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初期为什么战场上大部分是新兵?1979年1月25日越军挑衅

萨沙讲史堂 2024-01-24 20:11:10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越战争之谜,我军兵力雄厚,为什么战争初期战场上大部分都是新兵?1979年1月25日越军再次在中越边境武装挑衅

中越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红色高棉解围。当时红色高棉政权被越军推翻,逃入丛林打游击。

而红色高棉是我们扶持的力量,自然要出面支持。

看看中越战争回忆,大家会惊讶的发现在1979年刚开战时,解放军有数量众多的新兵。

电影《芳华》中,重伤的小兵说自己只有17岁,这不是胡说。

战争刚爆发的三天,完全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们,打的很乱。

很多战争回忆录中描述,战斗打响后,新兵们通常非常紧张,会本能的集中在一起,甚至人贴着人,而不是分散作战。

而战前,军官一再强调严格执行三三制,士兵绝对不允许靠拢在一起。

只是枪炮声一响,这种说法就被高度紧张的士兵抛在脑后,结果吃了大亏。

越军是打了30年战争的军队,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他们装备大量轻重火炮、40毫米榴弹发射器、枪榴弹等,火力是很强的,也很准确。经常一发炮弹,就能炸倒四五个我军的新兵,造成大量伤亡。

不会打仗还是次要的,还有一些临阵退缩甚至临阵脱逃的现象。

老兵康钦佑回忆,他们的部队占领扣屯地区以后,被击败的越军并没有向后溃逃,而是在军官带领下分散打游击,四处袭击我军。

他们361团1连接到上级命令下山搜索清剿,到了一个村庄后分散搜索了一个小时。当天有雨雾,康钦佑和班长很快就找不到大部队了。

他们四处寻找又等了半个多小时,看不到其他人,只能选择原路返回。走了不远,就看到5个其他连队的战友,其中1个班长受了重伤,有2个新兵七手八脚的在包扎,另外2个新兵正在警戒。

询问了一下,他们在百米外遭到越军伏击,班长和机枪手中弹受伤。因为机枪手位置靠前,新兵们不敢上去,奋力救了班长退下来。

康钦佑的班长有些气愤,斥责他们怎么丢下受伤的机枪手不管,一定要救人。4个新兵已经吓懵了,根本就不敢上。

康钦佑认为自己当兵时间比较长,心理素质较好,就自告奋勇去看看情况。他利用地形摸到大概80米外,果然看到一片没有植被覆盖的开阔地,机枪手浑身是血躺在地上,还没断气,机枪丢的很远。康钦佑拖不动机枪手,只能捡起他的轻机枪,迅速返回。拿到机枪以后刚走了几米,附近隐蔽伏击的越军就打来几枪,好在没有打中。越军没有对机枪手补枪,就是故意让他暴露在开阔地,引其他中国士兵来救人,再一个个打死。

康钦佑处境非常危险,好在经验丰富,立即架起机枪,朝着敌人可能射击的地方扫射。越军被机枪一顿扫射压制住,康钦佑借机撤回来。

康钦佑汇报了情况,班长认为周边很可能有不少越军,敌人又在暗处,救人有难度。班长无奈之下,只能将康钦佑留下,自己跑去找支援。

班长走了以后,迟迟不见回来。

这下就把康钦佑愁死了,中弹的班长受伤很重,因为失血多过连话都说不出。

康钦佑发现他还在不断流血,是因为新兵不懂包扎,根本不能止血。新兵们说看到班长受伤非常着急,一口气用掉了所有的急救包,此刻两手空空。

好在康钦佑自己还有个急救包,赶快拿出来,帮助班长止了血。此时班长失血太多,连眼睛都睁不开,呼吸很困难。在80米外的那个机枪手,连包扎都没有,情况就更惨了。

又等了很久,救援的班长也不回来。康钦佑就试图自救,他们5人还有一支轻机枪、一支步枪和一支冲锋枪。5人好好配合,一部进行火力掩护,一部上去救人,还有机会救回机枪手。

康钦佑让新兵用轻机枪掩护自己上去救人,新兵们都说不会打机枪。康钦佑决定自己打机枪,新兵们负责装子弹和上去救人。新兵们连装机枪子弹都不会,也不敢暴露在敌人枪口下去救人。

