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新闻人物,不能只听对方说什么......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3-20 21:10:28

新京报传媒研究《首席讲堂》,邀请新京报的首席记者、编辑讲述新闻报道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今天推出的是第四期,邀请新京报首席编辑胡杰,分享人物采访写作经验和心得。

在所有报道体裁中,人物报道是最难写的体裁之一。

同时,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

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用规则可用?写好人物报道有哪些秘诀等问题,且听新京报深度报道部首席编辑胡杰一一道来。

01

采访目标的确定

与日常新闻事件中对人的采访不同,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

人物报道的精彩是一定要把人物做透,做到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亮点、新闻点都展露出来。 人物报道的关键不在于文章长短,而在于采访对象的性格、内心想法要跃然纸上,要让他们说真话,要让读者有兴趣看下去。 那么, 哪些人可以成为人物报道的目标? 我进行了大致分类总结,可以划分为名人、公共人物、普通人这几类。然后,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新闻事件中的人物; 高端的访谈和人物:包括高官、知名企业家、名人; 政策影响下的人物:如医改、教育改革等影响到的人; 民间人物:42年公交车售票员、最后的景泰蓝大师、百岁剃头匠; 类型化人物或人群:渐冻人群体、失独者、蚁族、外国新娘; 策划类的人物等。 02

必要的前期准备

确定选题和报道对象后,就要进行前期准备。 明确报道中心 不管要报道的对象是明星,还是仅仅是社区的一个普通人,都需要找出一个报道中心,判断这个人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即找出读者关注他的理由。什么使这个人很特殊,值得一写? 熟悉采访对象 搞清楚你的采访对象是成功提问和顺利采访的基础。 要提前做好功课,知道他们可能想聊什么,有哪些吸引读者的点,这是第一位的。

前期尽可能要了解采访对象的以下要素: 基本信息:外貌特征、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工作特性、教育程度。 个人经历:交际圈、情感史、关注点、习惯、好恶、天赋 内在思想:道德、价值观、自我认知、动机。 群体特征:共性、极端性、互相之间的牵连、命运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等。

这些要素在写作中将会转化为细节,一旦全部细节罗列在面前,捕捉人物特征这个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变得很简单。 每采访一个人物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有人说其紧张程度“简直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磨炼提问技巧。想做好人物报道,第一个应该提高的就是提问的技巧。本来一个采访对象的内涵丰富,但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平庸的问题,就有可能把采访对象的层次拉下来。 提前制定采访主题和提纲。充分熟悉采访对象,至少了解他最重要的特点,提前制定出采访的主题和提纲,向被采访者提的问题也就随之提炼出来了,按照逻辑顺序将它们写在采访本上,到时候依次发问。 设想之中与意料之外。采访不可能完全按照规划进展,有时在采访过程中会有意外情况,也不必着急,如果发现更好的角度和主题,可以及时更改和补充。

03

核心技巧: 体验和观察 写人物,有多种操作方式,总结起来包括:对话体、口述体 、还原体 、“刨坟”体。 而本人比较推崇的则是 体验式采访和观察式采访。

体验式采访 人物采访, 不仅要和人物面对面地访谈,还把人物放置到特殊场景中去表现, 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每个细节,说话的方式,习惯的小动作。 用展示动作来体现,用一天或几个小时的时间(当然时间越长越好)去观察你的采访对象工作生活的情形,然后在合适的地方插入背景材料,并了解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人物采访,切忌端坐着一问一答,对话生硬、氛围尴尬,也很难得到真诚的答案。 不如拿出十几分钟来和对方做情感体操,通过拉家常, 寻找恰当的突破口,营造融洽氛围,拉近彼此距离,使采访对象愿意交流,然后慢慢切人话题。 例如,2013年,我们采访汶川地震后被媒体称为“背妻情义男”的吴加芳。最初,吴加芳一直拒绝接受采访,我就到他的屋顶上闲逛,陪他抽烟,在他的屋顶上看风景时,看到几株鲜艳的花草。一个农民喜欢养花并不太常见,我就从花草(朱顶红)入手,谈起我老家农村的父亲也特爱养花,没想到这是吴加芳发妻生前最爱的花。正是借助这个他感兴趣的话题,打开了话匣子,才顺利完成了采访。 《新京报》刊发的关于吴加芳的报道版面

观察式采访 扎实的采访,除了主动的发问,还要学会观察, 关注细节。 与受访者一起融入某种情境中,一起工作,一起体验,并 通过观察 ,捕捉采访对象不经意间自然流露的动作、神情,然后提出深入追问,获取更多信息,让人物更形象立体、故事更生动感人。 《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首席研究员南香红老师曾说过“当你合上笔记本的时候,采访才真正开始。” 只有倾听,没有观察,采访是不全面的,就像录音笔不能记录出花香与草色一样。 例如,对张桂梅的采访,记者就是一个观察者,仿佛变成墙上的苍蝇,不发一言,努力降低存在感,隐身在受访者周围,冷静地观察,除了用眼,还有鼻子,耳朵,五官都调动起来,全方位记录受访者的各方面行为、动作、姿态……

《新京报》刊发的关于张桂梅的报道版面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用在人物采访上也十分适用,非常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底。 要创作出引人入胜的人物报道,除了要准备充分、磨炼采访技巧之外,行文写作方面还有哪些秘诀?且听下回分解。

编辑|胡炜

校对|李立军

最后,告诉大家一件事

新媒体文案怎么写才有看头?

辛苦拍摄的短视频为何没人点?

各平台账号涨粉越来越难?

策划方案怎么总是差点意思?

......

针对大家遇到的各种难题,新京报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体策划及运营、短视频制作及运营、舆情分析及风险处置等培训课程,去年开班13期,合作单位包括政府机构、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参训学员500余人,均满载而归。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训课程陆续上线,欢迎前来新京报交流,一起进步。

独家课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课程定制服务,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预期的学习方向,量身打造专属课程。

“沉浸式”跟班学习

培训期间,跟班学员以现场观摩、全程参与、互动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学习。

重在实践 不搞空谈

根据培训学习内容,围绕重点工作策划宣传方案、拍摄作品,导师现场点评,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果。

开拓视野 开放交流

走进互联网大厂,实地参观拓展视野,与行业大咖在交流互动中吸取经验、促进提升。

More

点击查看部分培训实录

河北省媒体培训班:

五个新媒体策划方案,齐了!

吉林省媒体培训班:

凌晨5点半,策划方案终于好了!

苏州市媒体培训班:

“刚刚,官方正式通报!”算不算标题党

余姚市干部媒介素养培训班:

新闻发言人,感觉回来了!

详情添加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微信

(标注姓名、单位、职务)

0 阅读:45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