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对抗疫情的措施,跟现在相比有多相似?

潘潘谈球 2022-12-26 16:18:15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称:“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可见瘟疫并不罕见,并可以战胜。这与历代不断完善的抗疫举措与制度建设密不可分。

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一书的不完全统计,历代发生瘟疫的次数为:周朝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300次。我们可以了解到自明清以来,中国遭受瘟疫的频次颇高。

但即便瘟疫频率愈高,中华民族面对灾情坚忍不拔,奋力抗疫,人口繁衍愈盛,在医疗极不发达的古代,先人们在疫情中的处置措施,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疫病应对措施包括:

1、建立医疗机构

首先是医疗机构的建立,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医疗机构分为国家医院和民间医院两种。

国家医院是由政府资助建立的,主要负责治疗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的疾病。民间医院是由民间资助建立的,主要负责治疗普通民众的疾病。

明朝时期,国家医院和民间医院都在不断发展,并开始使用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例如,明朝时期的医生朱熹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了使用解剖和生理学知识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同时,明朝医院也开始使用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如解剖、生理学、药物学和外科学等。

清朝时期,医疗机构的发展更加迅速。政府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医院和诊所,并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清朝医院也开始使用西方医学知识和技术,如放射学、麻醉学和

传染病学等。

2、研发防治药物

朱熹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了用汉阳通草治疗伤寒的方法。此外,明朝时期还有许多药剂师开发了许多新的药物,如防腐剂、止咳药和消炎药等。

明朝医生黄道婆在《伤寒论》中提到了用麻风疫苗接种来预防麻风病的方法。这是中国古代首次提出疫苗接种的做法。

当时的部分医生认为传染病的出现,是环境因素即“瘴气”所导致的,没有重视隔离制度,因此方向上就走错了,再如何医治,也是做无用功,效果甚微。

清朝时期,医学科技的发展更加迅速,研发疫病药物的工作也更加积极。

3、开展防疫活动

明朝朱元璋建立了仓储制度用以救治瘟疫及灾荒下的贫民,还在全国各地开设了惠民药局帮助防疫。包括医疗物资、食品和水等,据《女医明妃传》记载,这些物资的发放通常由当地政府或慈善机构负责,且派发活动十分频繁,

嘉靖帝朱厚熜亲自撰写《济疫小饮子方》。并指令“颁下所司,遵用济民”。并将其整理成册发给百姓。

万历帝朱翊钧不仅命令太医问诊施药,还直接动用官银,给每个患病者发钱。

以上种种可见明朝皇帝对疫情的关切程度。

无论何时,隔离制度都是抑制瘟疫蔓延的最有效方法。明清时期的古代人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天花、霍乱等恶性传染病暴发时,清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隔离措施。

《养吉斋丛录》记载:“王师入燕之始,凡民间出痘者,移之四十里外,防传染也”。不知道有没有建一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疫情之时拒绝扎堆,各种开会,能免则免,连给皇上朝贺都免了。顺治二年(1645年)冬至,顺治帝“以京城出痘者众”免了庆贺之礼。顺治三年(1646年),皇帝万寿节也因京城痘疹盛行,免了王公大臣的朝贺。顺治六年(1649年)春季“上避痘免朝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曾谕理藩院尚书阿穆瑚琅等曰:“京城痘疹盛行。今年朝贺元旦蒙古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已出痘者,许其来朝;其未出痘者,可俱令停止。各属护卫随从人等,亦如之。速行宣示”。

由此种种看来,有很多措施都很符合现代处理疫情的办法,常思常看,历史给予我们许多智慧启迪,回顾历史才能更好的面对未知的危险,才能正确地走向健康的未来。

0 阅读:22

潘潘谈球

简介:潘潘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