眼见这几个新兵没用处,康钦佑完全没办法了,只能自行跑到后方求救。

这里距离后方有3公里的山路,道路崎岖湿滑很不好走,折腾了很久。

等着康钦佑带着1个排的战士以及担架回来的时候,两个伤员早就牺牲了。

多年后,康钦佑还觉得对不起这2个伤员。但4个新兵不敢上,不会打,靠自己确实无法成功救人。

有人说这4个新兵太窝囊,人家至少没有临阵脱逃。他们要真是胆小鬼,完全可以直接丢掉受伤的班长,撒丫子逃了就是了。

新兵的这种表现,也不是偶然现象。

381团3营机枪连2排5班协同步兵7连,攻打612号高地时,有类似情况。

5班一共7个人,战斗打响以后班长黄昌明发现少了一个新兵弹药手。当时他没多想,以为是伤亡了或者掉队了。

奇怪的是,战斗一直打到傍晚结束后,这个新兵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还扛着两箱子弹。

黄昌明不是傻子,猜测他是害怕了,故意躲在后面。这可不是小事,叫做临阵畏缩,在战时是要坐牢甚至吃枪子的。黄昌明考虑到新兵是第一次参加战斗,年龄又小,最后还是回来了,也就没计较。

没想到,第二天打400号高地时,这个新兵又不见了,还是傍晚战斗结束后他才出来。

这下黄昌明急了,劈头盖脸臭骂了一顿,责问到底怎么回事。

新兵羞红了脸不说话,黄昌明见状严厉批评了几句,撂下狠话:这是打仗,大家都拿命在拼,随时都会流血牺牲,你倒故意躲着。人家说事不过三,要是第三次给我发现这种事,再耍滑头,马上就执行战场纪律(枪毙)。

好在新兵随后一直跟着大家冲锋,还立下了三等功。

为什么会这样?自然是有原因的。

你也许不相信,很多上战场的新兵,甚至没有完成3个月的新兵训练。

他们连枪都端不稳,更别说同武装到牙齿的越军作战了。

这种就等于塞给你一支枪的老百姓,直接空投到诺曼底登陆的犹他滩头。

你能够做到上面几个新兵那样,不临阵脱逃、挥舞白旗投降,或者不直接吓尿裤子,已经算是不错了。

大家去中越战争烈士陵园祭拜,就会发现烈士的墓碑上有些1978年12月甚至1979年1月入伍的,而1979年2月战争就打响了,入伍还不到3个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

还是文革混乱时期的后遗症。

文革期间为了对付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强国,解放军一再扩军,在70年代初期陆军下辖了36个军,合计125个师,海陆空加上二炮部队,总兵力高达495万人。

仅仅几年前的1965年,解放军还是362万人。

这还不算。

在文革特殊时期,军人成为全国最好的职业,待遇高、社会地位高、福利好,转业以后还有好工作。于是,解放军数量又有极大扩充。到1975年,解放军高达661万人,为我军历史上最高兵力记录,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战争年代,也就是三大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初,解放军总兵力也不过358万人。

当时中国经济很烂,全国年人均GDP只有300多人民币。

600多万军队需要巨大的军费,国家根本就承受不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改善。1975年,苏联在边境谈判中愿意让步,中苏关系也开始缓和。这么看来,世界大战恐怕不会爆发。

于是,解放军开始大裁军,在1976年要求裁军20%,减少到500万规模。

这就等于减少五分之一兵力,裁军数量真不小。

具体措施是,解放军全面改编为甲种师和乙种师。

甲种师是满员师,乙种师则是简装师。

简而言之,甲种师就是野战师,平时官兵都是满员的,大约1万2000人。甲种人员和武器装备齐整,训练按照实战标准全年不停。甲种师主要驻扎在边境和其他战略要地,一旦开战就会火速开赴前线。

乙种师则正好相反,他们是战备部队。乙种师在训练同时,还要负责建筑、生产甚至农垦任务,基本都驻扎在后方纵深地区,兵力只有6000人。

当时大部分陆军的军,下辖三个师,一个甲种师和两个乙种师。也有些军直接下辖三个或者两个乙种师。

这种编制的优势是,迅速将解放军总兵力减少到500万,整整裁军了100多万人,大大减少了军费。

缺点是,乙种师是战备部队,人员和装备都不足,不能够立即作战,训练也比较差。

在1978年底突然决定对越作战后,解放军就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量的乙种师严重缺少兵员和装备。

当时要求用3个月时间,要将乙种师扩充一倍兵力,变成甲种师。

这又谈何容易!

