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雪,北京就变成北平?民国粉把集体错觉当怀旧,文盲当文艺

陈有点皮 2023-12-18 18:48:01

“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

啧啧,又来了。

1

北京一下雪,一波文盲就开始装文青的戏码。

甚至,不乏《北京发布》、《京视频》(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这样浓眉大眼的官媒。

真不知道这帮人,哪根筋搭错了。

“北平”这种怀旧符号,只适合达官贵人、前朝遗老遗少,以及俸禄优沃不关世事的文人帮闲。

嘶,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中,围炉夜话,纵酒行令,何其惬意快活。

这些人做梦都想回到,丫环老妈子环侍着,羊肉火锅涮着,老爷少爷夫人小姐的生活吧!

他们才不去想有没有可能,就是回去也是丫环老妈子骆驼祥子的命。

君不见,雪后的故宫也特美,但故宫再变不回紫禁城。

谁都不是皇亲国戚,天潢贵胄。

何况,真回到那个年代的紫禁城,满目破败,你也未必看得下去。

2

“北平〞之名出现得早,但使用时间加在一起,还不到50年。

一、1368年(明军攻下元大都,大都易名为北平府)到1403年(明成祖朱棣把北平府改名为顺天府),前后35年;

二、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北京改为北平)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改名为北京),前后9年;

三、1945年到1949年,前后4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以后,即日改名北京至今。

北京还叫“北平”的时候,华夏大地要么百废待兴,要么战火纷飞。

大部分人吃都吃不饱,面黄肌瘦,羊肉火锅的锅沿都舔不到。

那时的北平,冬天是穷人们的“鬼门关”,每年都会冻死人,和饿死倒毙路上的人合称“路倒”。

老人们还记得,下雪的清晨,总有收尸队用牛车,拉着几具冻饿死街头的“流民”,丢到荒郊野外的乱坟岗去。

牛车吱呀人蹒跚,一路难行。

因为旧日的北平道路,大都放任自流,只要还能凑合用,就不会有人去修整。

晴天路上尽是尘土,还有驼马粪便,车辆经过,黄沙漫天;下了雨雪,便是满城泥泞,根本走不了道儿。

若有三急更麻烦,民国基本没有公共厕所,没有下水道,到处臭烘烘。

金贵如《北京发布》、《京视频》的老少爷们,当年也只能自力更生,撩起长衫当街招呼,完事自己抖擞,自己提裤子。

不知他们走在这种路上,还有没有赏雪的兴致。

看,你爱北平,北平可不见得爱你。

还叨叨地在那怀旧,图什么呢?

图在路不成路的路上,好施展神行技巧?

图随地大小便尽兴?

还是图“路倒〞自由?

连再不怀好意的外人,都看得出来该何去何从。

德国人感叹“北京,大雪纷飞”,但很“暖和”;而乌克兰,却要渡过一个难熬的冬天——这何尝不是上一个“北平”的现世版?

没有人想去现在的乌克兰,更没人想回到过去的北平。

不服?

谁愿意回去谁回去,全家回去都没人拦着。

不然,现成的乌克兰也可以过过瘾。

而且那里也下雪。

3

“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最早大概率出自“民国粉”之口。

这帮人就喜欢活在一个时代,惦记着另一个时代,以怀旧的名义。

他们除了无病呻吟,就是图个嘴巴爽,于词藻搜刮枯肠,于内心自我感动,于人设标新立异。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或不想知道,经历漫长战争的摧残,遭受四大家族盘剥的民国,早已民不聊生。

所谓的“民国情怀”,不过是只闻暖阁里莺歌燕舞、不见冰天下饿殍遍野的小资病罢了。

他们更不知道,北京是多么不愿意变成“北平”。

当年,陈立夫力主北京改名“北平”的理由是,以“南京”为都的国民政府才是正统,为此还让罗时实专门写了一篇《正名之重要》。

由此不难想象,当时的北京人对“北平”这个“新名字”的抵触。

毕竟,谁会放着都城的北京人不做,去当北平人?

同样,我们也无法想象,登基后的朱棣会心心念念,想回到当燕王的北平岁月。

4

只有不懂逻辑的文青,才会说出“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这种没头没脑的话。

“一下雪,南京变成金陵或西安变成长安”都好理解,毕竟,金陵、长安都是古都,追念昔日荣光,人之常情。

但北平有什么好“变”的?有什么比北京好留恋的?

你见过有人吃饱撑的,天天念叨南京变成建邺、江宁、升州,西安变成镐京、大兴的么?

其实,“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就是一种集体错觉包装出来的廉价认同感。

这种包装艺术很贱,也很好用,我就立刻想到一句:

“这一次,所有人都是吴亦凡”。

搁以前,这得感动多少人!

但变牙签后,还能感动多少人?

北京,就是北京。

北京很美,雪后的北京更美,但与北平无关。

因为北京的冬天很冷,北平的冬天更冷。

那个过去时,已经配不上我们。

——————————————

都看到这里了,

求我逼你点个赞再走吧。

0 阅读:1

陈有点皮

简介:我写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