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臣张廷玉:康熙重用他,雍正给他配享太庙,乾隆却对他忍无可忍

南音聊故事 2024-02-18 14:34:55

1749年,78岁的张廷玉拿着御医诊断的报告,向乾隆申请退休,并要求皇帝给自己立字据,遵守先帝在世时让自己享太庙的承诺,乾隆也勉为其难地写了,可张廷玉又出幺蛾子了,气得乾隆直接撤了他的伯爵位,连太庙也取消了。

01 配享太庙有多难?

张廷玉是何许人也,他可是跨越康雍乾三朝的老臣,也是在中央体制内,陪伴着雍正走完,整个13年执政周期的重臣,雍正临终前,还在自己的遗诏里,白纸黑字地写下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承诺。

要知道,张廷玉可是一位汉臣,清朝配享太庙中一共26人,其中23人是立下汗马功劳的满人,一个是雍正的胞弟允祥,另一个是晚清皇族的大咖恭亲王奕䜣,而张廷玉是里面唯一一个汉人,而且还是个文臣。

可见,在古代,配享太庙这件事,有多难?

比如说北宋名臣范仲淹,死后被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来又不断加赠了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等职位,爵位上也追封为楚国公。

宋仁宗甚至还亲书写了“褒贤之碑”,表示哀悼。后人提起范仲淹,很多时候会称他的谥号,将他留下的文集叫做《范文正公集》。

但是,以上所有的虚名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配享太庙”,这是大臣死后最为至高无上的荣耀,能够获得这种荣耀,就说明此人必定能名垂千古,万世流芳,受后人万世景仰!

因此当时雍正将张廷玉列为配享太庙中的一员后,朝廷之下是存在很大争议的,那么雍正究竟为啥要让他进太庙,死后还能受历代皇帝的祭拜呢?而又为什么,他的结局竟落得个不得善终呢?

事情是这样的,张廷玉生于康熙年间,其父亲张英,被康熙指定为四皇子胤禛的汉学老师,也就是说,从小张廷玉与雍正,是在一起学习的,享受的是皇家水平的教学待遇。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张廷玉,做官之路可谓是一马平川,他16岁中秀才,25岁中举人,29岁中进士,此后考进了翰林院,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张廷玉对满人的文字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研究起来几乎是废寝忘食啊。

这个爱好也助他在雍正心里,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凭借着在考试中第一名的成绩,张廷玉成功吸引了康熙的注意,康熙觉得此人是个可造之材,一年后就将他安排到了南书房。

南书房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康熙朝的决策中心,朝中所有大事都是在这里讨论决定,最后下放执行的。此外,康熙还让他兼任自己的日讲起居官注官,简单来说,就是记录康熙一天的起居日常,言行举止。

可见张廷玉在当时有多吃香,但这也与他的勤勉有莫大的关系。他虽然久居权力中心,却不因此而膨胀,或是结党营私,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走好每一步,为朝廷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康熙将他的功绩都看在眼里,到张廷玉49岁时,已经升任刑部左侍郎了,从二品的官职,他依然保持此前的工作状态,做事谨小慎微,关键时候亮出自己的魄力和决断力。

您说,这样的员工,哪个领导不喜欢呢?要实力有实力,又能干活,提升业绩,关键是还忠贞不二,完全没有心眼子,领导只需要发号施令即可,是要多轻松有多轻松。

后来,张廷玉又凭借着吏部侍郎的官职,施行了一系列整顿风气,打击贪腐的改革政策,并且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02 雍正离不开的秘书

这个时候康熙去世,雍正继位,这两个人的缘分算是正是开始了,张廷玉成了雍正离不开的“贴身秘书”。

那个时候张廷玉51岁,雍正45岁,雍正给他安排了两个重要的官职:礼部尚书和《圣祖仁皇帝实录》的副总裁官。第二个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用,实际上这才是个顶顶重要的官职。

这个《圣祖仁皇帝实录》,实际上就是撰写,宫廷里的历代君主的一言一行,以及执政期间发生的种种大事的,这里面有许多黑历史,都被掩盖或是篡改了,这都是需要经由皇帝授意才可以的。

那么张廷玉现在接触到这个,就意味着他能清楚地了解到,皇帝与其他人之间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丝毫在预料之中,张廷玉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雍正也非常满意,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像的蜜糖一样,分都分不开了。

就是那句话,下属替领导做多少件公开的好事,都不如替领导做一件私密的坏事。

还有一回,张廷玉生病了,雍正也跟着一起病了,是茶不思饭不想的,每日都要问一边身边的侍从:“老张的病咋样了?什么时候能来上班呢?”

