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硬刚董卓的第一回合——双方打平!

小凡读史 2024-01-30 09:37:30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已经风雨飘摇的东汉王朝又发生了一场混乱的巨变。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太后不同意,何进召董卓进京。结果十常侍提前发难,杀了何进,袁绍、袁术兄弟杀进皇宫中,诛杀宦官。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西凉军队抵达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董卓无意中得到了一张王牌,他拥簇着少帝,带着军队浩浩荡荡地开进洛阳城。东汉末年,宦官、士大夫已经争斗了很多年,一直是宦官占据上风,甚至外戚和士人联合起来都斗不过宦官,党锢之祸就是最好的明证。这次,袁绍作为士人阶级的代表,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把宦官杀了个一干二净。本来士人已经可以享受胜利果实,掌握朝政了,结果董卓成功捡漏,把持了皇帝和朝廷。但是董卓毕竟是个武人,不过是个军阀头子,他是凭借武力占得了一时上风,所以他需要稳固自己的权力,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废立皇帝。据《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董卓掌控朝政后十分骄横,决意实行废立,以建立个人的权威,于是找袁绍商量。他傲慢地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刘协似乎还可以,我想立他为帝。如果还不行,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绍说:“当今天子年纪尚幼,没有做什么坏事,如果废嫡立庶,恐怕会引起众人议论。”

董卓一听非常生气,按剑叱责袁绍:““竖子敢然!天下之事,岂不是我说了算?我欲为之,谁敢不从!”袁绍说:“这是国家大事,容我回去与太傅(袁隗)商议。”董卓又说刘氏的后裔也就没有留下的必要了。

袁绍勃然大怒说:“天底下强大的人,难道只有董公你么!”说完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扬长而去。读到这一段对话,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跃然眼前,董卓按剑,袁绍握刀,实在让人热血沸腾。其实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更精彩,董卓还多说了一句“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那句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的来由。对于袁绍拱手离去后的情形,《英雄记》是这样记载的:“绍揖卓去,坐中惊愕。卓新至,见绍大家,故不敢害。”意思很明白,当时在座的的人都非常惊愕,董卓由于才到洛阳不久,而且袁绍毕竟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所以没有加害袁绍。董卓的残暴是出了名的,史书记载经常在举行宴会的时候,就随便把大臣的眼挖出来,手脚砍断的。

袁绍敢于硬刚董卓,可以说是非常令人敬佩的,董卓出身边地,征战半生,杀人无数,身上自有一股摄人心魄的杀气。袁绍毕竟是个士人,敢于直面硬刚董卓,虽然袁绍离开后,就逃出了洛阳,最起码面子上没输太多,所以双方第一回合较量,算是个平局。历来提起袁绍,大家总认为他志大才疏,优柔寡断的,其实袁绍能在三国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有些英雄气概的!

当然,袁绍硬刚董卓也是有底气的,出身袁家,叔父袁隗是当朝太傅,袁绍几乎有整个士人阶级作为后盾。所以袁绍逃到冀州后,董卓在他人劝说下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赐爵位为邟乡侯。但是董卓还是废掉了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后来的故事大家就熟悉了,关东诸侯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董卓一怒之下把在洛阳的袁家几十口全部杀了。为避关东联军锐气,董卓裹挟汉献帝退往长安,天下诸侯开始互相兼并割据,三国乱世就此开启。这就是董卓和袁绍第二回合较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董卓和袁绍没什么区别,都是想要争权夺利,都是心怀鬼胎,没人真正在乎谁当皇帝。参考:《后汉书》、《三国志》
0 阅读:1

小凡读史

简介:人文历史,谈天说地,一起探寻历史真相、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