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0万一个的航天级零件,美国只要几百元,到底差在了哪里?

宇宙天文馆 2024-05-07 22:42:46
前言

“马克思用的航天级CPU,只需要几百块钱人民币就能搞定,我们北斗卫星和以前相比已经便宜几倍了,大概需要900万人民币……”

是不是听着很夸张?这并非无稽之谈,这话出自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之口。

此话一出,瞬间点燃了互联网舆论,我们都已经独立造出世界唯二的空间站了,证明我们的航空航天技术不应该是很先进的吗?为什么中美航天技术差距如此悬殊?

根本原因:中美开启航空航天研究的时间差异

早在2012年,中国工程院的戚发轫院士就在采访中表示,我国航天技术与美国相比仍有20年左右的差距。戚发轫院士是我国的“神舟之父”,早期的东风系列、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等都有戚院士的身影,他的评论含金量可见一斑。

我国现在是航天大国,并非是航天强国,我们一直在追赶美国的步伐,但还没有真正实现超越,起步晚是航空航天发展的致命因素。

1970年4月24日,通过东方红一号卫星,《东方红》乐曲从遥远的太空传到了世界各地,全国一片喜气洋洋。从1958年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到发射成功,这一路我们走了12年。

那么美国呢?

早在1958年1月3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已经发射升空,光是人造卫星的发射时间上,美国就领先了我们12年。

当我国还在追赶发射人造卫星的脚步时,美国已经在计划将人类送入太空。

说起来美国人进太空,大多数人的印象估计是“阿波罗登月计划”。其实早在1962年2月5日,美国宇航员格林乘坐“友谊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并在5小时内绕着地球飞了3圈。

时间来到2003年10月15日,这天“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搭载着我们熟知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终于,浩渺的太空中,也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从1962年到2003年,整整相隔了41年,时间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在苏美大搞军事竞赛,对航空领域不计资金、人才成本投入的时候,我国航空领域的探索还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

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而言,最关键还是要让人民群众填饱肚子。

对于烧钱的航空领域来说,没有资金投入,没有人才投入,想要赶超美国发展几十年的成就谈何容易?

决定性因素:中美投入和研发能力的差异

我国与美国对于航空航天领域研发的投入简直是天壤之别,美国每年向 NASA投入巨额经费,用于支持该机构的航空航天技术研发,以促进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美国给NASA的研发预算是每年将近200亿美元,这个金额还是经过削减后的,我国据说只有20亿美元。

航天是个吞金兽,而美国航天投入是中国的10倍,单靠微薄的资金投入,想要提升研发实力超越美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长时间大量资金的投入,美国在航空航天飞速发展,并且拥有众多优秀的航空航天企业和研究机构。他们不断开发新技术,研发出最新的产品,创造出了许多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技术和产品。

例如,波音公司的787梦想客机和737 MAX系列客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35闪电II战斗机等,都是世界领先的产品。

那么我国的研发之路是什么样的呢?

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评价:一些新生的发展中国家还在努力的还原美俄两国60-70年代的产物,这里的新生发展国家指的就是中国。

当然这些话说的有点儿夸张,但也确实点出了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现状。从1956年开始搞“两弹一星”到20世纪90年代,严格算起来,中国全力搞研发的时间其实也只有10年。

当时所有的注意力基本在盘活经济,高投入、高风险的科技领域并不被看好。钱花了,有没有成果却不一定,因此大家都认为不如直接买外国的技术,何必要付出那么高的成本进行自主研发?

“造不如买”的思想盛行,导致后来中国在许多关键领域上,都遭遇了“卡脖子”的难题。

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航空航天技术才迎来快速发展,但是距离赶超美国还是很遥远。

破局关键:航空行业市场化

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曾说过,航空航天想要突破瓶颈,再上一层楼,只有两个字——市场。只有像马斯克这样把市场激活,才能促进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繁荣。

如今,美国的航空航天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广泛的市场需求,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最经典的例子便是马斯克创办的SpaceX。

2008年,SpaceX濒临倒闭,在这个艰难时刻,NASA雪中送炭,直接给了SpaceX一份价值16亿美元的轨道运输服务合同,同时也派出了大量技术骨干,包括设计师、机械师、工程师等,以帮助它从发射失败中恢复过来。研发成果、核心技术直接喂到了SpaceX嘴边,SpaceX也因此被戏称为NASA“亲儿子”。

那么美国为何这样做呢?

因为按照美国的推算,只要将航天产业成功实现民营商业化的转变,那资本所取得的利润就可以抵消掉技术研发的高昂成本。资本得到了好处,就会不断投入研发成本,获取新的技术,形成双促循环,生生不息。

相比之下,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规模较低,航空航天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多由国家投资和管理,民用航空领域少的可怜,竞争也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就是生产水平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中美材料价格如此悬殊的原因。

市场化和商业化是航空航天发展的必经之路,不过不能完全照搬复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模式,我们要走适合我国航天发展的道路。

面对巨大的差距,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相信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会越来越好。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中国航天事业的60年》.刘纪原

·美国航天产业发展研究[D].沈汝源.吉林大学.2015

·中国航天产业政策研究[D]. 万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1 阅读:55

宇宙天文馆

简介:一起探索浩瀚无尽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