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爱抬杠的希腊三哲之首,死亡真相是什么?

张文举的元宇宙 2023-11-25 23:34:14

《苏格拉底:我们的同时代人》,是英国知名的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所著。

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可能会让我们联想到两件事:

一是他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对西方哲学有着开创性的贡献,他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就像孔子在东方文明中的地位一样高。

二是他是一个怪异的老人。

他的怪异之处在于,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街上找人争辩,比如说,“你能告诉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敢”,然后通过争辩让对方陷入困境,让对方难堪不已。

正因为这样一个爱好,苏格拉底把当时雅典城里的人都惹恼了。

最终,他被雅典人以一个借口判了死刑,他自己也选择了坦然面对死亡。

苏格拉底之死,后来成了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

你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呢?

我小时候的感觉就是,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是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很难理解。

是啊,你是喜欢探索一些概念,比如正义、勇敢的含义,喜欢追求知识上的快乐,但你为什么要去刁难我们普通人呢?

你就这么在大街上把人给拦住,让人当众出丑,人们怎么可能不讨厌你呢。

当然,就因为这个事儿把人苏格拉底给处死那也太过分了,但苏格拉底你为什么不逃啊?

要知道当时苏格拉底是完全有机会逃跑的,既然你自己也知道这是一次不公正的审判,你也有条件跑,那你为什么要做出不必要的牺牲呢?

这是小时候的我对这个故事最简单的疑惑,最后我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哲学家的境界就是高,但我们普通人真不能理解。

不过,保罗·约翰逊的这本书,显然不想把苏格拉底塑造成这种形象。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我们的同时代人”,换句话说,在作者眼中,苏格拉底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能给我们精神上的支持。

关于这一点,这本书的封面也给了我们提示。

这本书的封面画着一张没有面目的脸,这似乎也在提醒我们,苏格拉底的真实面目其实已经被遮盖了起来。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爱找茬的老人因为找茬得罪人最后把自己给毁了”的故事也就不是事实的全部了。

我们需要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所以,今天这期听书,我们就跟着这本书的思路,来尝试重新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苏格拉底的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我们最后再来聊聊,在作者看来,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仍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本文共计8634字

阅读时长约12min

苏格拉底

首先,我们来看看苏格拉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公元前470年,苏格拉底出生在古希腊的一个城邦,名叫雅典。

古希腊的政治形式是城邦制,也就是说,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国家,有点像现在的新加坡。

在当时的希腊,有很多这样的城邦。

苏格拉底很幸运,因为他出生的时候,雅典正处于一个快速崛起的时期,等到他成年时,雅典已经是整个希腊最强大也是最富裕的城邦了。

雅典有多强大呢?

我举几个例子你就知道了。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跟雅典同时代有一个庞大的帝国叫波斯帝国,人家的领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跟雅典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但雅典就能带领希腊的联军跟他对抗,最后还能赢;

再比如说,雅典自称是“希腊的学校”,这话听着很嚣张,那人家的底气从哪里来呢?

就来自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领先,而且,当时的雅典还是一百多个城邦的盟主。

可以说,那个时候的雅典,正处在它的实力顶峰。

这种极致的实力带给了雅典人极致的自信。

当时的雅典人普遍相信,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完成任何一件事情。

雅典的首席执政官伯里克利就曾说过,人不是命运的玩物,而是命运的主宰。

住在雅典城里的著名精英普罗泰戈拉则直接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今天我们听到这些观点,可能觉得没什么,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嘛。

但在当时,这可是意味着对希腊的传统、对过去神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风气,苏格拉底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很多不同于传统的思想。

比如说,来自自然哲学家的思想。

当时的希腊有一群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工作,就是用新的角度去解释过去很多被神话所解释的宇宙和自然现象。

比如说,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自然哲学家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说水的,有说火的,也有说是气的,当然还有更抽象的,说世界的本原是数。

苏格拉底跟他们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这些人教的都是“假知识”。

他们的理论不仅听着很奇怪,而且也没法证明和发展。

于是,他也就不再学下去了。

苏格拉底接触的第二类思想,则是来自智术师,也就是智者。

在我们中文的语境里,“智者”一般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但在这里,这个词是用来特指这样的一类人:

他们是古希腊的一些演讲辩论高手,专门教授修辞和说服的技巧,并收取高额的学费。

前面提到的,那位说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普罗泰戈拉,就是这些智术师中的佼佼者。

智术师这个群体之所以能在雅典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基于当时雅典的社会制度,演讲辩论能力强的人、懂得说服技巧的人会更有机会获得政治上的权力。

因此,智术师这个群体很容易吸引到追随者。

但是,苏格拉底同样觉得这些人不行。

为什么不行呢?

