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就成为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萧克为何仅授上将?两个错误是关键

廖化聊历史 2023-12-17 08:00:12

导语:萧克的授衔问题一直是一个热门议题,29岁的方面军副总指挥,这个资历就能压倒一大片人。在授衔时期,方面军总指挥被授元帅,副总指挥也被授大将,但唯独萧克被授上将。

有一些人认为毛主席不支持萧克授大将是萧克军衔低授的主要原因,比如文章《军衔被人为压低 毛主席不喜欢的上将萧克》。这篇文章有很多人写文驳斥过,观察网、乌有之乡都曾反击过此番言论。

那么萧克的授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萧克军衔有没有低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萧克的资历够不够大将?

萧克的出身:书香门第出身,知识水平较高,接受过私塾、军校教育。

革命经历十分丰富,参加过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宁都攻城战(萧克率部先登)、上过井冈山,走过长征。

红军时期,萧克异军突起,24岁担任红八军军长,29岁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萧克开始低走,短期担任120师副师长后离开120师,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军政委员会书记;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副司令,代司令,参加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彻底低走,担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

建国后,萧克担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训练总监副部长。

总结一下萧克的资历:红军时期军团级以上的干部,抗战时期八路军副师长级的干部、52年评级正兵团级干部。

正兵团级干部是无缘元帅的,这一点想都别想,所以萧克的军衔应该在大将、上将之中,事实上萧克也曾入选过15位大将拟授名单。

大将授衔标准:红军时期师级以上的干部、抗战时期八路军旅长以上的干部(新四军师长以上)、52年评级正兵团级以上的干部(事实上大将主要授予军委委员级干部,十位大将中只有两位是正兵团级干部)。

上将授衔标准:红军时期师级干部、抗战时期八路军团级干部(新四军旅级干部),52年评级兵团级干部(主要是正兵团、副兵团级干部)。

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八位大将都是军委委员级干部,萧克比起他们并不占什么优势,所以他只能和排名靠后的正兵团级大将王树声、许光达相比。

王树声(红四方面军大将代表):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河南军区司令员,正兵团级干部,建国后任二级军区司令。

许光达(红二方面军大将代表):红二军团红六师师长,晋绥军区独立旅旅长,兵团司令,装甲兵司令员(总部正职)。

萧克也是红二方面军出身的,在授衔时期要考虑各军代表,大将不可能都授给红二方面军的人,所以萧克无法和王树声竞争。当然了,就算竞争也没多大优势,毕竟人家也是方面军副总指挥。

从资历上看,除了建国后许光达担任总部正职(特殊兵种司令级别同等总部正职)要比担任总部副职(军训练总监部)的萧克高半级,但是其他资历萧克完全超过许光达。

所以,萧克是够得上大将的,至少他比许光达更达标。那么为什么萧克没能成为大将?我想那就要从历史上的错误找原因了。

萧克在历史上的两个错误

首先要说一点,红四军第七次代表会议选举军委书记时期的投票并不能算是一个错误,有部分文章认为此次选举萧克支持陈毅没有支持毛主席导致毛主席不喜欢他,这一点纯粹空穴来风,因为这一次的选举并没有影响日后的任职、授衔,陈毅、萧克在红军时期仍旧被重用,而且选举的核心人物之一陈毅也没有影响授衔。

25岁的军团长,29岁的方面军副总指挥,这样的任职难道算是打压?能有这种待遇的有几个人?林彪在29岁的时候还不是方面军副总指挥呢。

其次,1954年萧克因为军事条例正规化的问题批评张宗逊、顶撞上司彭老总导致主管授衔工作的彭老总不喜欢萧克,因此萧克无缘入选大将,这个说法也是纯粹胡编乱造。

彭德怀曾主持关于元帅、大将、上将军衔的人选研究会议,彭德怀的下属徐立清也曾主管授衔工作,如果彭德怀有意压低萧克军衔,那么萧克连15位大将拟授方案的名单都进不去。但事实上萧克入选了,而这份方案是彭总、罗荣桓拟订的。(红色小子是彭总亲笔:自己只能授上将,这是历史的定评)

选举投票、顶撞彭总都不是萧克无缘大将的原因,说到这就有人会问是不是因为张国焘的原因,有这个可能,但或许不是主因。

草地分兵后,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张国焘曾分别会见红二方面军的正副总指挥(贺龙和萧克)。在对张国焘的态度上,贺龙是义正言辞的批判张国焘,并且说道:“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贺龙的态度是严词批判张国焘,而萧克的态度则是不表态(政治中立)。《红二、六军团会师前后——献给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志》中,萧克也就此事回应来自同志们的质疑:有的老战友(何长工、罗炳辉)对我说:我盲目地相信了(张)……但当我见到朱总司令,他诚恳地向我说明了事件发生的经过后,就改变了态度。这是我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书此以志不忘。

萧克自己的说法是“自己不清楚,所以没有表态”,贺龙认为“萧克被分化了”,一些战友则是认为“萧克被张国焘忽悠了”,王震的说法是“萧克被张国焘说动了”,朱德的态度是“担心萧克被蒙蔽,所以特意向萧克解释缘由”。

在到达甘孜红军总部时,经过朱德的解释,萧克迅速坚定立场,支持中央红军批判张国焘。这是萧克犯的一个历史错误,虽然短期对萧克后续的任职没啥影响,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顺位改为120师副师长,没有升迁也没有降职使用,但是在抗战时期就有了影响。

萧克因为第一个错误,导致他与贺龙之间产生了误会,在之后工作中也并未冰释前嫌,虽然两人有着“连襟”的关系(贺龙前妻蹇先任,萧克妻子蹇先佛),但是工作时还是会频发矛盾。

为了120师的领导班子,中央最终做出决定,把萧克调离120师。

这一件事是萧克无缘大将的核心因素,因为在贺龙看来,萧克离开了120师,成立挺进队不就是另起炉灶吗?都分家过日子了,完事你最后没有混好,到四野也没有站稳跟脚,现在又想回来跟许光达竞争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你凭什么啊。

萧克、王震、许光达三人竞争红二方面军代表时,贺龙明确表态支持许光达,自认为资历、贡献不如其他二人的许光达甚至还主动让衔,但是贺龙不同意许光达让衔。

红二方面军是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合并的,而且在合并时期是明确以红二军团为主的,萧克、王震是红六军团的人,只有许光达是红二军团的人。

萧克离开了120师,王震又没有过硬的资历能压倒许光达,在这种情况下贺龙支持许光达成为红二方面军的大将代表,其他人自然不好插话。

授衔工作不是毛主席一个人说了算的,是需要经过军委、工作组研究的,毛主席的意见不能起绝对性的作用。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毛主席认为王建安应该授中将,但是王建安最后还是被授了上将。毛主席的意见连一个上将的授衔都无法决定,更别说大将了。

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往毛主席身上泼脏水,如果不了解授衔工作,那么很容易上当受骗,错把谎言当真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事情,你会发现那些谣言真的是不堪一击,甚至可以说是不值一驳。

面对张国焘的拉拢,萧克没有明确表态,这是萧克的一大错误。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做好部队协调工作,不能与贺龙冰释前嫌,最后离开120师,这是萧克的二错。也正是因为这两个错误,萧克无缘大将,最终被授上将军衔。

0 阅读:10

廖化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