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万吨级滑跃平台,为何没有生产第3艘?

黑狗安德 2024-05-08 10:48:04

如果说10年内拥有3艘6万吨级以上的正规航空大舰,已经属于冷战后的最快装备速度,不过这只是全球性的横向比较。冷战结束后,主要大国都降低了主战装备的更新换代的速度;甚至还有大批的旧装备需要逐步淘汰。前苏联体系的快速崩溃先不说,就是美军本身。在冷战结束后的陆海军的总规模,其实也至少缩减了四分之一。一线主战装备的研发生产也大不如40年前。比如在1955年以后,超级大国海军也曾经创造5年之内服役5艘7万吨级以上大型航空主战平台的世界纪录;至今仍然未被打破。于是相对比之下,最近10年内获得3艘的速度,并不算是全球最快的。而且这里面还明显存在一个BUG。那就是10年交付3艘,其实是由南北2个船厂单独生产的。前两艘都是北方船厂负责。

12年9月份正式交付服役了续建的首舰;大致在5年之后,又在17年4月6日下水了完全自建的第二艘同型舰。在此之后,到目前其实已经整整7年多过去了。那么为何北方船厂没有生产6万吨级滑跃平台的第3艘?按理来说,7年内完成成熟型号的再建造绰绰有余,就算是再加上试航测试的时间也已经足够。如果真能如此,那么当前至少有3艘性能大致一致的6万吨级滑跃平台,外加一艘8万余吨的新式平台,一共4艘的规模,战略威慑性必然更胜一筹!之所以没有出现第3艘的“翘头”,本质上并非北方船厂的生产能力安排不开,在原则上也不存在预算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大部分人从内心深处,看不上属于1970年代标准设计的、到21世纪已经“完全落后”的运行模式而已!

毕竟比起超级大国海军长期在役的11艘全平弹射的非常规动力超级平台,现有的2艘翘头,属于越看越“不堪”的存在!而在基本的技术事实上也确实存在巨大的代差。毕竟2艘滑跃平台连最基本的固定翼预警机也没有装备;还存在载机总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实战回收效率不高的巨大短板。即使是从纯理论上,都可能存在2艘翘头加起来都无法战胜1艘满配的尼米兹级的大问题。因此2艘翘头即使“远航”到第一岛链之外,也从来没有摆脱陆基超远程ASBM系统与陆基轰炸机群的潜在“羽翼”。也就是直接用户从来没有指望2艘翘头在大洋深处,完全靠自身的实力来与超级大国的尼米兹级们单独PK。在这种综合心态下,简单的复刻一艘1143.5级载机巡洋舰来“练练手”,找找感觉还说得过去。

如果强行对这种综合性能不佳的老平台进行第3艘的自产,那就明显说不过去了。况且即使用来练手的这一艘,也是早期力排众议的结果。在2017年之后,电磁弹射与回收技术就已经在陆地上获得了石破天惊式的进展,甚至导致了蒸改电的巨大升级。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给予第3艘滑跃平台的订单。总之磨刀不误砍柴工。今后南北齐发力,足够把时间与规模效应同步找回来,再继续发扬光大!

14 阅读:1659
评论列表
  • 亚亚 12
    2024-05-09 23:04

    其实可以在斜角甲板布置一套电磁弹射器,专门供歼15满油满弹,空警600弹射起飞

  • 2024-05-08 18:35

    常规动力也只是一个过渡,最终走的还是核动力!

    小鱼儿 欢迎对线 回复:
    核常同存才是正理
  • 2024-05-08 23:40

    傻子都懂,还写文,反手一个举报

  • 2024-05-08 22:37

    大孤山船厂正在做适核化改造

黑狗安德

简介: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