因为很多智术师人品不行。

其实如果你仔细想想普罗泰戈拉的那句“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还可以被这么理解,就是没有什么是绝对的,人说了算。

所以有时候,这些智术师凭借自己的口才,还可能把黑的给你说成白的,白的给你说成黑的。

古希腊的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就曾写过一部喜剧,名字叫《云》,专门用来嘲笑这些没有底线的智术师。

不过,有一点你可能没有想到,就是这部叫《云》的喜剧,主角竟然是苏格拉底。

原来,阿里斯托芬把苏格拉底跟这些智术师混为一谈,以为他们是一路人。

对于这件事,苏格拉底也只是笑笑,没有去计较,后来他还跟阿里斯托芬成了朋友。

说到这里,我们就得来说说苏格拉底的性格了。

我们都知道,苏格拉底有个在大街上跟人辩论的爱好,所以他很容易会被误认为是个强势、难缠的倔老头。

但事实上,苏格拉底在生活中是个非常和善的人,而且还很幽默,经常自嘲,有点像搞笑男的气质。

比如说,苏格拉底的长相是公认的丑,有人就用他的外貌来开玩笑,说:“我承认你的嘴比我的好,假设说神给我们长个嘴巴就是为了吃东西,那你的嘴够大,吃东西能比我快三倍。”

苏格拉底则回应说:“是的,我的吻比你的更甜美更温柔,因为我的嘴唇如此凸出而又丰满。”

再比如,苏格拉底的老婆性格比较火爆,有一次她在家里对苏格拉底大声嚷嚷,然后把一盆脏水泼到苏格拉底身上,苏格拉底也没有发火,而是说道:

“正如往常一样,雷声之后,就会下雨。”

至于苏格拉底喜欢在大街上跟人辩论这件事情,你要说他完全不惹人厌那是不可能的,但其实也没有引起他人过于强烈的反感。

毕竟,苏格拉底跟人说话的语气是恭敬有礼的,甚至是友好亲切的。

他几乎不会呵斥他人,总是保持冷静沉着,别人在生气的时候会提高嗓门,他恰恰相反,即使生气了,也会降低嗓音,平静地讲话。

除了性格好之外,苏格拉底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节制。

当别人问他:“怎样让年轻人变得有德行?”他说:“在任何事物中都避免过分。”对苏格拉底来说,吃喝玩乐这种事情都不重要,他不在乎肉体的舒适,但他很在乎伙伴。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名老师,做“人类考察者”。

他很喜欢和人交流,并且真心地爱他身边的人,因此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他,不少富家子弟也都成为他的追随者。

最后,苏格拉底还是一位经历过战争的勇士。

跟孔子一样,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一生当中多次为了保卫雅典而战斗,并且在战场上展现出了令人敬佩的勇气。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是一位品德高、声望高,并且为城邦作出过贡献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苏格拉底是这样一位24K纯好人,那他又怎么会被城邦给判处死刑了呢?

苏格拉底之死

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时候,已经是70岁高龄了。

雅典人给他定的两个罪名,一个是不信神,一个是腐化青年。

这两个罪名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毕竟苏格拉底确实不信希腊的传统神灵,而且他还经常带着一群年轻人在街上到处走。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两个罪名其实很牵强。

首先,苏格拉底是不信传统的神,但他也没有公开反对传统,相反,他尊重普通人对传统神灵的信仰,也不觉得有必要去破坏那些古老的风俗。

何况,如果不信神真的是个大罪,那之前大肆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伯里克利又是怎么被选为雅典的执政官的呢?

其次,说苏格拉底腐化青年,那更是无稽之谈。

苏格拉底教导年轻人,第一不收费,第二也没有教授那些颠倒是非的话术,要说腐化青年,也不该轮到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来腐化。

最后,退一步说,就算真要说苏格拉底不信神和腐化青年,就算是给他扣个“莫须有”的帽子吧,那为什么要等到他70岁了再来起诉呢?

要知道,苏格拉底从中年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同样的作风,如果他的行为真的有害,那之前20年怎么不起诉他,早干什么去了呢?

