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左思十年磨砺写出《三都赋》

童年小人书 2024-03-28 21:16:50

成语“洛阳纸贵”,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今天分享成语“洛阳纸贵”的连环画故事。

左思,字太冲,西晋时期齐国临淄人,是西晋文学家,家族世代学习儒学。

他面貌丑陋,身材矮小,讲话有些口吃,出身寒微,自小不善言辞。左思小时候学习钟、胡书及鼓琴,都没有学成;就连他的父亲都说他没法和自己小时候相比。

左思听后心中难过,受到刺激的他发奋读书,专心刻苦学习,长大后文才渐显,辞藻华丽,写得一手好文章。

《齐都赋》就是左思花了一年时间写的,写完以后,继续酝酿创作《三都赋》,这“三都”指的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和魏都邺。

而就在这一年,他的妹妹左芬被选进宫中,左思也借此机会搬到京师洛阳。

左思在洛阳请教著作郎张载,了解成都及周围的岷山、邛崃山的景色和风情,因为他没有去过蜀都。

他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每想到一句精彩的句子,就立刻写下来,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三都赋》的创作中。

左思很重视语言的锤炼,在创作过程中,他觉得自己所见不博,学问不足,通过担任秘书郎,掌管图书经籍,废寝忘食地阅读摘抄,积累创作素材。

左思家里的门户、庭院,甚至是厕所,到处都放着纸和笔,就是为了一想到好句子,能够立刻写下来。

十年,左思终于写成了《三都赋》,文章极其精彩,很多学者都为《三都赋》作序、注疏,就连司空张华看了以后都不禁赞叹:“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意思是说左思的《三都赋》可与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媲美,读后余味深长,过一个时候再读,仍然觉得新鲜。

张华越看越爱,忍不住拿去给当时的学者皇普谧看,皇普谧看后也是大为赞赏,亲自为之写序。

那时还有一个著名的文学家叫陆机,他本来看不起左思,还嘲笑说真是什么人都想写《三都赋》啊,当他读了左思的《三都赋》后,不由得拍案叫绝,发自肺腑地叹服,觉得自己不可能超越左思,于是放弃了写《三都赋》的念头。

左思用十年时间,一夜成名,在众多名家们的推崇下,很多豪门望族都传写他的《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的纸价也贵了起来。

后来,人们用“洛阳纸贵”来称誉风行一时,受到普遍欢迎的好文章,左思也因为《三都赋》名垂青史。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