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需要担负预期管理责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克服两个缺憾

中国经济周刊 2024-02-01 15:10:14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1月18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的决定》对外公布,其中有个重要事项,即修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此次修改,在组成人员、开会时间、预期管理等方面均有调整。修改之前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颁布于1997年,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这份条例确实需要修改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修改加入了这样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召开后,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预期引导和市场沟通。

这实际点出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担负一项重要职责:预期管理。因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定期会议,会基于前一阶段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对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提出意见。所以,货币政策委员会掌握的信息会相当全面,对于货币政策取向的理解也会相当深刻而充分,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不断对市场解释政策,应当应分。

实际上,货币政策委员会建立初期,对预期管理方面的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当时只有一位“专家委员”,而这位专家委员一般不会拒绝采访,因此出镜率也相当高。但没几年,尽管“专家委员”扩展为三人,但他们向市场解释货币政策似并未强化。大家应该都能认同,货币政策委员会应当在预期管理上多下功夫,市场需要权威而专业的声音,否则经济舆论场极易受到旁门左道的冲击,尤其是股票市场,不该被境外媒体的“道听途说”以及各路“小作文”影响。

一直以来,货币政策委员会似乎都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委员会缺乏实业企业代表的参与;再比如,缺乏不同的观点。

这两点其实非常重要。首先,金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实业企业代表参与,可以带去实体经济对金融的真实感受,而服务对象的意见,也应当是金融货币政策最关注的方面。

其次,货币政策委员会需要不同观点,需要有争论,而且需要披露这样的争论,因为这样的争论有助于货币政策决策者更加全面地考量问题,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拿捏政策之度,从而带给市场和公众以更好的政策感受。但过去的现实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开会之后发出一纸通告,看不到货币政策委员对国家经济形势的不同看法,更看不到不同货币政策委员对货币政策的不同观点和建议,而且这类通告很多时候还需要市场投资者去“猜谜语”。

怎么办?当然需要改革。最有效的改革,莫过于要求货币政策委员们强化调研。他们当中,应当有人持续深入实体经济企业调研,了解他们对金融的真实感受,而且敢于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不同见解,提醒货币政策关注不曾关注到的问题,从而避免理论和实际的脱节,避免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变成空话。

现在大家应该能达成共识,央行应当真正成为整体金融市场的央行,而不再是单纯的“银行的银行”,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正因这一点,央行就应当担负起包括资本市场在内——整体金融市场的预期管理职责。

责编:姚坤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