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难兴(开篇)李贤是朱祁镇的托孤重臣,为何屡遭到同僚的暗算?

惊心鸟 2024-03-24 13:22:33

明宪宗朱见深时期是明朝政治上非常动荡的时期,可以说从朱见深即位开始明朝朝廷中就政治风波不断。明英宗朱祁镇去世后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外有蒙古军队的威胁,内部有叛乱频发,朝中政治斗争激烈,国家陷入衰败之中。为了让儿子朱见深能顺利即位,朱祁镇临终前留下了名臣李贤作为托孤大臣,让他以内阁首辅的权位扶住朱见深掌握国家政权。可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朱见深刚刚即位,朝廷中便掀起新一轮政治斗争,目标便是托孤大臣李贤。这场政治斗争虽然没能动摇李贤的内阁首辅权位,却给刚刚开始的成化年蒙上一片阴影。

朱见深即位初期是政治斗争频发的时期,但最先拉开的斗争序幕是围绕托孤大臣李贤展开的。李贤是朱祁镇信重的大臣,是朱祁镇临终时指定的内阁首辅和托孤大臣。他在朝廷中有着最高的地位,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威,按理说在新开年的成化朝,他应该是朝廷官员们追捧的对象。可是就在他的官场人生走上巅峰的时候,一场阴谋却悄悄的围绕他展开了。这场阴谋的设计者是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东宫内侍王纶和翰林侍读学士钱溥。他们暗中互相勾结,密谋让钱溥取代李贤成为内阁首辅,掌握朝廷的大权。

按照史书记载,这个阴谋的发起者是东宫内侍王纶和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因为皇权更迭,明宪宗朱见深即位,明朝的权力格局即将发生大变。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纶和门达希望趁着这段权力空白期谋求最大的政治利益。门达本是朱祁镇宠信的锦衣卫都指挥使,他与内阁首辅李贤长期不和,双方在朱祁镇时代就发生过各种政治斗争。李贤多次弹劾门达的罪状,但都因为朱祁镇袒护门达而没有治罪,所以门达很仇恨李贤,想要借机除掉他。而王纶则是朱见深的心腹,想要取代朱祁镇留下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所以与门达勾结在一起。

内阁首辅和司礼监掌印太监都是明朝非常重要的大臣,掌握这国家政策走向的大权。李贤和牛玉都是朱祁镇留给儿子的,在朱见深即位初期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物。按照明朝的传统,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上位后会将自己的心腹安插在司礼监,以确保自己的皇权命令能顺利上传下达。同时在朝廷内阁重地新君也会安插自己的心腹,以达到控制国家政权的目的。当时最有即位进入司礼监的便是朱见深的东宫内侍王纶,而最有机会成为新的内阁大臣的则是翰林侍读学士钱溥,他们都是朱见深当皇太子时的近臣。

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发生,钱溥和王纶应该能够非常顺利的进入内阁和司礼监,然后一步步的取代李贤和牛玉的地位,在几年后成为新的国家重臣。这在明朝是顺理成章的时期,根本不需要搞什么阴谋诡计,只要熬着资历就能轻松做到的。但很让人奇怪的是,钱溥和王纶居然忍不住与门达勾结,密谋推翻牛玉和李贤上位,这就非常不可思议了。要知道政治斗争是风险极大的,一旦失败很可能被灭族。而这样的政治斗争得到的收益并不丰厚,只不过将未来的预期提前了而已,这对于两人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在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钱溥和王纶居然接受了门达的建议,展开了对内阁首辅李贤的一系列政治暗算。这场政治暗算还没有开始便被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揭露,使得刚登基的朱见深大怒,下令彻查此案。最终王纶被处死,钱溥被贬官到广东顺德做知县,门达也被发配到广西南丹卫充军,全家九人受牵连而被降罪。李贤因为受此案关联,自请辞去内阁首辅的职务。朱见深一面下诏挽留李贤,一面派人住进李贤家中进行保护,这才逐渐的稳定了朝廷局势。可是从史书上看,这个案子虽然平息了,却留下了很多的疑点。

首先,钱溥和王纶接受门达的建议,一起密谋暗算李贤就显得不合理。钱溥和王纶上位本来就是明朝的政治传统,他们根本没有必要跟着门达瞎折腾。尤其是钱溥,他作为朱见深的老师是早晚都要入阁的,而且与李贤也没有仇恨,为什么会加入这种阴谋?从整个案子的过程看,与李贤有私仇的只有门达,钱溥和王纶与李贤关系不大。王纶谋求的是牛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这与李贤的内阁首辅之位并没有冲突,他根本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暗算李贤的事。况且李贤是托孤重臣,政治地位特殊,也不是他这个东宫宦官能动摇的。

其次,事情发生后朱见深对王纶和门达都是从重处置,对钱溥却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钱溥虽然不是阴谋的主动提出者,但却极有可能是最大受益者。如果阴谋成功,钱溥取代李贤成为内阁首辅,他将一步登天成为文官之首。以后不论是门达想要保住锦衣卫的权势,还是王纶想要取代牛玉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都是需要钱溥在内阁的支持的。在王纶和门达都被处死的情况下,钱溥居然只是被贬官,除此之外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实在是感到难以理解。一般这种内外勾结的答案,尤其是针对内阁首辅的,不被满门诛杀都是算仁慈的了。

