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AI芯片教主”黄仁勋,一年狂赚4200亿

Meta元宇宙头条 2024-04-26 18:08:38

4月25日,OpenAI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Greg Brockman(格雷格·布罗克曼)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表示,英伟达在全球范围内的首块DGX H200正式交付给OpenAI,由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配送。

据布罗克曼称,这将“推进人工智能、计算和人类发展”。对此,有网友调侃:真“Boss直送”。不过记者发现,黄仁勋向OpenAI亲自交付最新款的超级计算机并非首次。

早在2016年OpenAI成立不久以后,黄仁勋便将全球首台DGX-1送到了OpenAI办公室,只不过当时主要的接收人是尚未离开OpenAI的马斯克。

全球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

2024艰难开局,而英伟达却势头正猛,继2023年狂赚588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约为4226亿元)后,今年1月份,英伟达股价再创新高,市值飙升近3000亿美元。

这位刚满61岁的美籍华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赢家。

他以三十载光阴为笔,书写了一段充满奋斗与超越、最终屹立于世界科技之巅的传奇人生。

“芯片教父”黄仁勋,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01成长轨迹

从小成长在台湾的黄仁勋,并不一直是个好孩子。

1963年2月,他诞生于台湾台南,祖籍大陆浙江。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则在小学教书育人。然而,在他年纪尚幼的时候,父亲做出了一个决定,举家迁往泰国,希望在那里开创化工事业的新篇章。

但1960年代的泰国,对于黄父来说创业环境并不理想。于是,他再次作出决策,借助在美国的亲友之力,先将两个儿子送往那片土地。

当时,黄仁勋仅九岁。由于美国亲友家的条件有限,他们兄弟二人被安排到肯塔基州内陆的一所乡村寄宿制学校就读。尽管这所学校学费不高,但对于年幼且英语不熟的黄仁勋来说,这里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学校里有不少行为不端的学生,有的带着刀具,有的身上布满纹身。更令黄仁勋惊讶的是,他的室友竟是一名17岁的吸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和哥哥不得不学会做一些杂务,如打扫厕所、端茶倒水。为了融入群体,他们甚至不得不学会一些不良行为,如翻墙爬树、偷糖抽烟。

黄仁勋与父母

然而,黄仁勋在回忆这段时光时,却表示他内心始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些“坏孩子”的行为并非他真正的自我。两年后,他的父母终于移民美国,黄仁勋兄弟也结束了寄居生活,全家在俄勒冈州团聚,黄仁勋也得以在那里继续他的中学学业。

02找到方向

也许是华人小孩的特质,中学期间的黄仁勋表现出两大特点:学习能力杰出,成绩优异;有运动才能,15岁就拿到了乒乓球比赛全美双打第三名。此时的他,已对未来的学术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

十六岁那年,黄仁勋高中毕业,顺利进入俄勒冈州立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俄勒冈州立大学毕业,并继续深造,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段大学经历对他影响深远,不仅让他在电气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更为他日后创办英伟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仁勋与妻子

在大学实验室中,黄仁勋邂逅了未来的伴侣——Lori Mills。两人相知相守,共同育有两个孩子,谱写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当被问及为何愿意嫁给黄仁勋时,Lori半开玩笑地表示,也许是被他那份在三十岁前创立自己公司的坚定和自信所吸引。

黄仁勋自幼便对电脑游戏情有独钟,而成长时期正值美国计算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他曾在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了电脑背后的奇妙世界,这份兴趣逐渐转化为对计算机技术的深入探究和热爱。青少年时代的特殊经历,磨砺出他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性格特质,以及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黄仁勋后来回忆道:“那段生活,是我最好的老师。”正是这些在困难时期培养起来的品质,支撑和陪伴着他走过了未来三十年的创业岁月,让他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科技领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杰出的企业家。

03英伟达诞生

在黄仁勋对妻子实现个人承诺的前夕,他的职业生涯已历经两家芯片巨头的洗礼,先是AMD(超微),后是LSI Logic(艾萨华)。那时,硅谷尚未如今日般繁荣昌盛,英特尔与AMD尚是半导体行业的后起之秀,微软亦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展现出今日之雄风。

