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手握9万大军的沙俄,为何甘愿归还伊犁九城?

自由仙 2024-04-11 11:31:04

在19世纪的末叶,远东的一块珍珠——伊犁,成了清朝与沙俄之间博弈的棋盘。沙俄的野心,如同寒风中蔓延的雾气,不声不响地侵蚀着这片土地。1871年,沙俄以保护的名义,强行占据了伊犁,这个行动激起了清廷的强烈反弹,但面对强敌沙俄,清廷的抗议显得无力而苍白。

沙俄的承诺,如同寒冬里的阳光,暖意难寻。他们口头上承诺,一旦清军打败叛乱的阿古柏,收复新疆,便会归还伊犁。然而,这只不过是沙俄的一场演出,他们内部早已将伊犁视为囊中之物。

直到1878年,左宗棠领军收复新疆,沙俄的面具才彻底被揭下。沙俄对于归还伊犁的承诺烟消云散,双方似乎都在刀光剑影之间寻找着突破口。清朝派出的谈判使者崇厚,在沙俄的软硬兼施之下,签下了《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以西及特克斯河以东的广大土地割让给沙俄。

这一切,似乎都在沙俄的预料之中,他们的贪婪与野心,让这片土地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左宗棠得知条约内容后,愤怒至极,他认为清朝并非战败国,无需作出这等巨大的土地牺牲。他建议清廷,首先追究崇厚的责任,然后重新派人进行谈判,如果沙俄仍旧不肯让步,便准备用武力解决。

1880年,清廷派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再次出使,但沙俄的态度冷淡,对曾纪泽置之不理。左宗棠不再等待,决定动用武力,派遣精兵强将,分三路进军伊犁,准备以武力收复失地。

面对清军的坚定与决心,沙俄终于有所松动,重新坐回谈判桌。1881年的《伊犁条约》虽然比之前的条件有所改善,保留了特克斯河流域,但仍旧失去了广袤的土地。

清朝与沙俄的对峙如同一场悬而未决的棋局,而伊犁这块地方成了两国间博弈的焦点。左宗棠,这位铁血将军,面对沙俄的霸道行径,心中的愤怒如同被点燃的火药,难以平息。但他同时清楚,清廷对于与西方强国开战的踌躇不前,出于对国际形势的忧虑,清朝的统治者们不愿轻易投入一场可能带来不可预测后果的战争。

尽管如此,左宗棠的决心坚如磐石。他以一颗将士之心,准备迎接最后的决战,其行动之决绝,甚至为自己准备了棺材,伴随军队东征,誓与沙俄一决雌雄。这一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也象征着他对国土的忠诚与对敌人的挑战。

但是关键时刻,清廷下达了调回左宗棠的命令,这无疑是出于避免战争的考虑。而沙俄那边,尽管表面上做足了准备,实则内心也是忐忑不安。他们派出的九万大军驻守伊犁,并且还动用了太平洋舰队在清朝沿海地区进行示威,这种力量的展示看似咄咄逼人,实则更多的是心理战术,意在震慑清廷,避免真正的战争爆发。

这场未曾打响的战争,如同一场高手间的较量,双方都在试图通过展示力量来寻求有利的谈判位置。沙俄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出于对战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对左宗棠军事能力的忌惮。在历史的长河中,沙俄虽然在某些战役中占据了优势,但在与清军的较量中,往往并非总是能够占上风。左宗棠的军事才能和他所展现出来的决心,无疑给了沙俄足够的理由去重新评估这场潜在冲突的风险。

沙俄帝国如同一头贪婪的巨兽,东扩西进,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扩大自己的疆域。然而,即便是最为强悍的猛兽,在连番征战之后,也难免感到疲惫。正当沙俄在东方的土地上张牙舞爪之际,它又在西方对奥斯曼土耳其发起了第十次俄土战争,这场消耗巨大的战役耗费了沙俄大量的军力和物资,尽管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也让沙俄元气大伤。

这正是清朝看到的机遇。当清朝展现出夺回伊犁的决心和实力时,沙俄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压力,不得不重新权衡东西方的战略布局。在东方再起战端,不仅会进一步消耗沙俄已经不足的国力,还可能会影响到它在西方新获得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是沙俄所不能承受的。

于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博弈中,沙俄选择了妥协。他们决定将伊犁九城归还给清朝,但是在这之前,他们却又一次展现了强者的残忍。沙俄不仅将这些城池变成了废墟,还将十万余名新疆民众迁移到了沙俄境内,将能够携带的财富一网打尽,对于带不走的,则毁之而后快。

当曾纪泽带着和平的使命和满腔的希望,成功促成了沙俄退还伊犁的条约时,世界为之侧目。西方的媒体将这一成就誉为“外交奇迹”,尽管这背后夹杂着对清朝的讽刺和嘲笑。毕竟,这场所谓的胜利,换来的是一片废墟和深深的民族创伤。

伊犁九城的归还,对于清朝而言,既是胜利的喜悦,也是沉重的悲哀。他们收复的,不再是繁华的城池,而是断壁残垣,以及那些被迫离家的民众所留下的无尽哀愁。这一切,都深刻地印证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那个帝国主义的时代,即便是胜利,也是带着深深的痛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阅读:74

自由仙

简介:揭秘历史真相,品读社会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