再次,其实案发之前李贤就已经得到了密报,甚至上报的文件都已经压在内阁了,但他却没有主动向朱见深汇报,而是等司礼监掌印太监牛玉去揭露。一般而言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兼着东厂的职务,得到这种消息是很正常的。但牛玉与李贤并没有勾结,事情也不会直接威胁到牛玉的权势,他为什么会出手帮李贤的忙呢?实际上从宦官专权的角度,牛玉完全可以等门达等人与李贤碰得两败俱伤才出手,这样更加能稳固他在司礼监的地位。没有了李贤的掣肘,牛玉便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更有利于他掌控国家的权势。

上述的这些疑点让人觉得这个案子的背后很不简单,似乎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如果只是门达因私仇报复李贤,王纶和钱溥完全没有必要参与。如果是王纶要争夺司礼监的权力,他没必要去得罪李贤。钱溥本来就是作为储备宰相存在的,入阁是早晚的事,他更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暗算李贤。这样的疑点说明,在案件后面有很多事关国家政治格局的谋划,并没有直接体现在史书上。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三人联合在一起暗算李贤呢?事情发生后为何钱溥没有受到从严从重的处罚,而只是简单的贬官呢?

从明英宗朱祁镇晚期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个案子背后有只看不见的手在推动,也是当时朝廷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在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前,明代宗朱祁钰已经陷入了重病,当时的朝廷对于明朝的未来有两种考虑。一种是以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他们并不想拥立朱祁镇复辟,而是想要让朱见深直接登基。另一种是以石亨带代表的勋贵和以曹吉祥位代表的宦官,他们是积极拥护朱祁镇复辟的。最终是石亨和曹吉祥抢先发动夺门之变,才使得朱祁镇复辟登基。这使得朱祁镇复辟后朝廷政治格局中出现了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宦官集团的矛盾。

朱祁镇为了坐稳皇位一方面大肆奖励拥立他复辟的勋贵和宦官,另一方面重用外戚勋贵,逐步从朱祁钰时代的文官集团手中夺取权力,这使得朝廷中文官和武将、勋贵、宦官之间的矛盾极大。曹石之变本质上就是宦官和勋贵意图控制朝政而发动的政变,虽然被朱祁镇派人平息了,但这些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实际上朱祁镇重用勋贵让文官集团很不满,虽然他也重用李贤等名臣作为朝廷首辅,但在很多事务上都偏袒勋贵和宦官。尤其是以锦衣卫都指挥使门达位代表的武将勋贵在朱祁镇时期有着相当大的权势,这是仁宣之治后很少见的。

朱祁镇去世后留下三个掌权大臣,李贤代表文官、牛玉代表宦官、门达代表武将勋贵,三方在朝廷里都有着极大的权势。李贤作为托孤大臣和内阁首辅,名义上是百官之首,但并不能完全压制宦官和武将。门达与李贤在朱祁镇晚年就争权夺利,双方早就不死不休了,所以门达不可能眼看着李贤掌控朝廷大权。牛玉本来只听朱祁镇的话,但朱祁镇去世后他的地位就很微妙了。如果按照传统,他该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让给新皇帝的心腹,可这却是他不甘心的。所以他要保住权势,必须要得到新皇帝认可,并干掉竞争者王纶。

对于朱见深来说,与掌权的牛玉和门达都没有良好的关系,反而与内阁首辅李贤关系不错。朱祁镇复辟后一度不愿意重新将朱见深立为太子,是以李贤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力挺,这才让朱见深顺利成为皇太子。所以朱见深即位后最大的获益者其实是李贤和文官集团,而失意者则是门达及武将勋贵。所以为了坐稳皇位,朱见深必须扶持李贤及其文官集团,并且削弱门达等武将勋贵的权势,还要将司礼监的权力掌控在自己人手中。在这种朝廷矛盾重重的背景下,这个针对李贤的阴谋诡计便展开了。

从李贤提前得知消息却按兵不动看,明显他是在等对手的动作而做出应对。从牛玉主动揭露王纶等人的阴谋看,他是借机打掉王纶这个竞争者,保住自己在司礼监的权位。最终案件的结果是文官集团掌控朝廷,牛玉继续掌控司礼监,而以门达为首的武将勋贵则受到沉重打击,最终失去了对朝廷权势的控制。综合这些线索来看,这个案子背后无形手很可能是明宪宗朱见深。他借着门达对李贤的仇恨和争权夺利,诱使门达冒险暗算李贤,并以此为契机重创武将和锦衣卫,收回朱祁镇过于宠信锦衣卫而造成的权力失控,并稳定自己的皇位。

朱见深从即位开始就大肆扶持文官集团,重用内阁首辅李贤,目的是削弱武将和勋贵的权势。门达若不反击,武将和勋贵则会失去朱祁镇时代的辉煌,重新被文官集团所压制,所以他不得不联合王纶等人暗算李贤,以确保集团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这一切都是朱见深暗中营造和推动的,目的是制造从门达等人手里夺权的机会。李贤很显然对朱见深的打算心知肚明,所以明知自己成了诱饵,依旧是按兵不动,等着朱见深动手。而牛玉则抓住机会主动出击,借机将竞争者王纶干掉,保住了自己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位置。

0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03-25 07:34

    明朝敢出北京城的皇帝都会出现大的意外

惊心鸟

简介: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者,与大家分享不同的读书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