显然,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原因,不是那么简单的。

那么,苏格拉底之死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把目光投向一个很重要但又往往被我们忽略的地方,那就是作为事件背景的雅典社会。

前面我们说过,在苏格拉底成年的时候,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雅典的声势和实力都达到了顶点,整个城邦充满了一种乐观主义的氛围。

但是,最辉煌、最令人振奋的时刻,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雅典社会最大的危险在于其过度的自信心。

因为自信心过度,雅典逐渐相信自己可以控制整个希腊世界,这就引起了希腊另一个强国斯巴达的敌视。

最终,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爆发了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战争,也正是这场战争,导致雅典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落。

而这个过程,恰好就发生在苏格拉底生命的后半段。

一开始,是伯里克利死于瘟疫,支持他的势力遭到了打击。

人们把伯里克利的死归咎于他不信神,随后开始清算城邦里那些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精英。

紧接着,随着战争的进行,人们变得越来越疯狂,对很多事情的判断也发生了变化。

比如说,过去的鲁莽,现在变成了人们眼中的勇敢;

过去的谨慎,现在变成了懦弱;过去的暴虐,现在变成了男子气概的象征;

过去的阴险,现在变成了精明……对此,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感叹道,战争像一个粗暴的教师,改变了人们的性情。

最后,是雅典的惨败。经过20多年的惨烈战争,斯巴达的军队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且在雅典扶持起了一个傀儡政府。

不过,这个傀儡政府并没有维持太久,它很快就被推翻了,雅典新的掌舵人恢复了雅典原有的制度。

但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雅典人的整个心态已经跟战争发生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雅典人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第一步是失望。

雅典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失败、斯巴达的占领、傀儡政府的残暴统治和推翻傀儡政府的内战,已经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中。

他们曾经是自信而温和的,现在却只能在痛苦和悲哀中挣扎。

第二步是愤怒。

在过去的几年里,雅典的大多数家庭都遭受了暴力,很多人失去了父亲、兄弟或儿子,因此,雅典社会充满了一种难以化解的仇恨,法庭上挤满了愤怒的和失望的当事人。

对于新上任的执政官来说,他们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治疗创伤,促进和解。

所以,他们发布了大赦令,希望大家不要再互相追究,放下过去,重建破碎的共识。

这个做法本来是出于好意。

但是你想想,很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的雅典人,本来就想借这个机会讨回公道,结果这个令一下子出来,之前傀儡政府的帮凶们都逃脱了惩罚,还能在城邦里自由自在。

这让他们怎么能忍受呢?

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都想找一个发泄情绪的出口。

人们怒气冲冲地问:

我们这个伟大的城邦怎么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是谁把它毁了?

人们需要一个答案。

哪怕这个答案并不一定是真的。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苏格拉底成了众矢之的。

为什么是苏格拉底呢?

首先,苏格拉底以前没有参与过傀儡政府的政治活动,这本来是件好事,但这却让他无法得到大赦令的保护。

其次,我们之前说过,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把苏格拉底塑造成了一个智术师的形象。

这可是给苏格拉底下了一个大套。雅典人很讨厌智术师,这些人真的不信神,而且还在败坏青年。

他们不教青年人真正的美德,只教他们说谎的本领,并且教唆这些不成熟的年轻人去插手城邦的政治。

其实,很多雅典人并不真正了解苏格拉底。

当时的雅典只有10多万人口,连我老家县城的五分之一都不到。

你可以想象,在现在一个小县城或者一个小镇里,人们对一个本地名人的了解程度大概是怎样的。

很多雅典人对苏格拉底的了解就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听说还挺聪明的,而且可能在街上见过他闲逛。

其他的印象,基本上就靠传言和想象。

很不幸,阿里斯托芬的作品让苏格拉底在雅典人共同的传言中,获得了智术师的形象。

到了这里,苏格拉底就已经危如累卵了,但书中推测说,真正让苏格拉底被判有罪的,是另一个更致命的原因。

有了这个原因,苏格拉底基本上就无法洗清罪名了。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苏格拉底曾经和两个人有过密切的往来。

这两个人的名字,分别叫阿尔西比亚德和克里提亚斯。

你可能会奇怪了,难道交个朋友都有罪吗?

