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敲骨吸髓,我必揭竿而起!

白驹说 2024-04-12 16:41:07

01 活路

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一日,山东莱阳唐家庵。

“对!一定要让那些乡绅给俺们一个说法!”

会场人声鼎沸,莱阳县辖区内的各乡社社长耆老云集一堂,共商大事。一番商讨过后,大伙很快拿定主意,决意拧成一股绳,来为全县的穷苦大众谋一条活路。

诚然,此时的莱阳百姓可谓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因此才会不得已聚在一起,以求摆脱困境,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清末新政给闹的。

△晚清穷苦的底层百姓

眼下,清廷为稳定时局,不得不紧急推行新政,然而,搞新政绝不是一句空口白话,那是要花大把大把银子的,但恰恰当前清廷最缺的就是银子。

既然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那就只能让佃户们自己想办法了。于是,清廷给地方官员开了口子,允许其因地制宜,自行筹款。

地方能有什么好办法,还不是搜刮民脂民膏。从此,潘多拉魔盒被掀开,苛捐杂税随之蜂拥而出。

房捐、地捐、烟麻捐、铺捐、文庙捐,这些都好理解,但看戏、钉牲口蹄、买棺材要纳捐,乃至瞎子都要单独征收瞎子捐,这就足够令人发指了。

琳琅满目的苛捐杂税,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征不到,莱阳县自然不能幸免,百姓税赋因此陡增数十倍。

大清走到这地步,圣祖康熙永不加赋的祖训早已被不肖子孙抛诸脑后。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年,莱阳县发生严重的倒春寒,三月陨霜,杀麦殆尽,对于家无余粮的乡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到了这步田地,莱阳百姓心里头就一个念头:活命!

大伙思来想去,唯一活命的办法只能靠那笔社仓积谷银了。

所谓社仓积谷,实际上是丰年时民间自发囤积的储备粮,以备灾年赈灾之用。后因莱阳社仓年久失修,不得已将仓中积谷全部变卖,而这笔救命的银子如今由本地乡绅代为保管。

就这样,各乡社社长耆老议定,于今日成立“联庄会”,公推太平社社长曲士文为首领,带领大伙向乡绅催讨积谷银。

第一次登门,王圻等乡绅顾左右而言他,对归还银钱一事闭口不答。糟糕,曲士文等人见状顿感大事不妙,怀疑这笔救命钱多半早被这帮土豪劣绅所贪墨。

到了五月二十一日,曲士文召集千人,浩浩荡荡步入莱阳城,再次来到各乡绅家中追讨,岂料乡绅竟刻意避而不见。

嚯!眼看追讨无望,乡民无不火冒三丈,自己是没辙了,还能怎么办,走,告官去!

很快,在曲士文的带领下,乡民代表马不停蹄冲入莱阳县衙,嚷嚷着请县令朱槐之做主,还百姓一个公道。

没有一点点防备,一脸懵圈的朱槐之欲哭无泪,深感自己何德何能,竟要独自面对全县乡民的怒火……

02 忽悠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二十一日,莱阳县衙。

维稳压倒一切,此刻,朱县令再清楚不过。

看着一张张狰狞的面孔,朱槐之首先想到的便是撇清干系,表明县衙与社仓积谷毫无关联,试图遣散百姓。对于这样的答复,曲士文等人当然不会满意。

于是,朱县令又开始大打太极拳,挨个求爷爷告奶奶,使出浑身解数以图平息民愤,但身处悬崖边的乡民又岂是几句好话就能轻易打发的。百般劝说无效后,黔驴技穷的朱槐之只得全盘听取乡民诉求,答应将尽快清偿积谷银、撤换绅董恶吏、废除部分捐税。

这头,拿到了县令的口头承诺,乡民们尽管将信将疑,但还是决定暂且散去。而另一头,朱槐之来不及拭去满脸的冷汗,乡民前脚刚走,朱县令后脚便立马向登州知府文淇、山东巡抚孙宝琦发电汇报此事,请求上级领导调兵支援。

