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有人认为马嵬驿陈玄礼才是主导?他掌控不了禁军?

时间如白马过隙 2024-04-29 21:30:51

马嵬驿兵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时任龙武大将军、禁军最高指挥官的陈玄礼,但很少有人认为他是兵变的主导。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犯罪的有利原则。

兵变最有利于谁?从事后的结果来看,无疑是北上灵武称帝的太子李亨,亦或揽四方章奏、军符于一身的李辅国,反正不是陈玄礼。

兵变之后,陈玄礼还是跟随玄宗入蜀,玄宗回銮之后,被软禁于兴庆宫,他却依然和高力士侍奉左右,不离不弃。迁宫事件之后,一代雄主被一个太监欺负得无以复加,高力士大声叱责李辅国,史书中虽然未见载陈玄礼所为,但仅仅几天之后,他就被逼着辞官归家,很快就病死了。

可以说,陈玄礼未从马嵬驿兵变中捞取哪怕一丁点儿利益,所以现在的主流观点就成了:李亨通过李辅国联系了陈玄礼,反动了兵变,他才是兵变的“幕后主谋”。

但这里有几个问题难以解释:

第一,史书中明确记载,是陈玄礼主动托东宫宦官李辅国,向李亨转达了兵变的设想,而李亨的反应是既不反对,也不赞助,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作为玄宗之后的继任皇帝,笔头无疑掌握在肃宗手里,如果他真是诛杨国忠的主角,如此大功何必遮遮掩掩?诛佞臣重塑大唐难道是错误的?

从立场上讲,李亨为了给自己得位合法性辩解,增添自己在关键时刻的功绩和威望,也应该极力给自己涂脂抹粉。

所以小编大胆推测,李亨对于发动兵变,诛杀杨国忠不是模棱两可,而是持反对意见。是史书以春秋笔法,给他做了适当的“修饰”。

第二,李亨凭什么说服陈玄礼?

如果李亨是主动有预谋的,他说服陈玄礼发动兵变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是荣华富贵,陈玄礼会不跟着北上吗?他后来会如此对待立下辅弼之功的大功臣吗?如果是以大义说之,在玄宗的常年弹压下,一直战战兢兢的老太子会如此幼稚吗?要知道李隆基可是一个果于诛杀了三个亲生儿子的狠人。

以李亨的性格,怕是很难敢于主动挑战父皇的权威,更何况要以如此幼稚的借口、冒如此大险,说动兵变之人。

所以,李亨是主谋站不住脚。

当然,还有人臆测说,杨国忠之死,甚至杨贵妃之死,根本就是玄宗本人的意愿。

这更是无稽之谈,不说他与杨贵妃的感情,就是从切身利益来说,也不可能。杀杨氏兄妹,对于他的权威有百害而无一利,况且他去投奔的蜀地还是在杨国忠的势力范围之内,他一开始选择奔蜀就存了保全杨的心思。

所以,兵变的主导就只剩下了两个可能,一是主持军务的陈玄礼,二是禁军士兵。

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落在陈玄礼究竟能不能控制住禁军将士上。

虽然奔蜀是被逼无奈,但玩惯了政治的玄宗还是为这次逃亡做了充足的准备。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李隆基紧急召见宰臣商量对策,杨国忠力主西迁。

放弃首都西迁,玄宗内心是不愿的,无论如何,这都是丧权辱国,但他别无良策,其他宰臣也拿不出好办法,所以紧急召开的朝会不了了之。

次日,百官再次被招到朝堂议事。杨国忠痛哭流涕,与会者唯唯诺诺,还是没人提出可行的建议,会议再次以失败告终。

然而时间不等人,长安将不保的消息很快就不胫而走,士民们慌乱不堪,收拾细软,携妻带子,纷纷离开长安,各寻生路去了。

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于是杨国忠又频频催促韩国、虢国夫人入宫,劝玄宗同意西迁。