可是在当时的雅典人看来,跟这两个人有往来,就是一种罪证。

雅典人对这两个人恨得要死,而且更气人的是,这两个人当时都已经死了,雅典人就算想报复都没法报复了。

那这两个人是谁呢?

他们为什么招来雅典人这么大的仇恨呢?

简单来说,阿尔西比亚德是导致雅典覆灭的叛徒,而克里提亚斯则是傀儡政府的头目。

阿尔西比亚德比苏格拉底小20岁,是苏格拉底的忠实粉丝,而且总是跟人炫耀自己和苏格拉底的关系。

苏格拉底曾经想把他引导到正道上,可惜没有成功。阿尔西比亚德长得帅,有钱,而且很自负,曾经在雅典有很大的影响力。

他曾经是雅典的军事指挥官,却背叛了雅典,把雅典军队出卖了。

后来,他在雅典、斯巴达、波斯之间反复跳槽,简直是“古希腊的吕布”,最后被斯巴达和波斯合谋杀死了。

克里提亚斯呢,他是柏拉图的亲戚,而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学生。

这样一层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苏格拉底。克里提亚斯比苏格拉底小9岁,曾经也跟苏格拉底关系不错。

后来,他成了傀儡政府的头目,做了很多极端的事情,最后在内战中死去。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两个“铁证”,直接证明了苏格拉底在喜剧《云》里面的形象:

不信神,不讲道德,到处在城邦散播邪恶的种子,最后造就了两个大坏蛋,直接导致了整个城邦的悲剧。

我们不得不说,苏格拉底是很冤枉的,他实际上是雅典人集体情绪失控之下的牺牲品。

苏格拉底的思想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苏格拉底还是有活下来的可能的。

首先,凭借苏格拉底的辩论能力,他完全可以在法庭上为自己洗清罪名,至少可以让陪审团相信自己不该死。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雅典当时有一种集体的疯狂情绪,但具体到每个人,他们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也不尽相同,陪审团里面有同情苏格拉底的人,也有可以被说服的人。

其次,在被判了死刑之后,苏格拉底还有机会在被执行死刑前逃出雅典,而且逃走的几率是很大的。

那么,苏格拉底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些机会呢?

书中说,这是因为,苏格拉底身上有着一种执拗的骄傲,这种骄傲让他不愿意用谎言来为自己辩护,也不愿意通过逃狱来逃避刑罚。

当然,我们不能把苏格拉底的这种骄傲理解为一种不理性的、情绪化的反应,相反,如果你仔细了解了苏格拉底的想法,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是一个深思熟虑的选择。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回到一个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问题:

那就是,当苏格拉底像个杠精一样在街上找人辩论的时候,他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们说过,苏格拉底喜欢当“人类考察者”。

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对自然哲学家们对世界本原的无休无止的讨论感到厌烦。

这些人总是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观点又没有依据。

他们喜欢空谈宇宙,但宇宙是沉默的,不会回应他们的任何关心。

那谁能回应哲学家的关心呢?

是人自身。

从那时起,苏格拉底就开始对人感兴趣。

他喜欢跟各种人交流,从水手、农民、驯马师到制革工人、商贩和抄字员,他对人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同时,他还发现自己很擅长提问,他总能从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开始,然后逐渐引向关于信仰、道德和意见等更为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总是很乐于回应他。

他很享受这件事情,他感到自己的内心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这就是他一生的工作。

苏格拉底跟人聊天的方式我们一听确实有点像在抬杠,比如他曾经和一位将军讨论过“什么是勇气”。

将军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战斗中面对敌人,坚守阵地,那他就是有勇气的。

苏格拉底说,那有的军队边退却边战斗,还有的军队先撤退再进攻,这是不是也是有勇气的表现。

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之下,将军改变了几次说法,最后试图把勇气定义为“灵魂的忍耐”,但这个定义显然也站不住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忍耐都跟勇气有关。

苏格拉底跟人这么聊天,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

他只是在质疑那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东西,在他看来,真理很少是显而易见的。

他一直觉得自己非常无知,也正是这种无知,促使他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反思。

所以,当有一天他的朋友告诉他,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时,他懵了。

他觉得自己对真正重要的东西一窍不通,不知道神谕为什么要说他是最聪明的。

最后,他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

他觉得,神谕之所以说他聪明,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见过太多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的人了。

他曾经在公共场合听过雅典政客们的演说,他很快就发现演讲追求的是说服而不是真理,他们说的东西听上去都那么有道理,可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吗?