很显然,朱县令并没有履约的打算,时间一天天过去,乡民们逐渐醒悟过来,自己多半是中了朱槐之的缓兵之计了。

六月十一日,曲士文等人再次召集六七千乡民,声势更大。群情激愤的情况下,部分乡民开始围攻乡绅宅院,包括巡警局局董王景岳等人的府宅被付之一炬。

莱阳局势已处于失控的边缘,城内人心惶惶,若任由事态恶化,县城必定不保,朱槐之为之大惊失色,不得不派亲信出城与曲士文和谈。

然而,鉴于朱县令前番言而无信,曲士文等人不再轻信朱县令的鬼话,朱槐之遂央求城中富商联名作保,和谈方才得以推进。不久,双方议定,将前次谈妥条件外加宽恕乡民无罪之条款统统付诸文字,并要求朱槐之签字画押,更立下石碑为据。

一切处理完毕后,乡民再次散去,但这次乡民围城的举动显然吓坏了文淇、朱槐之等地方官,二人遂在给巡抚孙宝琦的汇报中强调乡民并未进城,且事态已经平息,意在大事化小,从而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地方官一心救火,可乡绅们的看法恰恰相反,作为这次事件中利益受损的一方,乡绅们心里都窝着火,这个场子是必须找回来!

可千万别小看了莱阳乡绅的影响力,以王圻为例,王家一门三翰林,父子九登科,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堂兄王垿更是现任法部侍郎,王家可谓手眼通天。

正因如此,莱阳乡绅纷纷驱动小宇宙,一边前往济南向孙宝琦控诉乡民作乱,一边则发动关系网自上而下向孙宝琦施压。

这下,莱阳的烫手山芋又被丢到了巡抚孙宝琦手中,而本已逐渐平息的事态也随之产生新的波折……

△孙宝琦:晚清最后一任山东巡抚,1911年在山东宣布独立,后历任民国代理国务总理、外交总长等职。

03 攻城

宣统二年(1910年)六月下旬,山东莱阳。

一则消息迅速传遍莱阳全境,犹如水滴掉进了热油,立刻炸开了锅。

“县令朱槐之因主理莱阳事务不善,已被巡抚革职啦!”

实际上,没人在意朱县令的乌纱帽能否保住,但人亡政息的道理大家都懂,朱槐之一旦下台,便意味着他签下的一切承诺都将成为废纸。

很明显,来自乡绅一方的压力时刻影响着巡抚孙宝琦对莱阳一事的决策。

巡抚山东是孙宝琦首次牧守一方,并非科举出身的他此前一直活跃于外交领域,且此时才刚刚到任半年,无论政务处理能力还是民情了解程度都有所不足。现如今,在干扰之下,孙宝琦作出决定:撤换朱槐之,改派奎保出任莱阳县令。与此同时,孙宝琦命候补道员杨耀林领兵三百前往莱阳,协助奎保遏制可能发生的动乱。

当然,孙宝琦还是以稳字当先,叮嘱二人到任后须慎重应对。只不过孙巡抚万万没想到,这次自己所托非人,竟由此铸下大错。

奎保和杨耀林抵达莱阳后,不仅没有设法缓解官民矛盾,反而火上浇油,采取强硬措施弹压乡民,抓紧催征捐税,并发布海捕文书,捉拿曲士文等乡民首领。在奎保等人的纵容下,官兵借着搜捕之名在乡间奸淫掳掠,无恶不作,贻害地方。

朝廷既没有信义,也不讲武德,是可忍孰不可忍!

七月初,曲士文振臂一呼,莱阳百姓云集响应,顷刻间聚众十余万,迅速对莱阳城形成合围之势,随后开始强攻县城。奎、杨二人惊惧不已,急电孙宝琦,求发大兵援莱。

至此,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曲士文:莱阳事变后逃亡关外,1915年回乡被捕遇害

义民人数众多,武器却极为落后,手头多为刀枪棍棒等冷兵器,火器也不过是少许鸟枪土炮,因此攻势虽猛,实际战果十分有限。攻城战从七月四日一直打到十二日,义民始终未能攻破莱阳城,为此,曲士文甚至下达军令:“今日再攻城不下,吾开刀也!”但仍然止步不前。

到了七月十三日,登州总兵李安堂、北洋新军第五镇第十协统领叶长盛率两千援军抵达莱阳,与义民展开正面交锋。

这支清军主要由北洋新军构成,携带四门新式开花大炮,临时拼凑的义民又岂是他们的对手,几轮炮击下来,义民当场殒命四五百人,立刻一哄而散。

战后,清军开始大肆搜捕义民首领,荼毒地方,曲士文家乡柏林庄尤为惨烈。村庄焚烧殆尽,片瓦寸草无存,尸积累累,白骨森森,死者不计其数。一时间,莱阳百姓皆举家外逃避祸。

据事后不完全统计,莱阳乡民死伤者多达四万余人,共有十三个村庄被彻底摧毁,被焚民宅过万。更可怕的是,莱阳西北乡地区方圆数十里竟沦为了无人区!

