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重生”了:曾经的核试验基地,如今却能养活亿万中国人

花语梧桐 2022-08-05 15:01:03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邱小姐”成功爆炸,其形成的红色蘑菇云伴随着震天的声响,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艳丽。“邱小姐”的成功试爆不仅震惊了全世界,也让研制核武器的基地——罗布泊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因为这片沙漠戈壁地理位置偏僻、土地极度干涸、寸草不生,所以被中央选为核试验基地。作为亚洲大陆上著名的“魔鬼地带”,不仅不适合生物生存,还发生过很多无法解释的神秘事件。而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如今却成了我国粮食生产量的重要保障,养活了中国亿万人口。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来探寻罗布泊的发展历程。

楼兰古国盛极一时,气候恶劣最终消失

在我国新疆南部,有着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在800到1300米左右,而海拔只有780米的罗布泊成了一个天然低洼的蓄水之地。罗布泊南边是库木塔格沙漠,北面是库鲁克塔格山。

罗布泊,蒙语是为“罗布诺尔”,意思便是“多水汇入之湖”。由多处水源汇集而成的罗布泊最大面积曾达到过5000多平方公里。

孔雀河是注入罗布泊的重要水系之一,它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部,全长约850公里,因其河水清澈,常有孔雀飞,所以被称为孔雀河。早在石器时代,孔雀河下游湖泊密布,森林覆盖,众多的野生动物群在这里出没。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远古人类的生存奠定了基础。

公元3世纪时,这里逐步繁衍出了城邦国家,即楼兰古国。古代的楼兰国位于罗布泊的西北角,那时的楼兰归属于月氏国统治,人们依靠农业和原始畜牧业为生。到了公元1世纪时,匈奴取代了月氏国,成了楼兰新的统治者。

公元前126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途经楼兰,发现了这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公元前77年,汉朝将楼兰更名为鄯善国,直接纳入汉朝的版图。之后,汉朝将其慢慢发展为西域的屯田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通往欧洲的必经之地,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渐渐发展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西方文化经济在此交流,这让楼兰曾经繁盛一时。

自东汉起,由于塔里木河中游被泥沙堆积,所以下游的楼兰古国严重缺水。发展到了东晋时,由于频繁的沙尘暴、持续的高温、几年无降水的恶劣气候,楼兰渐渐成为了“死亡之地”。

东晋高僧法显就曾在《佛国记》中记载道:“这里沙河中多恶鬼和热风,遇者无一可生还,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双目所及之处,只能看到死人枯骨。”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随着气候变化和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渐撤离此地,曾经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国也被漫漫黄沙淹没于地下。

直到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了塔里木盆地,他在无尽的黄沙之下居然发现了一座古城墙。这里有高大的佛塔、豪华的宫殿、平民的住宅、大量珍贵的文物,还有被风干的尸体,无不显示着这里曾经有过人类的喧嚣。

一片废墟之下,一部残破的文书上记载着这座古城曾经的名字——楼兰。可惜的是,记载着楼兰文化和罗布泊历史的很多珍贵典籍和文物都在20世纪初,被来自国外的侵略者掠走,只留下楼兰的古城遗址在一片黄沙下让人无限遐想。

从地球之耳,到核试验基地

继楼兰古国消亡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罗布泊也偶有湖泊形成。清朝末年,罗布泊再次形成了东西长90里,南北宽约3里的小型湖泊。1921年,因塔里木河被人为改道东流,所以增加了罗布泊的蓄水量。罗布泊再次发展成了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

但好景不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北开发和人口迁移,塔里木河两岸人口迅速增加, 所以生活及生产用水逐渐加大,这使河水大量减少,最终不得不人为改道南流。加上长年的干旱无雨和高温的气候,让东面的党河和疏勒河也渐渐枯竭,罗布泊再次失去了主要的水源。

罗布泊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消亡,成为一片盐泽之地。干涸后的罗布泊从空中俯瞰,地表形状酷似一只人耳,因此也被世人称为“地球之耳”。

20世纪60年代,罗布泊又再次被人们关注。那时美国一直用原子弹恐吓中国,他国的核武器始终是一把悬于头顶的尖刀,中国只有自己造出核武器,才不会被人掣肘。

1950年,中科院成立了现代物理研究所,为建造核武器进行了最初的探索。1955年,中国决定选址建造核工厂。作为杀伤力巨大的核武器,其选址一定要在远离人群之地,不仅要求地势平坦,还要注意保密性,因此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成为理想的选择。

那么中国拥有诸多的沙漠地区,为何会选中罗布泊作为核试验基地呢?

