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秦国王权的至暗时刻

旧时堂前 2024-04-06 10:27:00

公元前307年,一生孔武好强的秦武王嬴荡意外崩逝,由于秦武王逝世突然又无子,秦国朝野为争夺王位迅速分为两派,一派以惠文后为首拥立公子嬴壮,一派以芈八子为首拥立公子嬴芾,两派相争不下内战一触即发。

出人意料的是,在赵武灵王和燕昭王的强力支持下,武力护送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嬴稷登上了王位,史称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继位

那么如日中天的秦国为什么会接受赵燕两国的要求转而迎立嬴稷呢?赵燕两国又为何要插手秦国王位继承争夺战呢?

由于惠文后支持的嬴壮和芈八子支持的嬴芾的王位争夺日益白热化,国内的各实力派以及贵族已经开始担心真的会引发内战,导致秦国被六国乘虚而入,导致两派的王位争夺必须要达成妥协;由于王族代表樗里疾和军方代表魏冉都表态支持宣太后,所以虽然是折中妥协,但新秦王的人选必须得在芈八子所生王子中选择才能得到芈八子一派的认可。

嬴稷长期在燕国为人质,在秦国毫无根基,也是处于下风的惠文后一派可以接受的;而秦国的贵族也有意推动虚位秦王和实权太后的双头政治组合,这是因为太后掌权从法理上站不住脚,太后如果要权力稳固必须要向秦国国内的贵族让利,否则秦国贵族完全可以高举虚位秦王的大旗制衡太后。也就是说嬴稷继位是各方妥协的产物,符合各方的利益。

芈八子称宣太后

公元前314年,齐国发兵吞并燕国,但三年后不得不在燕国的激烈反抗下退兵。同年赵武灵王迎立公子职为燕王,称为燕昭王,燕国与齐国至此成为敌国,燕昭王招贤纳士开始变法图强报仇雪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当年,赵武灵王开始发动对心腹大患中山国的灭国大战,为解除消灭中山国的后顾之忧,赵国决定介入秦国内乱,通过迎立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嬴稷来实现与秦国的战略联合;中山国疆域几乎嵌入在赵国境内,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领土与燕国接壤,为了抵御虎视眈眈的燕赵两国,不得不向齐国臣服,因此赵国燕国通过迎立嬴稷为秦王和秦国达成了连横,共同对付齐国日益强势的扩张。

公元前307年各国态势

随着秦昭襄王三年(公元前305年)公子嬴壮,惠文后政变失败被杀,芈八子(后文称宣太后)以及其弟魏冉掌握秦国大权,与秦国各贵族共同执政;秦昭襄王亲政之前的四十一年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王权的至暗时刻,在此之前,由于商鞅变法通过设置客卿制度引进了大量外国无政治根基的人才制衡国内王族势力,经过秦孝公和秦惠文王两代经营,秦国王权得到大大加强,而秦昭襄王时代,魏冉掌权后客卿一度被压制和禁止,秦昭襄王曾希望拜孟尝君为相,没有成功,孟尝君被逼的不得不用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逃离秦国,乃至后来范睢入秦时也不得不隐瞒行程以躲避魏冉的搜查,君主集权加强的势头被暂时抑制。

魏冉掌权三十多年

秦国贵族和外戚的权力狂欢无法阻挡君主集权加强的步伐,随着宣太后的日益衰老,在位四十一年的秦昭襄王终于看到了机会,他开始任用范睢为客卿作为试探,后利用秦魏结盟的机会将楚系太子质于魏国,剪除外戚羽翼,后太子死于魏国,后世猜测与秦昭襄王有关。

宣太后不可能不明白儿子的一举一动,但随着她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结,她明白她不得不选择与儿子妥协,因为她的太后身份注定她的权力来源名不正言不顺,而楚系外戚势力不可能再进一步了,所以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与儿子完成权力交换,用自己的手中的权力换取楚系外戚的平稳着陆;国内实力派也看到了宣太后的示弱,加上宣太后日益衰弱,君主集权日益加强的势头,他们也不得不选择向秦昭襄王交权,最终秦昭襄王只选择将自己的两个弟弟和两个舅舅赶出咸阳了事,以和平的方式夺回了自己的权力。值得一提的是,宣太后也不是没有暗埋伏笔,她为秦昭襄王的第二任太子安国君娶了一位楚国女子为妻,保留了楚系外戚的一枚火种。

范睢任秦国丞相

秦昭襄王能够顺利的夺回权力,除了与宣太后顺利达成政治妥协之外,还与战国后期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大背景有关,战国中后期随着各国均开启了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中央所控制的资源远远大于贵族所控制的资源和领地,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内的贵族无法长时间维持虚位秦王和实权太后的格局,这种畸形的格局随着范睢入秦,大量外国士子重新进入秦国终被打破,秦昭襄王终于可以摆脱王权束缚,独掌大权。

0 阅读:65

旧时堂前

简介:历史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