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现象正在增强!

中国气象爱好者 2024-02-03 19:16:28

赤道太平洋存在一个特殊的季节内海洋动力现象——热带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TIWs)。从卫星海表温度图像可以直接观察到TIWs现象,外观呈现为赤道冷舌的波浪状蜿蜒(图1a)。其运动本质是背景纬向流剪切不稳定形成的一系列西传涡旋(图1b),影响区域横跨大半个赤道太平洋。TIWs涡旋具有1m/s的强流速(图1c),它们像联排搅拌机,搅拌着赤道内外的海温、盐度、营养盐和初级生产力等海洋要素,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

图1. 横跨大半个赤道太平洋的TIWs现象(Wang et al. 2024)

TIWs一般发生在北半球的夏秋冬季节。因为此时赤道太平洋上空的信风很强,驱动了很强的赤道纬向流系,纬向流系之间的剪切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会激发TIWs现象。因此,在厄尔尼诺年,由于赤道信风变弱,TIWs会变弱甚至不发生;而在拉尼娜年,由于赤道信风增强,TIWs会变得更强,其搅拌效应也会更强。

受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系统内部变化的影响,海洋和大气存在多年代乃至多世纪的长周期变化或长期趋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热带太平洋经历了类似拉尼娜现象的气候变化,即东太平洋异常变冷。那么,TIWs对应这段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搅拌效应对生态和气候长期变化会有何影响?

该问题的研究难点在于赤道海流数据的缺乏。赤道外海水主要受力平衡为压强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是流速和纬度的函数)平衡,前人一般通过卫星高度计观测的海表高度水平梯度计算压强梯度力,再通过地转平衡关系估算海表流场。然而,赤道地区地转偏向力几乎为零,无法简单的使用卫星高度计数据估算海表流场。最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学家们解决了该问题。他们提出了卫星海表高度计算赤道流场的新动力诊断方法,考虑加速度与压强梯度力和摩擦力平衡,首次计算出TIWs近30年(1993-2021年)的海表流场数据(图1c箭头)。基于该海流数据及其他辅助观测和模式数据(图2),他们发现TIWs在近30年有增强趋势,其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 EKE)每十年增长12%(图2粗红线)。

图2. TIWs强度年代际时间序列(基于四套独立数据;Wang et al. 2024)

大尺度海洋环流和海温风场的趋势分析表明,TIWs增强的动力机制源于近30年热带东太平洋气候赤道南北的不对称变化。赤道以北增暖更快(图3a填色),伴随跨赤道信风增强(图3a箭头),驱动赤道流系加速(图3b箭头),使海流剪切加强、TIWs增强。伴随TIWs增强,其搅拌效应加强,使冷舌区的涡旋热平流每十年增加23%,阻碍热带东太平洋赤道变冷。目前大部分气候模式由于分辨率较粗(1°×1°)无法再现TIWs过程,因此无法反映TIWs对冷舌的搅拌加热效应,可能造成一定的模拟偏差(比如赤道冷舌区的冷偏差),未来气候模拟和预估需要考虑TIWs这一反馈作用(比如通过参数化或者提高模式分辨率)。

图3. 近30年热带太平洋a. 海温、风场;b. 海表高度、流场的变化趋势(Wang et al. 2024)

该研究以“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LTO助理研究员王闵杨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LTO杜岩研究员和Scripps海洋研究所Shang-Ping Xie教授,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机构(JAMSTEC)的Hideharu Sasaki教授和Masami Nonaka教授为共同作者。

论文信息:

Wang, M., Xie, SP., Sasaki, H. et al. Intensification of Pacific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 over the recent three decades. Nat. Clim. Change. (2024).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3-01915-x

0 阅读:394

中国气象爱好者

简介:天气信息,台风追击,寒潮追击,暴雪追击,气象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