黄仁勋毅然选择加入AMD,投身于芯片设计的领域,他的技术才华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锤炼与提升。两年后,他转投LSI Logic,这同样是一家在芯片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企业,尽管其主打业务并非CPU,而是专注于芯片的图形处理,但这为黄仁勋的职业生涯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LSI Logic的日子里,黄仁勋不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钻研,他渴望在芯片市场上一展宏图。于是,他主动申请转岗至销售部,这一决定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这家公司辛勤耕耘了八年,从普通员工一路晋升至董事职位,成为了一位既精通技术,又擅长销售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向妻子许下的30岁创立自己公司的承诺日渐临近,创业的机遇也悄然降临。此前,黄仁勋在工作中结识的两名同行——Sun公司的工程师克里斯·马拉科夫斯基(Chris Malachowsky)和柯蒂斯·普里姆(Curtis Priem),因在公司内部技术方案讨论中意见未获采纳,萌生了独立创业的念头。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黄仁勋,这位精力充沛、既懂技术又深谙人性、具备卓越管理才能的杰出人才。

三人相约在黄仁勋家附近的一家餐馆,共商创业大计。他们坚信,未来计算机的技术发展将以图形计算为主导。经过一番深入的讨论,黄仁勋毅然决定辞去LSI Logic的职务,英伟达(NVIDIA)由此诞生。为了兑现自己30岁前创立公司的承诺,他特意将自己在英伟达上班的第一天定在了1993年2月17日——这一天,正是他三十岁的生日。

04好事多磨

罗马并非一蹴而就的伟业,其巍峨的身影背后,是无数日夜的辛勤耕耘和挫折的磨砺。今日,英伟达已然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的翘楚,然而在这长达三十载的征途上,它也曾一度濒临破产的深渊。

英伟达公司的初创之路,聚焦于视频游戏这一新兴市场。那时,黄仁勋已敏锐地洞察到,随着PC机时代的来临,视频游戏将成为一块充满潜力的沃土。他憧憬着全球的游戏玩家们人手一台游戏机,共同在虚拟世界中探索,体验3D游戏带来的震撼与快乐。于是,英伟达推出了其首款芯片NV1,以期在游戏市场中崭露头角。

然而,由于对完美的执着追求,NV1芯片上集成了过多的增声卡、控制器等功能,反而导致了玩家体验的不佳。为了公司的生存,英伟达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裁员,员工数量从百余人锐减至仅剩三分之一,那笔初入市场的资金也消耗殆尽。

正当英伟达陷入困境之际,日本游戏巨头世嘉伸出了援手,希望英伟达能够为其研发新款游戏机芯片NV2。然而,合作并未能如愿以偿,NV2的失败再次给英伟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幸运的是,黄仁勋成功追回了700万美元的定金,使公司得以暂时维持运营。

经历了两次重创后,黄仁勋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他将英伟达的战略重心从游戏主机转向更为广阔的PC市场,并聘请了来自游戏公司“晶体动力”的David Kirk博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同时,英伟达还采用了微软PC显卡市场的Direct 3D API标准,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微软的支持,更使得众多下游厂商纷纷与英伟达展开合作。英伟达终于走出了困境,重获新生。

此后,英伟达不仅与台积电达成了战略合作,还紧密地依附于微软这棵大树。凭借GeForce256的卓越性能,英伟达赢得了微软高达2亿美元的订单,为Xbox打造了图像处理硬件。同时,英伟达还成功获得了索尼P53的显卡供应大单。

英伟达之所以能够与强者共舞,与黄仁勋早年在教会学校舍友身上学习到的“街头生存法则”不无关系。这种法则让黄仁勋懂得如何在困境中寻求转机,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立足。

而英伟达真正的翻身之作,无疑是1999年8月推出的革命性产品GPU。这一产品彻底改变了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的格局,极大地提升了PC用户的游戏体验。凭借这一创新产品,英伟达终于走上了绝地翻身的道路。

如今,英伟达已然成为GPU设计领域的绝对领导者,占据着超过80%的独立显卡市场份额。

05为什么是英伟达?

