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毛主席对田家英说:今后我若不找你,你就别再来见我了

不急不躁文史 2024-02-01 11:20:37

田家英是毛主席身边最有名的秘书之一,他工作能力突出,为人耿直善良,一生把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言记在心头,时刻为党和人民着想。

因此,他深受毛主席的信赖,得到了毛主席的重用,在其他部门向毛主席请求调动田家英时,主席还直言自己实在是舍不得田家英离开。

可见,田家英的秘书工作很合毛主席心意,二人的工作配合也很是融洽,但在1966年的某一天,毛主席为什么会对田家英说出:“今后我若不找你,你就别再来见我了。”这一句话呢?

一、巴蜀神童

田家英,原名曾正昌,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所小药铺中,从小机警灵敏,喜好学习文化知识,并且有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后来父亲亡故,家境中落,田家英只得于初中一年级时被迫离开学校,回到家中药铺做学徒。

艰辛的生活没有让他放弃远大的志向,他发誓即使半工半读,他也要“走遍天下路,看尽天下书。”在药铺做工期间,他坚持读完了四大名著、《资治通鉴》等文史著作,丰富了自身的阅历。

13岁那年,田家英开始尝试往报社投稿自己写的文章,期间开始采用“田家英”这一笔名,意为田野中的英才,后来由于笔名用的比本名曾正昌还频繁,所以他直接改名为田家英。

田家英在向报社多次投稿被采纳后,自身的文字创作欲望重新被激活了起来,他打算再次回到学校念书,但是继承家业的长兄不愿意再资助他的学业,一气之下他便自己拿着微薄的稿费离家出走,自己付学费,考取了成都县立一中。

在县立一中,还未成年的他自己用稿费养活自己,每日只吃早晨、中午两顿,饭食多半是稀粥和腌萝卜,其余时间便整日泡在图书馆中没日没夜地看书,同学因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小书痴”。

田家英的文字功底和社会见闻都在这期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逐渐成为了《华西日报》的专业编辑,后来,一位刘教授在报纸上公然发起论战,认为民国文人应该更多迎合民国政府的政策,而不要过多发表自己的看法,田家英不赞同他的观点,因此接受了刘教授的挑战,他立论严谨、论据合理、笔锋犀利,很快便让刘教授对他心悦诚服。

刘教授对田家英大为赞赏,想要亲自见一见这个文采飞扬的报社编辑,他心里想,有这么高理论水平的作者应该是哪个大学的教授或是某位左翼作家的化名吧,没成想在见面时他却看到了一位年仅15岁的青涩少年,这让刘教授顿时惊为天人,连连称赞田家英为“神童”。

后来,田家英“巴蜀神童”的名号便传开,他也逐渐在川蜀文坛占据了重要地位,但他并不喜爱文坛中的虚名,他追求的真正的目标是用笔杆子唤醒沉睡的民国人民,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经世济民。

1936年,田家英因为对国民政府不抵抗的抗日政策不满,加入了当时主张积极抗日的共产党的抗日救亡组织“海燕社”,在那里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逐渐认同我党的执政理念,次年,他公开批评蒋介石在西安对共产党发起的内战行为,被学校勒令开除。

道不同不相为谋,被开除学籍后,田家英反而心中十分高兴,继续跟随一群有志青年一起去往了延安,后成为了延安根据地最年轻的近代史教员。

在延安期间,他发表了多篇优秀著作,其中《从侯方域说起》这篇文章连毛主席看了都十分满意,他亲自召见了田家英,对他夸赞这篇文章旗帜鲜明且有气魄,这年田家英只有16岁,毛主席对这个年少有为的文艺青年有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二、十八年的毛主席秘书

1948年,胡乔木对毛主席反应中央书记处秘书事务繁忙,请求毛主席再增派人手,毛主席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允许他自行物色人手。

胡乔木便找来了当时才26岁的田家英,毛主席对田家英这位青年才俊一直有不错的印象,但他不敢确定田家英一定能做好秘书工作,于是在面试的第一天就口授了一封电报让田家英起草。

田家英一挥而就,毛主席仔细看了看电报内容,没有说好,也没有说坏,不过最终是同意了田家英在自己身边当秘书,这说明毛主席是认可田家英的文字功底的,有留在身边继续培养的价值。

除了文学能力,毛主席也很看重田家英身上那股属于年轻人的朝气,当时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国,文学水平一般,在为毛岸英找文学老师时,他放弃了中央一众有经验的老学者,而选择了田家英这位年轻人教授毛岸英中文、历史等知识,因为他想让毛岸英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与年龄相当的田家英互相激励,互相进步,有共同话题可聊。

