朝廷完全换了个模样。这样残酷的政治斗争,也让很多老臣感到危机,于是王直、胡濙等旧臣纷纷辞官归隐,明朝的历史走向了非常危险的方向。

0 阅读:36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