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遵义酒文化博物馆:从这里了解中国酒都

天眼新闻 2024-05-18 11:00:57

编者按:

红色印迹、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在黔贵大地,一处处鲜活的文化遗存把“文化千岛”贵州点缀得更加绚烂,一座座博物馆矗立其中,镌刻多彩贵州人文气质,向人们述说着这方土地上的历史、文化、习俗。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州各地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乘坐高铁到遵义,出站后步行不到十分钟便可到达遵义酒文化博物馆,借助区位优势,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遵义酒旅“共舞”的魅力。

中国是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白酒品种多,产量大。经过千年沉淀,中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酒文化。在中国酒文化中,黔酒又因其独特风格而自成一派。

作为贵州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的“中国酒都”遵义,近年来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和文化旅游创新的重要战略酒旅融合发展,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将酱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不仅提升了酱酒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通过酒旅融合,遵义也将酱酒产业的优势转化为了旅游吸引力,丰富了旅游产品,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位于遵义高铁新城的“中国酱香白酒城”落成,重点项目之一的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被打造成为了集酱酒文化展览、酱酒产业交流、酱酒文创展销于一体的复合空间。用于遵义市向全国推荐遵义市知名酱香酒,展示酱酒历史、文化、酿造工艺以及品鉴收藏等知识。

博物馆整体设计风格以新古典主义为创作主基调,通过色彩运用、灯光布置等艺术方式,完美呈现出了遵义白酒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当下白酒产业发展的蓬勃朝气。

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不同参观群体可获得不同参观体验。总展陈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分为白酒文化厅和荟聚厅两个主要板块。

走进博物馆,酒文化藏品依次排开,就像行走在一条时光隧道中,每一瓶酒都储存着时光的记忆,留存着时间的味道。

“很多展品都是孤品。”据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展馆内的酒文化藏品达2000多件,前后花了近20年时间,从私人收藏家、酒文化交流论坛、酒文化网站等途径获得。

遵义酒史部分非常值得细品,这里集中展示了遵义白酒的发展历程,记录了酱酒的从无到有。早在商周时期,遵义人就熟练掌握了酿酒技术,直至汉代,遵义仁怀一带出现了被汉武帝青睐并列为贡品的“枸酱”。元明交替时期,仁怀市茅台镇杨柳湾附近开始陆续建成正规的酿酒作坊,并开发出独领风骚的“回沙”工艺,遵义的蒸馏酒开始自成一派。直至明朝末年至清代初期,茅台镇的回沙酱香酒逐步定型。清代康熙年间,茅台酒被命名被沿用至今。随着具有“浓香酱尾”的“鸭溪香”浓香型白酒和董香型白酒的出现,遵义市酱香为龙头、浓香和董香为两翼的白酒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饮酒须持器,古人云,“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所以酒器作为酒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历史悠久,千姿百态。上古酒器以“尊”“壶”“爵”“角”“觥”最为人熟知。主要展示中国古代著名白酒器具的觥筹交错单元也很值得一看。我国的饮酒器具不仅款式繁多,而且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体现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历史内涵、精神气质与文化风貌,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非凡智慧、想象与创造力。遵义酒文化博物馆按照时间线索,从商周的青铜器到秦汉的漆器、再到后来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瓷器,为大家徐徐呈现了中国古代酒器的演变。

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展示了遵义的白酒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遵义本地的主要白酒企业文化及其产品等。“我们尝试把更多的元素和故事融入遵义的酒香里。”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希望更多的人从这里开始了解遵义。

策划/黄蔚 陈曦 赵相康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蔚 何美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赵珊珊

二审/姚曼

三审/陈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