罗布泊位于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部,其南部是平均海拔3000到4000米的阿尔金山,北部是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两座山峰犹如两道天然屏风,将罗布泊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此外罗布泊方圆300公里之里没有人烟,四周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矿藏,所以是成为核试验基地的绝佳之地。自1958年至1996年间,罗布泊被定为军事禁区。

尽管这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可达70摄氏度以上;冬季最低气温可至零下20摄氏度;昼夜温差高达40摄氏度;地表不见寸草,空中不见飞鸟。

但是为了中国边防事业,仍然有无数中国军人和科学家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死亡威胁,毅然来到这片土地。

1958年12月,中国核试验首任司令员张蕴钰将军,率领勘测队专家,自甘肃敦煌,过阳关、玉门关、白龙堆、雅丹地带来到罗布泊。初到此地,由于入眼一片蓝盈盈的马兰花,所以张将军便将此地起名“马兰村”。

自此,张将军先后率领数十万解放军和科技人员,在罗布泊马兰基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核试验。这个核试验基地占地约10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惊天巨响中,“邱小姐”向世人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随后,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9年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直到1996年,中国宣布暂停核试验。

32年间,在罗布泊马兰军事基地上先后进行了45次核试验。从繁华的都市到荒凉的沙漠,从灯光璀璨的黄浦江到清澈孤独的孔雀河;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风沙遍地的戈壁;从温暖舒适的办公室到饥食沙砾饭渴饮苦浆水的马兰基地;罗布泊见证了几代优秀中华儿女的无私奉献。

专家寻找钾盐矿藏,前仆后继不畏生死

然而罗布泊的功绩远不止于此。在核试验停止之后,素有“死亡之地”之称的罗布泊又摇身一变成为亿万中国人生命的源泉。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中国的农业一直是民生的重要支柱。农用的钾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生产原料,那就是钾盐。钾盐是含钾矿物的总称,大部分的复合肥都需要添加钾盐来促进农产品的生长和发育。

最开始,我国钾盐的主要产地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矿,但是察尔汗盐矿的钾盐供应也只能满足我们四分之一的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的正常生产,中国只能高价进口钾盐资源。

在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是没有定价权的。高价进口钾盐,就意味着生产成本增加,这也导致农民负担加重。为此,寻找钾盐成为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彭加木教授,为了寻找核武器中所需的钾资源,于1964年首次踏入罗布泊。他分析了注入罗布泊的三条河流:塔里木河、车尔臣河、孔雀河。 由于河水中钾含量比较高,所以他认为罗布泊是块宝地,值得深入研究。

之后在1979年和1980年,他两次深入罗布泊腹地考察。然而不幸的是,在1980年的考察中,彭加木教授单枪匹马外出寻找水源,不幸失踪。

彭加木的失踪惊动了中央,国家先后在罗布泊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搜寻,然而都一无所获,罗布泊也因此变得更加神秘和恐怖。尽管如此,科学家们对罗布泊的探寻脚步并未停止。

20世纪90年代,地质学家王弭力教授挺身而出。她先是分析了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矿形成的原因,然后推测:位于塔里木盆地的罗布泊,很有可能拥有丰富的钾矿。

因为前期对罗布泊钾矿的探寻一直没有实质的进展,所以当王弭力教授向中国地质科学院申请进入罗布泊的时候,阻力很大。

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的陈毓川院长对她说:“科学家们这几十年间进出罗布泊已经很多回了,也没有发现钾矿,而且那地方十分凶险,出于安全考虑,我并不赞同你的决定。”