这时的玄宗其实心里也明白,走是唯一的一步棋,但如何走、怎么走才是需要考虑的,所以,任凭两夫人怎么劝,他依然不动声色。

十一日,玄宗照常上朝,前来的官员仅有十之一二。散朝后,他登上勤政楼,宣布亲征。

当然,明眼人都知道,亲征不过是稳定人心的权宜之计,实际是为西迁赢得时间。

接下来,玄宗又做了一系列的安排,他暗中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负责西迁事务;京兆少尹崔光远升京兆尹,充西京留守;边令诚掌宫闱管钥。

为遮盖行迹,他又宣布,是剑南节度使颍王李璬将赴镇,让川蜀做好迎驾准备,安排好行宫。

这些事项虽然重要,但都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扈从人员。

玄宗选择的是他的第一亲信、龙武大将军陈玄礼。

陈玄礼受命整顿大军,他厚赐将士们钱帛,然后从三万禁军中精选出九百多人组成了护卫队。

陈玄礼从诛杀韦后的唐隆之变开始就追随李隆基,后掌禁军达 45年,而且从未变过,他对禁军的熟悉、掌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说禁军子弟待他如待父兄。

试想如此一个人,从自己的子弟兵中优中选优挑出来几百人,听命于谁?即便一路之上,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对玄宗自毁长城稍有怨言,至于非要发动兵变,裹挟皇帝,冒此奇险吗?

退一步讲,即便他们不顾陈玄礼的军令,出于义愤,要诛杀杨国忠,但起码要有一个领头之人吧?但遍观史书,除了陈玄礼在其中左右呼和、前后奔走,再未有其他有名有姓的将领见诸于史册。

冒着杀头的风险,又没有任何的利益,完全出于公心,出于义愤,九百人如同一人一般,在没有头领的情况下,自发的发动兵变,这可能吗?

所以,只可能是陈玄礼,只有他有能力煽动,甚至是控制禁军将士发动兵变。

那么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陈玄礼为何要主动发动兵变?这就不得不提他的为人了。

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少之又少,但几乎每一条都说明了他是一个果敢、忠义、以国家为重的贤臣。

大多数人对唐隆之变的印象是——李隆基摧枯拉朽般诛灭了韦氏,显得那么轻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韦后弑杀中宗以后,并没有径自走向帝位,而是立了少帝李重茂,由她自己摄政。此举无疑是明智的,所以十数天之中,各方面都井然有秩,没有出现什么骚乱。

然后,就是紧抓兵权,韦后宣布亲领天下兵马,由从兄韦温实际执掌,并负责守护宫禁;驸马韦捷、韦濯分掌左右屯营;武延秀、韦温从子韦播、族弟韦瑞、外甥高崇典领左右羽林军、飞骑和万骑。

同时,又派出韦氏集团的骨干纪处讷、张嘉福、岑羲等充任宣抚大使,分头前往关内道、河北道、河南道等地,宣扬韦后的恩德。

虽然都说韦后政治智慧低,但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还是掌握了天下的兵马,垄断了朝中要职,控制住了大局。

故而,李隆基面临的,不是摧枯拉朽,而是赴汤蹈火。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万骑果毅都尉的陈玄礼还是毅然投靠了李隆基,并表示可效死命。

等到六月二十日夜,发兵举事前夕,一直跟随李隆基左右的家奴王毛仲,却认为此举胜负难料,恐遭杀身之祸,找了一个借口躲开了,“避之不入”,政变后“数日而归”,虽然玄宗不责,“又超授将军”,但足以看出唐隆兵变的不易。

而反观陈玄礼,一直都很坚定,他与葛福顺领万骑攻玄武门,突入军帐,立斩韦播、韦瑞、高嵩,并将他们的首级进呈李隆基。

所以,从玄宗继位起,陈玄礼就深受信任长达45年之久,即便中间王毛仲、葛福顺等因志得而骄、“交构将相”被诛,他也未受到丝毫猜忌,甚至一直宿卫宫中,一路升官至正二品的禁军龙武大将军,可见其为人是深得李隆基之心的。

