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书架|传承中医发展,《中国针灸流派》出版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2024-02-29 16:25:16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吴焕淦等主编的《中国针灸流派》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针灸学源远流长、一源多流、相互交融、不断发展。本书历时四年编撰而成,乃首部集针灸流派大成之作,深度整理并摸清了全国针灸流派家底,梳理了19个不同地域45家针灸流派学术脉络,挖掘流派内在规律,全方位呈现80余位近现代针灸名家学术特色及医案,凸显各针灸流派的鲜明特色和深厚内涵。难能可贵的是,本书抢救性挖掘了各种流派史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提炼,为明晰流派内在传承规律、规范流派发展、促进针灸学术繁荣,提供了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史料和学术养分,也为临床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而起底针灸流派的形成过程,对于针灸流派工作室的建设,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吴焕淦教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名中医。为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主任委员等。

以下内容节选自该书前言和绪论: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疗法独特,效果显著,迄今为止仍然在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针灸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呈现出“一源多流”的学术特色。不同针灸流派学术思想和临床技艺的交融与争鸣,丰富了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

鲜明的学术特色是流派传承绵延不息的核心要素。各大针灸流派均有各自独特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体系。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中与针灸相关的流派为例,简述如下。

(1)澄江针灸学派:以临床疗效为起点的学术范式,以学术提高为导向的学术目标,以承古纳新为视野的学术方法,坚守传统针灸理论,汇通融合西医学知识。

(2)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依据眼白睛脉络形态、颜色的变化以判断病因、病位、病势。

(3)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提出“经络脏腑相关”理论,通过针灸、推拿、敷贴等外治方法调经络以治脏腑。

(4)河南邵氏针灸流派:擅于针、灸、药并用,内外兼治,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5)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以“五经配伍、五行制助”为核心,以“经脏相关,归经施治”为重点,结合五行生克理论、脏象学说以及经络脏腑相关学说,针法、灸法和推拿术结合运用。

(6)岭南靳三针学术流派:三针组穴,善治脑病,提出以阴阳辨证,辨阴阳之虚实、急缓,平衡二气。

(7)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主张壮医学的毒虚致病理论、阴阳理论、三道两路理论、三气同步理论和脏腑气血骨肉理论,补充气血理论,重视调气通路,临床善用特定穴。

(8)云南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以十六种针灸配穴法为取穴法则,有管氏“下针十法”,即进、退、捻、留、捣、弹、搓、努、盘、飞。强调“针刺手法整体观”,弘扬时间医学。

(9)四川李氏杵针流派:以动物骨骼、金石、玉石、木料等制成针具,不刺入皮下,以原络、俞募、河车、八阵之穴为主,天应为导作为取穴原则。有运转、开阖、点叩、升降、分离五种施针手法。

(10)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强调“针气结合”,重视气功作为基本功,提出“针刺治病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倡导时间针法,创立郑氏“补穴法”“温通法”“穿胛热”“关闭法”“过眼热”等特色手法。

(11)蒙医五疗温针流派:以“三根七素平衡理论”和“蒙医整体观”为指导,根据“脑-白脉调控理论”指导下的腧穴与脏器、器官、肢体之间的表里关系,遵循寒病热治、热病泻治、寒热平调,引病除外(即祛除病气、病血,引出协日乌素、脓液、血肿)的治疗原则,选择相应的穴位,施以温针治疗或温穿刺治疗。

2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