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山东味儿,王老虎知道|人文

新黄河 2024-03-12 18:40:50

前不久播出的美食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中,山东美食作家王老虎带着陈晓卿在济南喝羊汤。王老虎因为眼睛受过伤,只能戴着墨镜,被陈晓卿戏称为“济南王家卫”。羊汤、烧饼、油饼、小菜,很简单的一顿饭,王老虎和陈晓卿吃得津津有味,令观众垂涎欲滴。王老虎很懂吃,知道什么好吃,也知道哪里好吃。这段时间,他正在进行一个关于山东的饮食影像田野调查,“吃遍”山东16市136个区县。

王老虎(左) 《我的美食向导》截图

为美食找到恰当的形容词

翻看王老虎的微博(@王老虎寻鲜记)会流口水。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美食,有些是特色名菜,有些只是普通家常菜,但每一道都看起来有滋有味。

2月27日那天,王老虎晒了一道石斛炖土龙,意在龙年讨个好彩头。有些网友既没见过石斛,也不知道土龙。王老虎解释,这是一道福建菜,其中石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煲汤食补,而土龙也并非像网友猜测的是蚯蚓之类,而是豆齿鳗。

出现在王老虎微博上的美食,并不总是如此新奇,大多数时候,它们都是网友熟悉的寻常食物。王老虎喜欢包子,它简单却美味。在王老虎的网络美食日记里,包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朋友老尹家拿手的牛肉大包子,“面发得蓬松柔软,馅儿香浓醇厚”,王老虎能吃仨。运河菜馆的一个羊肉大包子,能治愈一天的劳累,让王老虎继续生龙活虎。自家一锅蒸仨的大包子,王老虎一气吃了俩。进入初秋,更是要吃一个大包子,一定要手切的肉馅,够肥够香,配上清脆且青翠的当季豆角,挺好。

葱花大油火烧 受访者供图

在前不久播出的美食纪录片《我的美食向导》中,王老虎带着陈晓卿在济南喝羊汤。实际上,羊肉、羊汤也时常出现在王老虎的微博上。通宵工作之后,王老虎最想吃的是曲阜的一碗粥泡羊肉,一碗糊粥,半斤羊肉,两张饼,一根油条,再加一碟豆腐丝。从济南带着食材,去外地给朋友家做饭温锅,一定要来一道葱爆羊肉。而到了东营,仅仅羊肉就可以凑够一出“报菜名”,椒麻羊排、汆涮羊肉、羊肉狮子头、羊肉鲅鱼饺子、烤全羊,红焖羊蝎子、鲜虾羊肉丸、羊肉烧黄河口大闸蟹……

《我的美食向导》拍摄现场 受访者供图

有些深夜,王老虎会在微博上念叨一些想吃的美食,它们往往不在眼前,比如江南灶侯师傅的干鲍糯米鸽,“一只妙龄的鸽子,用糯米和干鲍填饱了肚子,用一张油纸包裹着,在一口装满了热盐的砂锅里焗焖,焗焖,焗焖,成就了唇齿间一口米糯鲍弹鸽香的满足”,配图油光鲜亮,透着一股糯米香。有时候只是一碗红烧肉拌饭,在饥肠辘辘的时候,王老虎尤其喜欢它的“蓬勃”和“丰盈”。有时候是一碗葫芦头泡馍,“肥肠凶猛,泡馍温柔”。

王老虎总是能为他吃过的美食找到各种恰当的形容词。他不喜欢探店,更不喜欢像其他一些美食博主一样用一个形容词评遍所有菜。在他看来,每一个菜品的“味”与“道”都是不一样的,而“道”才是“味”的根源。

跟着王老虎吃遍山东府

这些年来,王老虎一直在寻找美食的“味”与“道”。他认为,中国的美食是有文化脉络的,与人的迁徙史息息相关,他希望能为美食溯源,食味知道。

实际上,仅仅是在《我的美食向导》里那短短的几分钟,一些观众便能看出王老虎对美食的研究之深。在喝羊汤的时候,王老虎就提到了羊汤的历史渊源。他说,沿着历史上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来看的话,往东清汤的多,往西浓汤的多,而这浓汤跟鲁菜的吊奶汤是一个道理,大火猛攻。关于鲁菜传承,王老虎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应该传承的是对食材和技艺的那种严谨、认真和用心,是以前那种对待食物的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非某几个菜。节目播出后,王老虎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补充道:“食材、烹饪工具、储存、运输、人的口味等都在改变,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

阳谷寿张吴家馍馍 受访者供图

从很早以前开始,王老虎便注意到美食的“变”与“不变”。他曾负责拍摄过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美食纪录片,其间就发现人的往来也带动了食物的流动,从南方到北方,从北方到南方,人们停留在哪里,便试图把家乡的味道带到哪里,当然也试图去尝试、适应新的味道。