这背后的意思就是,朕想他啊!

这13年来,张廷玉付出了许多,而雍正也坚定地认为他配享太庙,不仅仅因为他工作出色,还因为在皇帝眼里,他是个清廉的好官。

可到最后,雍正死在了张廷玉前面,到了乾隆时期,张廷玉一开始也是非常受待见的,乾隆还授予他伯爵的超品官职,可唯独这配享太庙一事,让张廷玉备受折磨,也因此屡屡犯错。

03 晚年办了3件糊涂事

他做了哪些事冲撞了乾隆呢?

77岁那年,张廷玉在宫廷晚宴结束后,跑去向乾隆请辞,要告老还乡去,乾隆没同意,还说:“您都是配享太庙,将来受皇家香火的人,怎么能这时候提退休呢?”

乾隆的潜台词很明显,你要享太庙的待遇,就必须鞠躬尽瘁,在京城留守到临死前最后一刻啊,否则怎么服众呢?

张廷玉听了有些恍惚,便没再提。

第二年,御医递给了乾隆一份,张廷玉的身体诊断报告,确实不适宜再操劳朝中事务了,于是张廷玉再提出申请退休时,乾隆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可张廷玉此时又犯嘀咕了,这皇帝怎么就答应了,去年还不答应呢?这是不是不让我配享太庙了啊?他越想越不对劲,就又跑到乾隆面前,让他给立个字据,将来要兑现这太庙的承诺啊。

这是为第一件错事。

乾隆一听有点懵了,你这人,咋还不信我呢?还非得立字据,我一天子,给你白纸黑字立字据,真是闻所未闻。

好吧,但看在先帝雍正的面子上,又综合张廷玉这一生对大清的贡献,乾隆还是不情愿地写了一首诗,留给他做证据。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馀思或过之。

其实这个时候乾隆已经生气了,张廷玉还不自知,没过多久,又撞枪口了,干了第二件事蠢事。

拿到了字据的张廷玉很是开心啊,本来准备第二天去宫里谢恩的,写了一宿的折子,可到了第二天一早,怎么也起不来了,便让自己的二儿子跑去代谢皇恩。

这可气坏了乾隆,觉得这张廷玉还摆架子,得了便宜还卖乖,如今连谢恩都不亲自来了,真是岂有此理?张廷玉一听说这事,觉得坏了,还是得自己亲自去一趟,也就是这一谢,还谢出大问题了。

乾隆说,朕昨天骂你的时候,你儿子早就走了,你咋知道这事儿,是不是在朕身边安插眼线了?

这下张廷玉说不清楚了,乾隆直接革了他的公爵之位,就连配享太庙一事,也是只字未提,张廷玉此时也是欲哭无泪啊!

没办法,张廷玉收拾好行李,准备回老家时,准备去向乾隆辞行,却刚好碰上乾隆的皇长子永璜去世,就走不成了。

不知道怎么回事,张廷玉此时,又火烧焦油,做了第三件让人无法理解的事儿。

过了丧期后,张廷玉就立马进宫要撤,乾隆当即发怒了,已经忍无可忍,当即就取消了他配享太庙的待遇。

就这样,张廷玉晚年生活一直郁郁寡欢,就为了这配享太庙一事耿耿于怀。

写在最后

可这也不怪张廷玉啊,雍正写的遗诏,如此高的待遇和殊荣,对于张家来说,无疑是光耀门楣的好事,搁谁都没办法镇定吧?

说来也是张廷玉倒霉,再就是太执着一件事了,反而弄巧成拙;再者,此人能力和实力都有,只是在情商上,有点不太开窍,以至于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结局。

在张廷玉死后,74岁的乾隆无意中看到了他写的一篇文章,其中之言语,乾隆大为感慨,还不停地夸赞张廷玉,最终还是恢复了先帝的承诺,将他搬进了太庙。

只是这件事,张廷玉已经没机会知道了。

也许是为了弥补心中的愧疚,乾隆还是善待了张廷玉的家人,并将他的儿子张若渟,孙子张曾谊,都安排了合适的职位,嘱咐底下官员,要好好培养张廷玉的后人。

这样来看,张廷玉辛苦一生,尽管到最后没能善终,却也为自己的后人,挣得了一方平安,也算是不往忠君一场了。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谢谢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