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两次邀请钱学森回国,委以重任,钱学森为何都没答应

历史客栈 2024-03-12 16:00:15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冲破了重重阻碍,从美国回到了祖国,从此投身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国民党就曾经两次邀请钱学森回国,委以重任,但是,钱学森都没有答应,这是什么情况呢?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长大后去了美国深造,先后就读于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美国功勋级教授冯·卡门,20几岁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被美国人称为“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的科学家的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1945年9月,胡适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在国民政府的要求下,准备创建一座工学院,“在北京大学集中全国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之用。”

当时,国内在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少,胡适就把目光放在了海外,给很多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写信,邀请他们回国,为国效力。

其中,在海外享有盛名的钱学森,就是胡适重点邀请的对象。

钱学森收到胡适的信后,却委婉地拒绝了,说自己在加州理工学院还有教学和研究任务,暂时不能离职。

直到1947年夏天,钱学森才回国,但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自己的婚事。

钱学森的妻子叫蒋英,是近代著名军事家、教育家蒋百里的女儿,钱家和蒋家是世交,钱学森和蒋英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等到了1947年夏天,两人就正式结为了夫妻,当时钱学森36岁,蒋英28岁。

因为钱家和蒋家都是名门望族,两人结婚时,高朋满座,很多国民党高官也都来庆贺,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就请胡适出面,再次向钱学森发出邀请,请他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但是,钱学森这次还是婉拒了,说自己才疏学浅,没有能力担此重任。然后,钱学森很快就回到了美国。

钱学森是没有报国之心吗?当然不是,他从来就是一位无私的爱国者,后来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就是一个明证。

他之所以两次拒绝胡适的邀请,真正的原因当然不是他说的什么“才疏学浅”,而是另有原因。

这个真正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他对国民政府的腐败和学术界的风气非常失望,认为即使自己回国,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更不想跟着那些人同流合污。

关于国民政府的腐败,我们之前已经说过很多了,可以说,上自中央的蒋介石、孔祥熙,下到最基层的官员,几乎无官不贪,毫无底线,普通人要想做成一点事,没有钱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至于学术界的风气,其实也不比政界好多少,现在很多人都在吹民国文化界有多美好,其实都是过度美化而已,很多所谓的“大师”、“泰斗”,都是一些沽名钓誉之徒罢了,真正想做事的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钱学森出身于名门望族,对这些事自然也接触了不少,看得也是非常清楚,不想跟他们同流合污,就两次婉拒了胡适的邀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政界还是学术界,都风气大变,各项建设蒸蒸日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钱学森也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了一些情况,对祖国的变化非常欣喜,这才决定回国,报效国家。

当时的钱学森,已经是美国科学界的中流砥柱,美国人当然不想放他走,就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包括人身威胁。

但是,钱学森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回国,最终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于1955年10月8日回到了祖国,开始了伟大的报国之路!

后来,钱学森对记者说:“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007年,钱学森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是这样写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参考资料:《钱学森传》《中华读书报》《人民政协报》)

2 阅读:193

历史客栈

简介:《旧闻新知》主编,《读者·原创版》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