在这段美食纪录片里,陈晓卿提到了王老虎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山东的饮食影像田野调查。实际上,王老虎一直在与中国各地的美食打交道,深入食物的田野。他知道不同产地的羊有不同的烹饪方法,因为它们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昼夜温差不同,草料酸碱度不同,肉质也就不同,有的适合清炖,有的适合红烧,有的适合蘸盐吃,有的则适合带皮入菜。

这一次,王老虎重新将目光聚焦自己熟悉的山东。项目在去年便已经启动,已经剪出部分样片。王老虎为之取名为《小吃大味》(第一季),除了影像,同步还有书籍出版。王老虎和团队选择了山东16市的136个区县,“跟着王老虎吃遍山东府”。比起展示一道道美食,王老虎更多地从当地的风土、风物入手,最后才推到风味,寻找其中细密的痕迹。

阳谷张秋炖鱼壮馍 受访者供图

项目拍摄过程中,王老虎有不少新收获。特别是在县城里,他找到了多年未曾遇见的老味道,比如扒肉条、扣羊肉、瓦块鱼等,菜名还是原来的菜名,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在王老虎看来,这或许是因为县城相对封闭,一些老菜老味道也得以传承、固守。

与味道之“道”关系最密切的还是人。王老虎拍摄聊城空心挂面,既关注制作过程中如何和面、压大条、搓小条、逛条儿、晾晒,欣赏它们细若银丝的形态、劲道绵滑的滋味,也拍摄这其中的道之所在:“面是长的,日子也是长的。一挂面,盐定了筋骨,阳光和风给了生命,而赋予灵魂的,是夏金忠这样的挂面手艺人。就像一个家,有爱,有亲情,有责任,才有了和睦、团圆,才有了挂在门楣上的那个温暖的‘福’字,这个字,是有福,更是幸福、长福……”

聊城空心挂面 受访者供图

《小吃大味》(第一季)并不是王老虎第一次系统性地梳理山东美食。去年,他出版了一本《山东味儿》,讲述鲁菜那些事、市井烟火味儿和味蕾的乡愁。这本书从“菜系文化、地方小吃、家常味道”三个方面,阐述山东味道,以及这背后的历史人文故事。这本书得到了三位美食评论大家的推荐,其中董克平为此书作序,而沈宏非评价这是“一部重建鲁菜庙堂于田野的雄心壮志之作”!张新民则评论道:“生于斯,长于斯,吃于斯,写于斯。老虎的这本《山东味儿》,倾注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味道的眷恋,是对家乡、对食物最好的表达!期待有机会再去山东,跟着老虎细细领略山东味儿。”

什么是山东味儿,王老虎知道。

王老虎和《山东味儿》 受访者供图

不会拒绝碳水和油脂

在当下的生活中,美食似乎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注意力。特别是随着一些美食纪录片和文旅新闻的传播,美食已经成为文化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味蕾到历史,帮助人们简单快捷地进入一个个文化场景。与之同时,“妈妈的味道”“春节的味道”……这些被赋予象征意义的“味道”,也让美食进入一种集体的情感记忆中,承载起更多的文化意义。无论是一棵麦苗破图而出的刹那,还是一株青椒开花结果的瞬间,都不会想到,它们自然的生长和收获,最后不仅是用来果腹温饱,还会以美食的名义建立起社会横阔和纵深的连接。

去年开始,淄博烧烤从烟火缭绕中突围,成为火遍全国的美食。很多人千里迢迢奔赴淄博,以美食为入口,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人文,满足社会参与感、在场感的同时也在社交网络上塑造了一个新的文旅景观。王老虎当然理解这种与美食相关的热闹,理解美食为人们所带来的快乐,也乐见一种烟火气里的寻常食物可以掀起如此之大的波澜。

拥抱美食中热烈的食欲 受访者供图

今天很多人以“健康”的名义屏蔽了许多美味的元素,但是王老虎从来不会拒绝碳水和油脂。他的身体里还留存着饥饿的记忆,从“吃饱”到“吃好”不过几十年,他欣赏美食的美感,也愿意去拥抱其中热烈的食欲。

王老虎爱吃美食,也爱下厨做美食,是家附近菜市场里的“熟脸儿”,常常在家招待朋友。前不久,朋友送来一条近一米长的大鲅鱼,他立刻想到做一桌鲅鱼宴,鲅鱼饺子、烧鲅鱼尾、鲅鱼丸子、干煎鲅鱼……

尚在乍暖还寒的春天,王老虎已经惦记起两三个月后上市的紫皮大蒜,配面吃,一绝。

记者:江丹 校对:冬平 编辑:徐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