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岛挖出中国古墓,当地黑人自称是中国后代,渴望认祖归宗

正如历史说 2024-04-13 16:16:58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5年,一位名为“夏瑞福”的女孩来到中国留学茫,然而与她典型黑人外表不同的是,她逢人便说自己是中国人。

这些话自然不会有人相信,可这姑娘坚持向人诉说自己的身世,还对讲述了自己村落里世代流传着的传说,没想到竟然与中国明朝有关。

这位非洲的姑娘为什么会坚称自己是中国后代?她生活的地方究竟与中国有哪些瓜葛?

点个关注,一起揭开非洲小岛与中国古代的故事。

神秘的非洲帕泰岛

根据这位姑娘的说法,大约在600年前左右,岛上渔民还是纯真的非洲人,一天岛上的渔民出海时,在沙滩上遇到了一群落难的人群。

这群人与他们说着完全不同的语言,并且在相貌上也与他们完全不同,不过看着沙滩上这群人应该是落难了,被海水冲到岛上的。

岛上居民担心他们出现意外,便将他们带回了村子。村民们虽然对他们的与众不同有些诧异,但这群人并没有表现出恶意,大家便和睦的生活着。

为了让他们能够在岛上生存下去,当地岛民们教会了他们不少生活技能,这些人也凭借着平时的慢慢摸索,懂得了一点当地的语言。

岛上的黑人们这才知道他们的身世,原来这群人来自一个遥远的东方大国,他们是跟着中国的船队一起探索海洋,结果他们这几只船在海上遇到了意外。

船行驶到拉穆群岛附近时,他们没发现海底藏着暗礁,船触礁后就沉了下去,为了逃命,他们只好收拾了船上的一些贵重物品跳入海中。

幸运的是,船只沉没的地方距离帕泰岛不远,他们都水性极佳,便向着帕泰岛游去,准备暂时找个落脚的地方。

游到岸边的他们已经精疲力竭,在未知的岛上他们更是不敢乱走,幸好遇到回家的渔民,这才将他们带回村子里。

岛上人的淳朴感动着这些中国人,他们还拿出自己从船上带来的贵重物品感谢岛上人。

作为中国人,他们自然是想尽快回家去,可是这个岛上的资源、技术都太过落后,根本就造不出能远航的船只。

没办法的他们只能在帕泰岛上日复一日的等着,期望有中国的船只再次经过这里,可惜他们到死也没能等到。

这群人见回家无望,便决定在岛上好好生活,他们与当地人结婚生子,但对自己的孩子教育要求非常严格,将自己身上的所有技能和知识全部交给孩子,并且告诉孩子他们是中国人的后代,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东方寻找他们的故乡。

于是这些故事就在小岛上世代流传了下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岛上的居民几乎都是当年那群中国人的后代,他们认祖归宗的心愿一直很强烈。

故事一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甚至有人推测当年到这个岛上的中国人可能是郑和船员的后代,毕竟那群人自称是明朝人,而明朝有一个著名的航海事件就是郑和下南洋,而且根据记载,他们最远到达的非洲地区,看来这件事还真的有可能。

其实认真查起来,这件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非洲帕泰岛的事情在1994年美国女作家出版的《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中,她写过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

她旅居到肯尼亚的一个小岛上时,岛上的人告诉她,他们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的祖先是因为海难而不得不留在这里。

对此这位女作家也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真实的,便将自己听到的当做一个故事给记录到了书里,没想到书籍出版后还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海外华人,尤其是研究历史方向的学者对此事讨论了很久,不少人认为这位作者此举不过是在“哗众取宠”罢了,中国历史上从未记录与黑人有什么交集,不过有人研究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后,认为此事还优待研究。

此书掀起风浪后,恰巧被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看见了,这到勾起了记者的好奇心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肯尼亚的帕泰岛,深入了解这个神秘小岛与中国之间的瓜葛。他带着满腔的好奇和期待,踏上了前往非洲的旅程。

探寻帕泰岛

到达帕泰岛后,记者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烈,这些自称是“华人后裔”的黑人们喋喋不休的说着自己祖先的故事,也让记者收集到不少线索。

在岛上的日子里,记者与当地居民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生活。他发现,尽管这些居民的外表与典型的中国人有所不同,但他们的习俗和文化却与中国的某些地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他更加坚信,这个小岛与中国之间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寻找更多的证据,记者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发现郑和的船队确实曾经到达过非洲地区。而且,根据历史记载,郑和的船队在航行过程中,曾经与当地居民进行过友好的交流和互动。

这更加能说明非洲小岛上的黑人有可能是明朝航海员的后代,因此他在1999年发表了《1492年前的占领》一文,在其中记录了大量自己到帕泰岛上的故事和见闻,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岛上的黑人的祖先有可能是当年郑和队伍中的人员,遇到意外而被迫留在岛上生活繁衍。

