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老太太,每月退休金2万,却过成这样

聋人圈 2024-04-11 15:19:37

假如你有1000万,你想怎样生活?

投资理财?买房买车?环游世界?

一位85岁老太太给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答案——

2018年9月13日,武汉某银行。

老太太和老伴儿进来后,就要向一个账户转账300万,还说:“过段时间,我还要转700万”。

银行工作人员担心老人遇到了诈骗,赶紧报警,没想到民警的到来,揭开了老太太不平凡的身份。

她叫马旭,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

她是黄继光的战友,14岁从军,她先后两次转账,共计1000万,全部捐给黑龙江木兰县。

捐款如此大方的老两口,生活上却过得很清贫。

马旭和老伴儿住在武汉市黄陂区城北30公里处的木兰山上,一个简陋的小院,两间平房。

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沙发破旧飘絮,墙皮脱落。两个老人共用一部翻盖手机,马旭最好的一双鞋,是她花15元买来的雪地靴。

他们节俭了一生,为何会将1000万存款潇洒捐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木兰县,是马旭出生的地方。

父亲早早过世,剩下母亲和姐弟俩,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小时候的马旭喜欢听母亲说书,她最喜欢花木兰的故事,也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可以穿上军装。

14岁时,她主动参军了。

临行前,母亲含泪将一枚铜板缝进马旭的衣服口袋,从此,她离开家乡,踏上了漫漫军旅征途。

入伍半年后,马旭成了随军卫生员,与黄继光是同一部队的战友,她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枪林弹雨中,她救活了无数战士。

这期间,马旭结识了爱人颜学庸,同是军医的二人共同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战后,马旭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

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正式组建,当时28岁的马旭正担任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谁也想不到,她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我是军医,如果我不跳伞,部队都从飞机跳伞跳下去了,那我还有啥用呢?我还在家呢,人家都上战场了。”

这个申请让部队领导很为难。

首先,此前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还有,马旭身高只有1.53米,体重38公斤,很难适应高强度的空降兵训练。

领导的拒绝没有让马旭死心,她偷偷学习,每天晚上做500~600次的跳伞训练。

半年后,她通过了考核:“我们那个主持伞训的副师长,看他们都给我鼓掌,他说好,我批准你跳伞了。”

从此,马旭成为我国第一位女空降兵,一跳就是20多年。

20年里,马旭创造了三项中国之最:

第一个跳伞女兵

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

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1963年,马旭与颜学庸结婚。当空降兵不易怀孕,就算怀了孩子,也至少要有一年多不能跳伞。

为了能继续跳伞,在丈夫的支持下,马旭做了绝育手术,他们一生都没有要小孩。

90年代,马旭和老伴以大校军衔离休,他们并没有闲下来。

几十年来,老两口申请4项专利,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

他们发明的“充气护踝”,成了空降兵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专利。

这些发明创造获得的报酬,二老全部存了下来,成为了1000万捐款中的一部分。

有了钱,他们在武汉市买下一套商品房,但马旭心里总觉得少点儿什么。参军之后,她再也没回过东北那片黑土地,也时常想起母亲缝在她衣兜里的那枚铜钱。她深知,没有家乡就没有现在的自己,而现在的木兰县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她决定把大房子卖掉,把积蓄全部捐给家乡,用于教育事业。

她说:“我捐这1千万,就像亲手将它放到我的母亲手上。”

捐款的事情传遍各地,马旭成为2018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2019年,马旭、颜学庸当选第六届“CCTV年度慈善人物”。

得奖后,老两口的日子没有什么改变。

他们虽然每月拿着近40000元的离休金,但依然清粥小菜,每个月花销不过2000元,闲暇时间还帮邻里看病。

最近,他们把发明专利、勋章等等宝贝捐给第二故乡——武汉。

2020年春节,马旭和老伴儿回到了阔别70多年的故乡——黑龙江木兰县。

我想,如果母亲还在,她远远看到那一身迷彩,一定会说:“看,咱家木兰回来了~”

最后,大妈想说,

马旭不仅是木兰县的花木兰,也是中国当代的花木兰。

中国之所以能够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就是因为有无数个“马旭”存在。

谨以此文,向他们致敬,向那些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英雄致敬!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