时光倒流至1999年,英伟达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趋势,推出了全球首款GPU——GeForce 256显卡,这一创新产品不仅与英特尔的CPU形成有力竞争,更为英伟达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英伟达GPU的核心理念在于并行运算,这一特性使其在处理复杂计算任务时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图形处理领域,CPU和GPU的差异如同天壤之别。一位UP主的精妙比喻道出了其中的奥秘:CPU就像是一位博士,独自完成100道简单的算术题,而GPU则如同100位小学生齐心协力解答同样的题目。从时间效率上来看,GPU的并行处理能力显然更胜一筹。

为了拓展市场版图,黄仁勋作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策:秘密启动CUDA项目。该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通用的并行计算架构,为英伟达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尽管当时英伟达每年的研发投入高达5亿美元,占年营收的近五分之一,这一巨量投入让黄仁勋饱受质疑,甚至有人嘲讽其为“不盈利的技术”。然而,黄仁勋却坚信GPU通用计算的潜力,他顶住了压力,坚持走自己的路。

华尔街的质疑声浪此起彼伏,对CUDA项目的估值竟然为零,这无疑是对黄仁勋和英伟达的极大侮辱。股价的持续下跌更是让市场对CUDA项目的未来充满了担忧。然而,黄仁勋并未因此动摇,他坚信自己的判断,大胆预言未来微处理器将广泛应用于AI等领域。

在当时,距离AI技术的全面爆发还有整整十年。然而,黄仁勋的超前预判和不计成本的投入却为英伟达赢得了宝贵的先机。2006年6月,CUDA架构正式上线,标志着英伟达在并行计算领域的领先地位得以确立。仅仅过了一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吴恩达便基于CUDA/GPU构建了首个深度学习模型,成功从海量图片中识别出一只猫。这一成果在业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让人们看到了低成本运行AI计算的希望。

英伟达因此迅速在科研界崭露头角,GPU的通用计算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黄仁勋的豪赌终于迎来了回报,英伟达在AI时代的风口上脱颖而出,走出了英特尔的阴影,实现了惊人的反转。五年内,英伟达的业绩飙升了20倍,成为了AI时代的首个赢家。

黄仁勋在赠给OpenAI的服务器上签名

英伟达与AI浪潮的深厚渊源,可以追溯至2016年黄仁勋亲自播下的种子。十年之后,当AI技术崛起之时,英伟达已经稳坐王座,曾经的质疑与嘲讽都化作了鲜花与掌声。CUDA不仅赋予了英伟达GPU真正的通用计算能力,还构建了完整的软件生态,为英伟达垄断人工计算算力供应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06中国的英伟达在哪里?

追溯英伟达的发展轨迹,无论是元宇宙的兴起、加密货币的浪潮,还是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黄仁勋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未曾错过任何一个时代的脉搏。

他曾言:“身为企业之舵手,我渴望成功的热切,远超对手盼望我失败的殷切。”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定,使英伟达屡次捕捉到时代的机遇,而这一切并非偶然,而是黄仁勋敢于冒险、勇于下注的智慧结晶。他的两次关键抉择,如同神来之笔,将英伟达推上了芯片行业的巅峰。

忆及2016年4月那个阴霾的旧金山午后,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驾车,将世界上首台专为机器学习训练而设计的服务器,赠予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OpenAI。此举犹如播下一颗种子,日后孕育出火爆全球的ChatGPT。这款人工智能模型正是在GPU的强劲算力下完成训练,通过增加高性能显卡,大幅缩短了模型训练时间。黄仁勋曾坦言:“我们早已预见GPU将引领变革,因此我们重构公司架构,每一款芯片均聚焦于AI。”

显卡诞生之初,鲜有人能预见到这个资金门槛不高、技术含量有限的边缘产业,竟会成为算力革命的起点,最终成为开启人工智能时代的金钥匙。这无疑是一个意料之外的奇迹。这个创造奇迹的机遇曾平等地展现在各国面前,包括中国大陆。

事实上,中国大陆在显卡研发领域起步并不晚。然而,即便我们曾有机会迈出更多步伐,但终究难以走得更远。显卡的主要需求源自游戏产业,这一产业在国内饱受争议,被视为“精神毒品”,受到诸多管制和限制。作为游戏产业的重要分支,显卡产业在如此环境下又能发展至何种程度?

缺乏成熟的游戏产业生态,即便有十个、百个黄仁勋般的杰出人物,又能如何改变现状?即便我们拥有了如英伟达般的优秀企业,但在尚未占据足够市场份额之时,便可能因“垄断恐惧症”的指责而步履维艰。

如今,中国尚未涌现出如黄仁勋般的领军人物,也缺乏自家的GPU产品,一切似乎都在“计划”之中进行。然而,往事已矣,成事不言。人工智能时代的大门已然敞开,面对眼前的这一步,我们必须深思熟虑,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 阅读:107

Meta元宇宙头条

简介:每天更新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