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从刺秦英雄到隐居高人,看他的智谋如何改变历史!

历史可以很好看 2024-01-28 21:28:21

影视剧中张良形象

张良的祖先曾是秦始皇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的大臣。韩国被秦始皇灭国后,贵族变成了流寇,张良为此曾刺杀过秦始皇。

他怎么从一个文官变成一个懂刺杀的冒险家呢?

事实上,张良出了个主意,通过招募到一位大力士刺客,这位大力士投掷百十斤的铁锤就像我们扔个沙包那样轻松。他通过秦始皇身边的人打探到了秦始皇东巡的时间和路线。最终在黄河古道博浪沙设下埋伏,那里属于沙丘地带,人烟稀少,视野开阔,适合远程投掷,且车队警惕性低。

但是有个问题,视野开阔的话,大力士怎么藏呢?

大力士藏在灌木丛里,等到秦始皇的车队来了,瞄准主车把铁锤砸了过去,瞬间把主车砸了个稀巴烂。但很遗憾的是,秦始皇逃得快,否则就真的栽了。

为什么秦始皇没死呢?

秦始皇太狡猾了,那天他坐的是副车。

袭击事件后,大力士趁机逃跑了吗?

大力士趁机逃跑了。张良在撤离点接应,然后一起坐船过了黄河。这件事之后张良的名声大噪,可以说是图腾一般的英雄人物。后来刘邦也曾想过刺杀秦始皇,但只是想想没有行动。而张良是真敢行动!这样的人怎能不是全民偶像呢?

说到张良的兵法是从何人那里学来的呢?

黄石公!黄石公是神仙般的世外高人。关于张良拜师这个事有两个成语,“张良拾履”和“孺子可教”,其实讲的是同一个故事。张良刺杀秦始皇后,秦军四处追杀张良,张良藏到乡下隐姓埋名了。有一天张良去田野闲逛时遇一白胡子老头儿在桥上坐着,让张良帮他捡上来还让他帮着穿上,这个老头让张良很折腾了好几次最后说了句孺子可教就走了。后来这个白胡子老头就是黄石公。

张良拾履

黄石公给了张良一本兵法秘籍——《太公兵法》。张良非常珍惜这本书,经常翻阅并研究其中的战略和策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良逐渐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谋略家。

说到张良选择追随刘邦的原因,其实有三点很重要。第一,张良懂相面,他觉得刘邦是帝王之相。第二,刘邦对张良提到的《太公兵法》理论体系很认可。第三,刘邦的人品比项羽好,具备仁义的特点。

鸿门宴上,刘邦一行人因为项伯的帮助而逃过一劫。项伯之所以会帮助刘邦,是因为张良曾是他的救命恩人。当时,项羽的军队四处追杀张良,张良曾带着韩信等人逃离了楚汉相争的战场。后来,张良投奔了刘邦,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之一。

至于张良为什么选择急流勇退,我认为这与他的智慧和深思熟虑有关。在当时,张良真可谓功高盖主,刘邦自己认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就是大谋臣,他的功绩甚至超过了刘邦自己。如果继续下去,肯定会有祸患。于是张良选择了急流勇退,以保全自己和其他人的利益。

关于韩信等人不会善终的问题,这和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有关。张良在刘邦称帝后便隐居了,避免了因功高盖主而招来的灾祸。事实上,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权力的游戏之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他选择远离权力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家人。

张良塑像

最后,我想说张良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深思熟虑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何时该退出,何时该奋战到底。这样的人才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取得成功。张良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进退、明得失、才是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行走的最佳选择。

1 阅读:41

历史可以很好看

简介: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