田家英在中央书记处进步的很快,渐渐成为了最能理解毛主席心意的秘书,同时,他心思纯真,不搞拉帮结派,毛主席因此着重培养他的调研工作能力,以求通过田家英确切了解到地方的真实民情。

1954年,毛主席下令“以田家英为主,由地方配合”,开始在南方血吸虫病严重的省份进行调查研究,最终通过四年时间摸清了血吸虫的“病根”,并找到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成功将血吸虫这一纠缠了中国人千年的“小虫”彻底消灭在了中华大地上。

除了调研工作外,田家英还负责了中央书记处的信访等工作,毛主席派给他的各类事件他都处理得相当不错,毛主席也因此越来越器重他,最终决定把书稿、私人印章、亲友来往的信函等隐私物品都交给田家英管理,不少人因此戏称田家英已经成了毛主席的“大管家”。

1958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上,毛主席认为陈伯达写的开幕词太长又不切题,不愿采用,于是又让田家英来重新起草了一份,田家英用一个通宵就写出了让毛主席满意的开幕词,其中有一句:“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出自于田家英的手笔。

会后,不少代表找到了毛主席,对他称赞说主席这句词写的真好,毛主席呵呵一乐道:“这可不是我写的,是一个‘少壮派’写的,此人是我身边一位年轻的秘书,叫田家英,这个年轻人很有文采,地方不少省委书记跟我要求把家英下放到他们那里去,可我舍不得放他走啊。”

八大代表们听了连连点头夸赞,很多人第一次知晓毛主席身边还有田家英这么一个能力非凡的年轻人,让主席甚至都舍不得他离开,田家英一时之间名声大噪。

三、含冤自杀

田家英虽然早年生活苦难,但自从来到中央后可谓是一帆风顺,对他这种年少有为的年轻人,大部分人自然是会感到佩服,但也有少数人会嫉恨他年少成名,后来的一场政治风波就彻底改变了田家英的命运。

1966年,毛主席对一场戏剧的剧情讲了两段的评论式的话语,本想借此升华一下这部剧所表达的政治思想,但他在审视田家英给他做的记录时却皱了眉。

他找来田家英,问他:“我那两段话,你怎么没有记录?”

田家英应道:“主席,我以为您那两段话只是在点评戏剧,所以没有记录。”

毛主席点了点头,让田家英加上话后便让他走了,这一天晚上毛主席却因此想了很多,他从这件微小的事件中察觉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田家英性子过于耿直单纯,对于政治敏感性还不够高,在政治风波中这种性格是容易吃亏的。

为了保护他,毛主席打算让田家英暂避风头,不久后找到了他,对他说:“家英,以后我若不找你,你就别再来见我了,回家休养几日吧。”

田家英顿时惊呆了,他眼中含泪问毛主席:“主席,是不是前几天那两段话的事情我没有处理好,您不想要我了。”

毛主席摆了摆手,对他说:“自然不是,那是件小事,别往心里去,只是最近有些麻烦事情,你不好掺和,总之你先归家吧。”

田家英闻言,重重地点了点头,木然地给毛主席最后一次收拾了一下书房,心情失落地拿着行李回到了家中。

毛主席的担忧是正确的,在田家英回家后,有部分嫉恨他的人还是没有放过他,在他身上编造了一些很过分的罪名,以图陷害他。

田家英开始还据理力争,但他性子直爽,莫须有的种种罪名给光明磊落的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他还是承受不住,选择了上吊自尽以证清白,临死前他留下遗言:“相信党会查清一切,相信不会冤沉海底!”

田家英的死讯传到中央,顿时引起一片哗然,毛主席也感到十分悲痛,据说,在毛主席去世前夕,这个心结他仍然无法解开,他当时沉重叹息说了一句:“家英太可惜了,走的时候还那么年轻,他身上没有什么问题啊!”

1980年时,党中央为了不冤枉任何一个好人,又重新彻查田家英案,想查出当年田家英身上的罪名到底有几个是成立的,最后发现田家英确实如毛主席所说的一样,没有任何问题,田家英才得以平反昭雪,终于恢复了清白之躯。

1980年3月28日,党中央为田家英召开了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募礼堂上,邓力群代表党中央为其致悼词,正式为田家英壮烈的一生定性:“家英同志是一位经过长期革命锻炼,忠于党、忠于人民,有才学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更是一个诚实的人、有骨气的人,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曾经做过的贡献......”

悼词还未念完,田家英的家人和生前好友便控制不住地掩口啜泣了起来,此时初春的北京城,似是感应到了田家英的在天之灵,有几点精灵般的雪花飘落了下来......

17 阅读:4613

不急不躁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