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则两利,分则“一伤”,中德两国应充分实现“数字互信”

燕山电影馆 2023-06-12 13:29:19

中国和德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大部分时间里关系发展顺畅,默克尔总理甚至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不过到了2021年底,随着默克尔的退休和德国组成新政府,德国国内出现了一些不信任中国,力图打压中德经贸合作发展的腔调,有人甚至鼓吹“减少对华依赖”“与中国脱钩”,令中德关系蒙上了阴影。

5月31日下午,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基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研究》课题组、中经传媒智库、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互联网实验室联合举办的《中德“数字互信”》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和乌镇两地同时连线举办。

会上,由乌镇数字文明研究院、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数字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完成了《大国数字互信系列-中德“数字互信”挑战和对策》的课题汇报。

从研讨会及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几点。

一、德国需要中国数字市场,甚于中国需要德国

中德两国都是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国。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中贸易额达到2979亿欧元,其中进口额1911亿,出口额1068亿,中国连续第七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与此同时,2022年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超过100亿欧元,创下20年来的新高。

中国和德国发展程度不同。前者只是发展中国家,潜力依旧巨大;后者却是世界顶尖发达国家,上升空间相对有限。在数字互嵌方面,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远远超过中国企业对德国的依赖。

中国高科技产品在德国的市场占有率有限。相比之下,思爱普(SAP)一度在中国高端资源计划(ERP)市场曾占据70%的以上份额,西门子在中国CAD与CAE市场中的份额名列第二(16%左右),同时在中国PLM软件领域市场份额占比第一,超过20%。英飞凌(Infineon)则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半导体公司,2022年度大中华区营收占其总营收的37%,超过在美德日营收之和。

在美国挥舞大棒,对中国进行“制裁”的大背景下,德国政府如果坚持既往的友好政策,相关企业将会继续分享中国数字经济高速成长的红利,助力德国自身的良性发展;但如果对拜登亦步亦趋,甘当马前卒,吃亏的只能是自己,便宜的是别人。

2023年4月,随着马克龙的成功访华,中法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无独有偶,就在当月,随着日本外相林芳正的到访,中日关系也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在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法国和日本同样领先世界,是德国的重要竞争对手。

中德数字互嵌存在不对等,德国产品虽然优异,但并非是完全不可代替。更严重的是,德国一家头部企业丢掉中国市场,很可能会导致相关供应链的全面丧失,损害国内就业水平,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根据德国伊弗经济研究所(IFO)公布的数据,如果德国产业链从中国回流到德国本土,GDP将损失10%;如果中德爆发贸易战,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德国承受的经济损失将是英国脱欧的六倍。

合则两利,分则”一伤”,一定程度上并不夸张。当然,这种局面肯定也不是中方希望看到德方应何去何从,相信不难做出的抉择。

二、中国经济的升级换代,为德国数字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不少经济学家预测,中国GDP有望在203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在人类历史上,从来还没有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能够实现人均GDP由1万美元向2万美元成功跨越的壮举。相信凭借优越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的产业布局,中国一定会实现这个突破。

一国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10000美元增长时,依靠的更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固定资产投资与扩大出口等较浅层次手段;而由10000美元到20000美元的发展,无疑要仰仗支柱产业的升级换代,科技创新的广泛深入和“智慧社会”的全面建立。

因此,中德数字技术合作有着很大空间。一方面,中国相对低廉的土地价格与用工成本,适合德国相关公司继续直接投资或设立合资企业;另一方面,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中国,对数字产品的需求极大,显然不能完全“自力更生”。

德国企业一直以质量过硬、口碑良好闻名,在中国的持续产业升级中,将会有太多发展机遇。而一旦被个别政客误导,加入到抵制中国的队伍,就会错过未来十余年的黄金机遇,而且永远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

根据雪球财经的数据,2021年德国GDP达到了42151.80亿美元,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人均GDP更是越过5万美金,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按目前的增长势头,在不远的将来,德国GDP有望反超日本,重回世界第三。这个目标能否达成,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显然至关重要。

三、双赢思维下,构建中德“数字互信”

如今,中德产业链、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合,贸易高度互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在其中,数字化产品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比例。

未来高科技和数字化进程的势头之快,恐怕是今天的我们难以想像的,正如20年之前,很少人能预料到移动互联经济的勃兴。但无论怎样,合作互信而不是“以邻为壑”,才是各国的明智选择。这个互信,可以包括人与人、机器与机器,系统与系统,当然也要包括国与国。

作为全球两个负责任的大国和数字经济引跑者,中德两国应该也完全可能实现“数字互信”,形成一个合作双赢的样板,为其他国家建立标杆。这样即保证了两国的自身利益,又促进了未来的长远合作,更有利于全球数字产业持续迈上新台阶。

因此,《中德“数字互信”》专家研讨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担当精神,据组织者之一方兴东先生透露,后续还会就中欧、中美更多角度展开尝试研讨,值得业界广泛关注与持续跟进。

0 阅读:1

燕山电影馆

简介:燕山刀客的影评、书评,行业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