04 算账

明末清初之际,清军入关后也曾肆意屠戮汉民,那时候你这么干没人敢说个不字,但这都二十世纪了,如今大清这艘破船已然风雨飘摇,竟还敢犯下如此暴行,那就等着迎接国民的怒火吧!

率先关注莱阳事变的当然是报刊媒体。

《申报》《大公报》《新闻报》等当时主流报纸从一开始便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不光揭露事件缘由真相,部分报纸还多次呼吁清廷妥善应对,万勿酿成激变。

当清军实施暴行后,全国报刊同仇敌忾,火力全开,纷纷对莱阳惨案进行详尽报道。不仅包括烧杀抢掠之罪证,连事后叶长盛、杨耀林等人恬不知耻地向莱阳百姓索要无犯罪证明和德政碑之事也毫无保留地予以曝光。

《申报》更是直接为民喊冤:“官吏之罪状,可胜诛呼?”将矛头直接对准奎保、杨耀林、李安堂、叶长盛等涉事官员。

报纸的持续跟踪报道无疑令朝野内外对莱阳之事了解得更加透彻,各路御史言官无不义愤填膺,纷纷奋笔疾书,上疏弹劾涉事官员。

山东籍在京官员士绅积极联合起来,山东旅京同乡会就在向清廷提交的报告中这样讥讽道:“国家养兵是为了保护百姓,但我国之官兵,向来是剿匪能力不足,祸害百姓的本事却绰绰有余,实在是我军的一大特色。”要求朝廷严惩山东各级涉事官绅。

△《山东共愤·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

御史王宝田为此事特意前往莱阳乡间实地走访,在掌握大量证据后直斥莱阳事变实为官逼所致,并抨击巡抚孙宝琦处置不当,方才酿成大祸,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很快,作为山东父母官的孙宝琦被推至全国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一片“孙宝琦虽一死不足以谢莱人”的谴责声中,孙巡抚不得不向清廷递交辞呈。

然而,想摘去孙宝琦的顶戴花翎可不是件容易事。

孙宝琦与庆亲王奕劻、盛宣怀等人都有着姻亲关系,亲家有难,奕劻等人无不为其积极奔走。有了实权派撑腰,清廷当即以“该抚向来办事认真”为由驳回了孙宝琦的辞呈,并不忘加以安抚。

随后,面对举国声讨,内外交困的清廷迫切希望尽早平息民愤,让事件停止发酵。于是,十一月七日,清廷最终下诏,将文淇、朱槐之、奎保、杨耀林、李安堂、王圻等一众涉事官绅革职,巡抚孙宝琦则免于置议。

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甚至涉事新军统领叶长盛还被擢升为登州总兵,对于这样的处理结果,举国一片哗然。

难怪《大公报》为此专门刊发时评:“莱阳之乱,上自监国,下至臣民,都知道孙巡抚不可能无罪,但有意袒护他的人却极言孙巡抚善办外交,眼下山东非孙巡抚当政不可,所以孙巡抚得以安然无恙。还有一种说法,孙巡抚是某位大佬的姻亲,有这样的后台,孙巡抚还有什么可忧虑的?看来孙巡抚并非善于外交,而是善于内交啊!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确实如此!”

无论如何,莱阳风波逐渐平息,既镇压了动乱,又保全了孙巡抚,大清王朝再次长舒一口气,甚至有点为自己的运气和手腕而感到沾沾自喜。

然而,清廷并没有意识到,朝廷最后那点公信力在不经意间被挥霍一空,自己也将难逃被国民唾弃的命运。

大清保得了一个孙宝琦,却终究没能保住自己,一年后,辛亥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

5 阅读:551

白驹说

简介:坚持讲述真实、有趣的原创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