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人到中年,你的优势是什么?

张文举的元宇宙 2024-01-18 22:15:16

《大器晚成》(Late Bloomers)是由里奇·卡尔加德(Rich Karlgaard)所著的一本书,发行于2019年。

这本书回应了一个普遍的焦虑。

年轻人担心自己错过好时候,老了没有竞争力。

中年人担心自己被职场淘汰。

其实,这些焦虑都是基于同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家都认为,年轻是唯一的优势。

但是,这本书告诉你,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优势。每个人都可以大器晚成。

作者卡尔加德是《福布斯》杂志的出版人和知名评论员,他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成熟和成功的多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强调早期成就的社会背景下。

书中主要论述的是,社会普遍存在对早期成功的过分重视,这种观念可能导致对那些在年轻时没有显著成就的人的忽视或低估。

卡尔加德强调,许多人在中年或更晚的时期才达到职业和个人生活的高峰,他们是所谓的“大器晚成者”。

他通过各种科学研究和个人故事,展示了大脑发展、人格形成以及成功的多样路径。

这本书提供了对传统成功观念的反思和挑战,鼓励读者理解和欣赏个人成长和成就的不同节奏。

它是对那些感觉自己可能错过了某些机会或在人生早期阶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人的鼓励和安慰。

本文共计3979字

阅读时长约8min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一书探讨了一个问题: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中年或更晚的时候取得成功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暗含了一个社会现象:

我们对年少成名的迷恋。

我们常常用年少有为来赞美那些早早展现出天赋的人,而用大器晚成来鼓励那些经历了艰辛的人。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评价标准?

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年轻是最大的优势,而中年是一种劣势?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如果错过了年轻时的机会,就没有第二次的机会了?

这些观念,其实是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影响。

美国社会崇尚神童文化,过度推崇年少成才。

《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里奇·卡尔加德,就是这种文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他的工作,就是制定各种评价人才的标准,发布各种排行榜。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优点和缺点。

他认为,年少成名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也不是一件必须的事。

他认为,我们应该给予中年人更多的尊重和机会,因为他们有着年轻人不具备的优势。

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凭空说出这样的观点的。

他是基于神经科学、脑科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论证。

他指出,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拥有不同的能力。

年轻人可能更有创造力,但中年人可能更有智慧。

年轻人可能更有激情,但中年人可能更有经验。年轻人可能更有冲劲,但中年人可能更有韧性。

从这个角度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中年或更晚的时候,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鸡汤,而是一个科学的事实。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成功。

它还在于它对我们的教育制度、社会评价体系、社会叙事方式,提出了一种反思。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每个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自己的潜能。

它让我们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每个人更多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本书虽然以美国社会为背景,但它的观点和启示,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分两部分,为你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我将分析,为什么我们会对年少成名有一种过度的追捧?这是作者对社会人才制度的批判。

第二部分,我将介绍,中年人的优势在哪里?也就是,为什么每个人都可以大器晚成?这是作者对个人成功路径的建议。

第一部分

《大器晚成》一书的第一部分,分析了一个现象:

我们为什么对年少成名如此着迷?

作者认为,这种迷恋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影响我们对人生的正确理解。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赖利·韦斯顿的编剧,曾经在好莱坞大红大紫。

她不到19岁,就拿到了30万美元的编剧合同。

媒体都把她当作天才来报道。

但后来发现,她是个骗子,她其实已经30多岁了。

她说,她之所以造假,是因为她觉得,如果人们知道她的真实年龄,就不会重视她了。

这个故事并不是孤立的。

作者在《福布斯》杂志工作多年,见过很多类似的情况。

他说,现在的社会,对年少成名有一种深切的焦虑。

那么,这种焦虑是从哪里来的呢?

作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导致了我们对年少成才的过度追捧。

第一个因素是商业,具体来说,是一些精英教育机构。

它们利用家长的心理,向他们灌输一个观念:

成才要趁早,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

这个观念激发了一场教育的军备竞赛。

家长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落后,就不惜花大钱,给他们报各种各样的课程。

这些课程的效果如何,没有人知道。

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这个观念就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

人们开始相信,成才必须趁早,这是一条不争的真理。

这种观念的危害有很多。

比如,它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导致他们出现抑郁、自杀等心理问题。

比如,它会让孩子失去对很多事情的兴趣,因为他们觉得那些事情只是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比如,它会让孩子的教育节奏出现失衡,年幼时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长大后想专注于一门东西,又得不到支持。

但是,我们真的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看出他们的天赋吗?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这个误区的形成,要归咎于第二个因素,那就是智商测试。

智商测试是一种用来测量人的智力水平的工具。

它在很多国家流行了近一个世纪。它给了人们一种错觉,认为智商是天生的,而且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人们开始相信,人生是可以被一眼看透的,而智商测试就是这个看透人生的工具。

但是,智商测试真的有那么准吗?