王弭力教授却说:“根据我对钾矿走势的判断,罗布泊出现钾矿的概率很大,而且我们国家极度缺乏钾盐资源,我认为应该去打几个井试试。如果成功,那就是为国家解决大问题了。这个险,值得冒。”

在她的坚持下,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终于被说服,同意给她成立罗布泊行动小组并筹集经费。

1995年,王弭力教授带着10万元经费开展了进入罗布泊的工作。对于有着“死亡之地”、“中国的百慕大”之称的罗布泊,她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道此去万分凶险,她临行前安顿好了年迈的母亲,祭拜了已逝了父亲,之后踏上了前往罗布泊的探险之旅。

2万平方公里的罗布泊,入眼的只有满目的黄沙戈壁,那时候还没有先进的探测仪器,GPS定位在沙漠中也有时迷失方向,有时好几天也只前进了不到4公里。随着食物、水、汽油资源的逐步减少,探寻也比想象中更加困难重重。

“死亡之地”摇身一变,成为生命的保障线

1996年秋天,王弭力以5000元每台的价格买来几辆已经淘汰的解放大卡车,再次带队进入罗布泊。在恶劣的环境下,卡车走走停停,时而还会抛锚。计划三天的路程却要花上超过数倍的时间才能抵达。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历经艰辛之后,考察组在王弭力的带领下到达罗布泊中心。

之后,考察组在罗布泊的凹地打下了一口井,随后井内喷出了含钾的透明细泉,这让科研团队增加了不少信心。1996年,国家将罗布泊钾盐寻找计划纳入国家科技的攻关项目。

此后的数年,王弭力教授六进六出罗布泊,他们先后在罗布泊的凹地上打下了100多口探测井,采集了上千份样本,终于在罗布泊东北部第四系盐层中,发现了巨大的钾盐床。当富含钾的卤水从井下喷涌而出时,他们流下激动的泪水。

经检测,这里的钾含量远远高于工业要求,这个蕴藏了2.5亿吨的特大液体钾盐床,其规模远远超过美国的著名的盐湖钾肥矿床。罗布泊成为世界上钾盐储量第一的宝藏之地,经济价值超过5000亿元。

自此中国农业的发展实现了飞跃,粮食产量大大提高。换句话说,罗布泊养活了亿万中国人。

科技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对罗布泊钾盐的逐步挖掘很快就带来了生产力。2000年9月,新疆钾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钾盐项目再次成为国家科技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投入生产线的钾盐项目年产量初定为120万吨,而后逐年产量都有提升,慢慢形成了占地200多平方公里的罗布泊盐湖,其产能已经能过满足国内一半的需求量。

不久后,新疆钾盐公司又开启了硫酸钾项目。至2015年,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硫酸钾生产巨头,公司职工发展至4000人,盈利超过12亿。

罗布泊钾盐矿床的发现,是继柴达木盆地察尔法钾盐矿床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它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农业钾肥对钾盐资源的需求,为中国粮食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国地质学的研究理论提供了实践经验。

2002年,国家批准建立罗布泊镇。全镇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总面积,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镇”。

结语

罗布泊曾为中国第二大内陆湖的时候,造就了神秘而短暂的楼兰古国;在经历了“世界之耳”的干涸之后,成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基地;而现在巨型钾盐资源的发现,又使其成为中国生产钾盐、硫酸钾为主的工业大镇。历史仿佛在罗布泊的每一个阶段,都赋予了它特别的使命。

12 阅读:8158
评论列表
  • 2022-08-31 19:06

    拍了电影的,老一辈的牺牲精神,真的很令人心生敬仰

  • 2022-08-31 22:34

    核污染种稻谷能吃吗?

    咻咻一阵风 回复:
    你去罗布泊种稻谷了吗?
  • 2022-09-03 21:03

    用完了咋办

  • 2022-09-14 10:30

    种点沙漠水稻多好

  • 2022-09-14 10:45

    10万元经费这是搞笑吗?

  • 2022-09-11 21:51

    胡说八道!

  • 2022-09-17 23:14

    核辐射没有了呗

  • 2022-09-09 15:39

    祝贺:完全变成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