正常来说,一个乙种师只有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还不满员。

而甲种师王牌部队有6个满员团,普通甲种师也有5个满员团。

首先,乙种师将现有的乙种步兵团扩编为甲种步兵团,每团必须增加高达9个连,每个步兵营增加1个步兵连,团属炮兵和营属机枪连都大大扩充,同时增加团一级的担架排、勤务排等后勤部队。

其次,炮兵团增加一个榴弹炮营,另外师直属的高射炮兵营增加2个连。

最后,通信营、工兵营、警侦连、后勤汽车连,全部进行扩编。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扩编幅度非常惊人,扩充了接近6000兵力,而当时一个甲种师不过1万2000人。上面要求扩编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非常急促。

解决的方法是,从暂时不参战的友邻部队调动老兵进行补充。可以被调动的部队一般也是乙种师,自己不过6000人,又能够提供多少老兵呢?

各部队依靠调动补充的士兵数量不同,好的部队可能达到二三千人,也就是占补充士兵的四五成,差的只有二成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老兵指的不是有战斗经验的老兵,而是服役较长,在1年左右的士兵。

那么,剩余的兵员缺口怎么办?只能用刚入伍的新兵来补充。

各部补充新兵的情况大体是五成到八成,换句话说新兵占补充兵的大部分。

这导致了1979年战争打响以后,我军前线部队有很多刚入伍的新兵。

如昆明军区的某团,战前紧急扩编,兵力从1400多人猛增到2700多人。表面上兵力几乎翻了一倍,然而刚入伍新兵高达45%。

而补充的老兵多有些技术,有些成为团里的技术兵,战斗时的位置靠后。

在最前线,直接同越军拼杀的部队中,新兵数量更高,基本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有的部队甚至得到百分之六十。

战争爆发以后,解放军有29个师参战,从乙种师扩编来的师就有整整21个之多。

这些新兵完全没有战斗经验,而且受到的军事训练也不全面,开战以后伤亡较大也是必然。

战争在1979年2月17日爆发,而2月17、18日两天伤亡就达到4000人,大大超过军方的预料。

军方紧急下令,取下军服上的红领章、红帽徽,这是越军射击的最好目标,同时不允许部队进攻时候打着红旗,会引来越军重点炮击。也不允许进攻开始前吹军号,这等于告知越军进攻就要开始。

军方要求进攻时候无论如何不能采用人海战术,进攻官兵必须完全分散开,不然只能徒增伤亡。官兵不能像平时打靶一样,停留在一处长时间射击。越军久经战阵,火力反击迅速,这种射击方式等同于送死等等。

写到这里,萨沙想起看到过的一个解放军女军医的回忆。当时她30多岁,进入野战医院工作。她第一个病人,是个受了重伤,已经被迫做了右腿截肢手术的小战士。这个小战士只有17岁,见到女医生以后就喊大姐,兴奋的讲述了自己英勇战斗、结果中弹截肢的过程。由于他年龄小,当时没有什么伤痛和悲哀的神情。

而这个女医生自己有个儿子,当着小战士的面,她也嘻嘻哈哈,一直夸奖他多么勇敢。然而刚刚走出病房的门,女医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个小战士才17岁,未来的人生还很长,他还不知道自己往后几十年会面对什么。

科幻电影《降临》中,尚将军听到女主角说的一句话,中止了一场可能毁灭人类的战争。

女主角说的这句话是:您去世的太太托梦给我,让我转述一句曾经对您说过的话“战争不会成就英雄,只会留下孤儿寡母”。

电视采访中,一个胸口挂满中越战争军功章的老兵说:我不是什么英雄,我只是一个战争的幸存者!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