不一定。

但是,在智术师们的怂恿下,雅典的人们,每天都被一堆听上去很真实,但未必真实的资讯包围,人们误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东西,甚至误以为自己明白了真理,但事实上很多人只是把自己的心智封锁在流行的偏见和谣言里面罢了。

而这一切,也是雅典最后陷入疯狂、走向覆灭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是一个雅典人,他从小在这里长大,也曾经为这里而战。

他对这个城市和他的同胞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把自己比作一只刺激马匹的马蝇,而把雅典比作一匹需要被刺激的马。

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叮咬来唤醒这匹马,让它不要沾沾自喜或者昏昏欲睡。

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教别人智慧,因为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但他能做的是什么呢?

他能够传授一种思考的方法,他能够用他的质疑来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智慧,就像一名接生婆,可以帮助别人顺利地生下他们肚子里的孩子。

苏格拉底对人性是很有信心的,他认为大多数人都不会故意去做坏事。

之所以人们会做坏事,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或者被误导了。

没有人会说我要做一个邪恶的人,或者做一个不公正的人。

他们只是不明白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

因此,苏格拉底会不厌其烦地跟周围人探讨什么是美德,会通过质疑去不断地促使周围的人进行反思,并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话——“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和使命感,决定了当苏格拉底被雅典人指控的时候,他拒绝通过说些讨好的话来为自己开脱,虽然他完全有这个能力。

如果只是为了逃避死刑,苏格拉底最好的做法是声称自己信仰雅典传统的神,但这是假的;

他可以说自己教导了年轻人很多当时雅典社会所认同的道德准则,但这也是假的,苏格拉底没有对人民教育道德,他只是用他的审查方法去帮助人们学会自主思考。

他当然可以用谎言和妥协来争取让自己活下去,但这要付出的代价是,他会给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事业做出一个错误的诠释,这会让他想要唤起雅典人民的努力化为泡影。

于是他坚持说真话,并且基于真话为自己辩护。

当然,雅典人并没有接受他的真话,反而被激怒了,于是苏格拉底被判了死刑。

苏格拉底不选择逃狱也有类似的理由。除了对法治的尊重之外,苏格拉底认为他这个时候所展现出来的坚定态度,会让人们迟早觉悟过来,并且重视他曾经说过的话。

因此,这个时候接受死亡,也是实现他自身使命的一部分。

最后,苏格拉底是在朋友学生的陪伴下,喝下毒药而死的。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死亡,苏格拉底表现得十分从容。

据说在他喝下毒药的那一刻,他的朋友们忍不住自己的悲痛,开始围着他哭泣。

但苏格拉底自己很平静,他还安慰起了他的朋友,他说:“做出这样的举止多么不妥啊!……

我打算在虔诚的寂静中死去,现在你们的眼泪使我成了一个笑话!让我们平静而又勇敢地祈祷吧。”

苏格拉底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是说:

“我们应当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献上一只公鸡,不要忘了去这么做。”阿斯克勒庇俄斯是谁?

他不是现实中的人,而是传说中的医疗之神,苏格拉底这么说,是在感谢医疗之神让他得以从痛苦的生活转向安宁的死亡。

没错,这个爱说笑话的老人家在临死之前又跟大家开了一句玩笑。

说完之后,他便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

最后的话

这本《苏格拉底》的解读到此就结束了。

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引用了西塞罗的这样一句话:

“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带下来,让她立足于城市,让她走进了人们的家庭,并迫使她探究男女的生活、道德标准、善与恶。”

这句话的意思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并不是脱离大众、脱离日常生活的哲学。

相反,苏格拉底的哲学所关注的就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它不在教室里,不作为一种学术活动而存在,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也正是因为如此,苏格拉底的思想才能跨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都能激发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检验与反思。

当然,我们现在的世界和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是如此的不同,但有些问题,比如自负、偏见、价值混乱等等,仍然在今天困扰着很多的人。

而面对这些问题,苏格拉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套克服它们的生活方式。

我想,如果苏格拉底生活在现代,恐怕他还是会用他那独一无二的追问技巧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进而帮我们仔细寻找出那些在不知不觉中住进我们头脑中的偏见。

最后,他一定还会敦促我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什么是良好的行为,而什么又是符合人性的最佳状态。

0 阅读:26
评论列表

张文举的元宇宙

简介:一个爱好元宇宙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