其实不然。

智商测试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比奈,本来只是想用它来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

他设计了一套比奈西蒙量表,用来测量3到16岁孩子的脑力水平。

但是,他也明确地说过,这个量表只能作为一个时间段的参考,它不能反映一个人一生的智力水平。

因为人的智力水平会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但是,人们并没有听取比奈的建议。

他们觉得,智商测试太好用了。它可以把智力这种难以量化的东西,变成一个具体的数字。它可以给人们一种掌控感,一种安全感。

于是,智商测试开始在全世界风靡。而且,还有很多其他的测试工具,也纷纷出现。

比如,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就是一种用来测量人的人格特征的工具。

但是,这些工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都是有争议的。

有些甚至被称为半科学半占卜的东西。

但是,人们并不在乎。他们只在乎,这些工具能让他们觉得,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

这就是助推神童文化的第二个因素,一套被过度使用的测试体系。

它让人们相信,人的智力和人格是固定的,而且可以被一眼看透。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观念。

至于第三个因素,就是媒体。媒体对神童的报道,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叙事。

它塑造了人们对成功的期待和想象。

谷歌搜索结果显示,自从1960年以来,神童这个词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增加了十倍以上。

媒体把神童当作一种典范,一种榜样,一种奇迹。

它让人们觉得,神童是一种理想的成功模式,而且是一种普遍的成功模式。这是一个非常误导的观念。

综上所述,这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

神童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作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它们是:教育机构的商业利益,测试体系的科学幌子,以及媒体的社会叙事。

这三个因素共同造成了我们对年少成名的过度追捧,而这种追捧,是有害的。

第二部分

在本文中,作者并非完全否定神童文化,而是指出我们无需过分迷恋年少成名。

他强调,每个人都有潜力在晚年取得巨大成就。

下面,我们将探讨如何成为“大器晚成”的个体。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信心来源于脑科学的发现。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年轻时大脑更为灵活,但现代研究表明,大脑发展并非单一路径,而是各个阶段都有其特点。

例如,决策和规划相关的前额叶皮层通常在25岁左右成熟,这表明成年人控制情绪的能力部分源于生理因素。

同样,髓鞘——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主要在20岁后发展,增强了我们的联想能力。

尽管在三四十岁时,反应速度可能不如二十几岁时敏捷,但这是因为大脑突触在自我修剪,提高了剩余神经网络的传递效率,类似于交通路网的优化。

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员劳拉·格曼进行的一项研究评估了5.5万人的认知能力。

研究发现,在不同年龄段,人们的认知能力呈现不同的巅峰状态。

例如,青春期末期的处理速度,20多岁的学习和记忆能力,25至35岁的短时记忆,45至55岁的社会理解能力,以及65岁以上的语言掌握能力。

这些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老年人在讲故事和社会交往方面表现出色。

同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专业,如外科医生,可能在50岁左右达到职业巅峰。

作者主张,我们应珍惜每个年龄段的特长,并提出了几个策略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首先是“战略性撤退”,即尝试多种事物并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合理管理有限的毅力资源。

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的实验证实,毅力是有限的,需要智慧地管理。

《魔鬼经济学》作者斯蒂芬·列维特强调,成功往往取决于适时的放弃。

换言之,我们通过放弃不合适的事物来定义自己。这一观点违背了传统的坚持至上观念。

除了战略性撤退,作者还建议进行“战略性自我怀疑”和“建立空档期”。

前者意味着将自我怀疑视为信息源,用以识别个人能力的短板;

后者则鼓励我们在不带具体目的的情况下尝试新事物。

总之,作者认为,成功并非仅限于年轻人。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些优势。

年长的人凭借更成熟的前额叶皮层和丰富的经验,能更好地驾驭这些优势。

如果年轻是一种优势,那么年龄就是关于优势的优势,即让人更能有效利用这些优势。

最后

最后,我还有一点个人感受。过去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职业时,习惯把职业分成两种。第一种是推石头型的职业。

比如体力劳动,你只要停下,就没有收益。

第二种,是滚雪球型的职业,你的优势,会随着阅历的增长,一路累积。

就像巴菲特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找到足够湿的雪,和足够长的坡。

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坡其实不是一个笔直的大路。

它沿途遍布着很多路口,总有一个,会让你形成巨大的势能,给你带来新的机会。

借用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2 阅读:84
评论列表
  • 2024-01-19 01:18

    关你们什么事,又没吃你们家米。

张文举的元宇宙

简介:一个爱好元宇宙的8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