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的意义:知道科学和懂了科学,差了十万八千里

张文举的元宇宙 2023-11-28 20:58:03

在科学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了人类生活各个层面的今天,我们不再对身边的科学表现出惊奇;

我们已经对科学无动于衷;

而恰恰在此时,我们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

因为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科学的历史,将使科学时代的人们变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

本文共计3056字

阅读时长约3min

科学史的意义

科学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英雄主义的史诗,展现了先贤们为了突破思想的束缚、拓展知识的边界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然而,在这个科学创造的忙碌的世界里,我们似乎已经没有时间和兴趣去回顾过去的科学了。

科学的历史在我们眼中也许不如科幻小说那样吸引人。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科学的历史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科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完全依赖于科学。

从农业到食品,从纺织到服装,从家电到建筑,科学的技术和工艺无所不包。

我们享受着科学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我们也深知科学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四百年前,科学的作用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显著,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就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

这句话已经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

从各种机械到各种武器,从火车到飞机,从原子弹到航天飞机,近代自然科学已经向世界展示了知识的力量。

但是,培根还说过另外一句话:“读史使人明智。”

这位近代科学的奠基人,这位科学时代的先驱,也告诉我们学习科学的历史的意义。

在科学已经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回顾科学的历史,因为读史使人明智,了解科学的历史将使我们在科学时代更加理性和远见。

科学史对理科教学有益

科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才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发展的,但科学史的研究却一直受到许多科学家的重视。

他们在教授专业知识时,常常会引用一些科学史的内容,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事实上,科学史不仅可以增加理科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 科学史中的故事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科学的趣味性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些科学家的传奇故事,比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律后兴奋地跑出来大喊“尤里卡”;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证明了落体速度与重量无关;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瓦特在看到水壶盖被开水掀动时,灵光一闪,想到了蒸汽机的原理……

这些故事确实能够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向往。

科学史的启发性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故事并不能完全反映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有些甚至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比如,伽利略并没有真的在比萨斜塔上做过自由落体实验,这只是一个传说;

牛顿也不是被苹果砸中后才想到万有引力定律,而是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和思考;

瓦特也不是一下子就发明了蒸汽机,而是经过了多次的改进和试验。

这些故事过于强调科学发现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忽略了科学发现的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辛。

除了传奇故事之外,科学史还能告诉我们科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和逻辑推理,这对于学习科学理论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我们开始学习物理学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常识不符的观念,这时候,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这些物理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就会容易接受它们。

科学家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些“古怪”的观念,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论证,才建立了这些“古怪”的科学概念,这些过程是很有意义和趣味的。

以“运动”为例。

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有两种,一种是天然运动,一种是受迫运动。

天然运动是由物体的本性决定的,轻的物体向上运动,重的物体向下运动,物体都有各归其所的倾向。

受迫运动是由外力引起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运动,一旦外力消失,物体就会停止运动或者恢复天然运动。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看起来很符合常识,也有一些经验的支持,比如玻璃球比羽毛下落得快,地板上的箱子不推就不动等等。

但近代物理学对这个理论提出了质疑。

“运动”观念的变革是由伽利略开始的。

伽利略用一个逻辑悖论来批判亚里士多德的理论。

他假设一个重物和一个轻物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物下落得快,轻物下落得慢。

如果把重物和轻物绑在一起,那么它们的下落速度会怎样呢?

一方面,绑在一起的物体比原来的重物更重,所以它的速度应该更快;

另一方面,绑在一起的物体的速度应该是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所以它的速度应该比原来的重物更慢。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伽利略由此推断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问题,也就是说,落体速度与重量无关,所有物体的落体速度都相同。

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靠逻辑推理,还需要实验验证。

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他不满足于空想,而是进行了斜面实验。

他发现,物体下落的速度不断增加,是匀加速运动,而且和物体的重量无关。

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峭,物体的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缓,物体的加速度越小。

如果斜面垂直,就是自由落体,所有物体的加速度相同。

如果斜面水平,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这时物体应该沿直线永远运动。

斜面实验说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只有改变物体运动的时候才需要力。

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革新!

伽利略无法直接测量自由落体的速度,因为加速度太大,当时没有精确的计时器。

他发现摆的周期是恒定的,是用自己的脉搏计时的,这就说明当时科学仪器的匮乏。

斜面可以减小物体下落的加速度,方便观测。

在此基础上,伽利略用“思想实验”的方法,从斜面的情况推出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况。

他在手稿中提到了从塔上放下不同重量的物体,看是否重的先落地。

他没有说是哪个塔,但有人猜是比萨斜塔,因为手稿是在比萨写的。

有趣的是,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并没有说两个物体同时落地,而是重的比轻的“几乎同时落地”,差别比重量差小得多。

这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了解这个关于“运动问题”的科学史故事,有助于我们深刻学习牛顿力学,因为在回顾这个观念变化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观念也会不知不觉地改变,这比直接学习概念、定律和公式要有趣多了,也更容易记住。

当然,这里只是简单介绍,实际的过程更复杂。

比如,伽利略说,他观察到轻物一开始比重物落得快,后来被重物追上。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发现原来实验者放下两个物体的时候,很难同时放,通常是先放轻的那个,即使他自己不觉得。

我们应该区分“知道”和“理解”的区别。

科学史的深刻性

要学好一门科学,我们通常不是从学习它的历史开始,而是从记忆一些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在教师和课本的指导下,做各种题目,直到能灵活运用这些公式、定律,我们才算掌握了这些知识。

但我们真的“理解”了吗?

不一定。

理解这些定律的意义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说,一个高考物理满分的大学生,他去大学报到的路上,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从轮船和火车上跳起来,还能落回原地,而不是被轮船或火车甩开。

他在轮船上试了几次,结果都一样,轮船没有把他甩开。

后来,他想起,地球也在转动,而且转得很快,也没有发生过跳起来落不回原地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他想着想着,就睡着了。

直到后来,他读了一本科学史书,明白了牛顿第一定律的真正含义,他才恍然大悟,骂自己太笨。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知道”与“理解”的区别。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这个大学生就是我自己。

有了知识不等于理解,会做题不代表掌握了物理概念,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理定律的本质。

可惜的是,教科书很少谈历史,如果有也只是一些历史事实,比如牛顿的生平等。

把科学史融入理科教科书,是当代科学教育界的倡导,但很难做到,而且效果不佳。

这是可以理解的。

自然科学本身技术性很强,科学教育必须重视技能训练,而科学史的引入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削弱技能训练。

但教育界仍在努力。

0 阅读:30

张文举的元宇宙

简介:一个爱好元宇宙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