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西峡:“千万工程”绘就最美乡村

南阳日报梅溪视频 2024-04-30 08:50:51

2023年,西峡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7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376元、4014元。对于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西峡来说,他们的财富就在绿水青山里。在“千万工程”经验的指导下,该县乡村振兴工作从示范引领向全面纵深快速推进,一幅乡村共富共美共治的秀丽画卷在豫西南大地上徐徐绘就。

久久为功,现代产业富乡村。上世纪70年代,西峡县决定构建以“菌果药”为基础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历届县委县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先后成立食用菌、猕猴桃、中药材生产服务办公室和科研院所,财政资金直补田间地头,校地联动、院县合作,攻克技术难题30余项,选育优良品种20多个,让西峡成长为全国香菇和山茱萸产业第一县、全省猕猴桃产业第一县。

迈入新时代,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从西峡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坚持“稳菌、固果、壮药”工作路径,持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规划建设的香菇、猕猴桃、中药材3个百公里长廊上,以新型农业合作社为点、仓储加工销售企业为线、乡村振兴产业园为面的产业架构正逐渐清晰。截至目前,西峡县拥有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500多家,农产品仓储加工企业271家,线上农产品销售店铺1.28万家,7个亿级以上的专业市场,把30余万名农民牢牢嵌在产业链条上。

2023年,西峡农业品牌形象“西峡贝贝龙”在北京发布,“让世界爱上中国菇”“中国人的阳光金果”等宣传语叫响全国,三大产业市场价格涨幅达15%以上,总产值突破300亿元,“菌果药”成了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

因地制宜,千姿百态美乡村。稻田村的“帐篷营地”、东坪村的“避暑农家”、中坪村的“鱼诱野趣”……临近“五一”,“乡村游”成了西峡游客的首选,城市人口的“回流”得益于乡村人居环境的大幅改善。

长期以来,西峡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互促共进、同向发力。建立“户分类—户投放—保洁员再分拣—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机制,推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的乡村保洁模式,同时以“周四村庄清洁日”“户貌红黑榜”“345机制”“垃圾收费”等机制发动群众,在大幅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保障持续清洁。以垃圾分类、焚烧发电、污水治理等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65%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翻开《西峡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依据土地利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乡村建设“必考项”,全县村庄立足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被分为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整治提升类等5大类,“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把乡村振兴蓝图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

2022年6月,西峡县乡村产业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在美丽乡村的基础上,采摘农业、创意农业、民俗体验等多业态与乡村融合,6个乡镇1.5万名农民吃上“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15亿元。

党建赋能,共建共享兴乡村。西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群众的主体作用。建好基层阵地,让企业家当“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经商创业人员在村党支部书记中占比达到90.2%,在此基础上,村干部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项目184个,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700万元;建强发展纽带,以党为媒,全县8.3万户农户、823家合作社与仲景宛药、仲景食品等126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双绑”机制实现三方共赢;建实党建网格,以“警司访+”矛盾纠纷协调化解机制为抓手,整合综治、警务、司法、环保等多种功能,划分五级网格1764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688名,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90%的基层矛盾实现就地化解。(全媒体记者 范亚康 刘 禾)

编辑:杨芳 初审:赵梦蔚 终审:黄星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