《纽约时报》记者的影响力自然比普通作者强,他的言论很快就让国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中国一家报社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于是派出报社驻南非的记者李新烽前去探访小岛。

李新烽根据《纽约时报》记者的记录来到这座小岛上,相比于其他种族,岛上人一看到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便觉得亲切,大家热情的招待了他。

李新烽曾两次前往帕泰岛寻求真相,采访了大量当地百姓,奇怪的是,当地百姓们几乎异口同声都坚称他们是中国人的后代,甚至扬言岛上有一座古墓。

李新烽发表了一本名为《非洲踏寻郑和路》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个神秘的帕泰岛。

非洲小岛上还有“中国后裔”的消息不仅让世界震惊,就连中国官方也派出团队前往肯尼亚考察。

一方面是为了寻求郑和当年下西洋的足迹和过往事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搞清楚这些黑人到底与中国有没有关系。

当庞大的专家团队来到岛上以后,才发现这里与他们印象中的黑人岛屿确实有着很大的差距,虽然岛上条件不算富裕,但充斥着不少中国元素,尤其接近明代时的建筑风格。

专家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那座神秘的中国古墓。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专家们很快来到位于到岛中心的墓地,看到这座坟墓的第一眼,专家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从他们到非洲来,这一路上也看过不少非洲的风俗文化,墓葬文化也见过,可眼前这座坟墓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习俗完全不同,确实与中国古代的墓地风格有几分相似。

正是因为这座古墓的存在,当地人才坚信不疑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而且对外宣称这就是他们的“证据”。

从外表来看,这座古墓虽然历经了几百年,但被当地人保护的很好,古墓位于整座岛的中心地带,是岛上最好的位置,而且墓地外形看起来保存非常完好。整座坟墓用石头垒成,结构方面确实与明代坟墓有相似处,不过由于岛上的环境条件各方面与中国不同,因此仔细观察,还是能发现古墓的一些不同。

然而随着专家不断对古墓的内部加以开采,大家的震惊程度不断加深,这又是为何?古墓里面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原来在古墓里面,经过专家们的开掘,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和青铜器,从上面的纹路来看,这些动作做工精美,风格独特,从风格来看根本就不属于非洲。

再说处于明朝时候的非洲,这片大陆上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总的来说各方面技术发展并不理想,与明朝差远了,按照非洲当时的技术水平,他们几乎无法制造出如此精美的瓷器。

从瓷器的外形风格来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国。

岛上黑人的血缘

非洲小岛上惊现中国古墓,当地人自称是中国后代,真相到底如何?

得知小岛上有一座中国古墓,专家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有力的证据来揭示这个谜团。

他们对古墓进行了细致的考察,除了之前提到的瓷器和青铜器,还发现了许多其他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上面刻有中国的汉字,写明墓主人是一位中国人,而且生前还是郑和的部下。

专家们对国内关于郑和下西洋历史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果然发现郑和当年一些手下就死在下西洋的途中,而且一些船员在海上航行时遇到风浪,连人带船一起沉没,因此就被当成死在了海上,其实这些人还是有机会活下来的,就如帕泰岛上一直流传着的传说一般。

结果一出,更加坚定了专家们对于岛上居民是中国后代的猜测。

关键是这些船员们流落帕泰岛以后,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也没有一天不想念着家乡,于是他们便把家乡的传统节日和一些习俗也带到了帕泰岛上,诸如中国的清明、春节等传统节日,岛上人们也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

然而,仅凭这些文物和习俗,还不足以证明岛上居民的血缘关系。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专家们决定对岛上居民的基因进行研究。他们采集了当地居民的DNA样本,并将与其他黑人的基因进行对比。

经过细致的对比,专家们惊讶的发现,岛上居民的基因虽然与本土黑人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有些区别,他们都带着部分黄种人的基因。

其实关于帕泰岛居民与其他黑人基因不同的原因,仔细观察他们的外貌也能发现一点端倪。

首先是肤色,由于长期生活在非洲这块土壤上,一眼看过去的确是黑人,但仔细看看,帕泰岛上的居民比起其他黑人,肤色并不是纯粹的黑色,而是介于黄偏黑色之间的眼色。

在骨骼上,他们的确具备部分亚洲人骨骼的特点,而且就面相来说,亚洲人脸面的顿感也能从帕泰岛上居民的脸上看出。

根据郑和下西洋史料的研究,专家们发现郑和的队伍中确实有一些船员是福建、广东一带的人,这些人有可能就是岛上居民的祖先。这些船员在海上遭遇风浪后,流落到帕泰岛上,由于长期未能回到中国,这些人便在当地生活了下来,并与当地黑人通婚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岛上居民。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帕泰岛居民与中国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的细节。

消息一出全球都为之震惊,更是有不少中国人亲自来到岛上,去参观那座中国明代的古墓,甚至将这里变成了一个旅游景点,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入。

这一发现对于中非关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中非友谊源远流长,帕泰岛居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仅有助于增进中非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有助于推动中非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0

正如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