而且,陈玄礼并非事事唯上,《新唐书·陈玄礼传》记载,他淳朴自检,严守宫禁,多次劝诫玄宗。李隆基曾想到虢国夫人家里去,他劝谏:“没有宣谕敕令,不可轻去。”玄宗乃作罢。

后来在华清宫,正月十五夜,李隆基准备去游玩,他又劝谏:“宫外旷野,毫无准备。陛下如果一定要出宫,希望能在京都市内。”

皇帝亦不能改其志,于是乃罢。

史书还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陈玄礼就打算在京师诛杀杨国忠,可惜没能成功。

所以,到了马嵬驿,掌管禁军的陈玄礼,利用兵士诛杀杨国忠是顺理成章之事。

这样前后就串起来了:

六月十三日清晨,玄宗车驾行至马嵬驿暂息。

将士们疲惫不堪,饥饿难当,陈玄礼敏锐的察觉到军心有所不稳,若不加以引导,必出大乱,于是为了保证玄宗的安全,也为了减轻叛军以诛杨为口号的压力,决定将人人切齿的杨国忠,作为军士们泄愤的对象。

为了事变成功,他并没有向玄宗汇报,而是选择了与杨国忠一向不大对付的太子李亨。有太子的支持,既可以师出有名,又可以对玄宗有所交代。

但李亨却因惧怕父皇,选择了置身事外。

陈玄礼不愿听任事态恶化,也不愿放弃为国诛贼的机会,于是决定由自己出面,来领导兵变。

随即,他率众将士涌出驿馆,开始行动。

结果,恰巧遇上随行的二十几个吐蕃使者,因饥饿难当,在驿站门前,围着骑在马上的杨国忠求食。

陈玄礼趁机命将士们高喊:“杨国忠和蕃人谋叛”,然后放箭射去,一箭正中杨的坐骑,杨弃马逃入西门,军士们追上,将之杀死肢解,然后枭首示众。

杨国忠亲戚,杨党重要成员魏方进欲制止事态发展,赶来斥责兵士:“尔辈怎敢害宰相?”也被一刀捅死。

副相韦见素出外巡视,遭到乱兵挝击,血流满面,忽然人群中有人高叫:“勿伤韦相!”他才幸免于难。

如果陈玄礼控制不住乱兵,又怎会因为一句话(很有可能就是陈玄礼所喊),就让杀红眼的兵士放其一马。

韦见素虽是杨国忠所提携,但更是玄宗的人,玄宗入蜀后,他就被派去肃宗阵营,名为效力实为监视,结果备受李亨冷落。

如果是李亨主导,对于韦见素自然是杀之后快!

如果是乱兵无人节制,又怎会放过明显是杨党成员的副宰相?

这些细节,无一不说明,马嵬驿兵变的主导就是陈玄礼,只是因为他是出于公心,无私利,才让我们这些喜欢以阴谋论论事的人偏离了方向。

至于说后来,陈玄礼违背玄宗意愿,杀杨贵妃,完全是出于自保而已,或者是为了不让跟随他兵变的士兵流血又流泪,不得已而为之。

至于,玄宗为何不事后追究陈玄礼,则更好解释。

其一,陈玄礼追随玄宗40多年,玄宗对他知之甚深,马嵬坡完全谈不上背叛。

其二,玄宗还需要陈玄礼的保护,在威望尽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其三,陈玄礼的所做所为,上应李亨,下顺民意,即便他愿意交割兵权,玄宗也动不了他。

其实,最关键的就一句话,玄宗已经彻底失势,肃宗继位后,陈玄礼、高力士是极少数愿意留在玄宗身边的老臣。

这样的人,玄宗为何还要杀他?嫌自己不够失势?不够孤独吗?

所以,刘禹锡才在《马嵬行》中说陈玄礼是诛佞幸的首功之臣,现代学者白述礼、周忠泰更是在自己的著述中称赞陈玄礼是唐朝的贤臣,他本人及所统禁军将士的救国之举,应予以褒扬、称赞,让他们名垂史册。

就不要让这忠义之举再旁落他人,陷入阴谋论之中了吧!

0 阅读:85

时间如白马过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