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小米加步枪打不过飞机大炮,志愿军告诉你人才是制胜关键!

龙仔观史 2024-04-26 22:09:25

1950年10月25日—11月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第一次反击战,即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经过10多天的英勇奋战,志愿军以伤亡1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消灭敌军1.5万人的辉煌战果,将进攻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其感恩节以前占领全朝鲜的企图。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示意图

从现在的视角看,这无论如何都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志愿军明显处于劣势,而“联合国军”明显处于优势。

半岛局势的迅速恶化,给志愿军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志愿军入朝作战前,毛主席依据敌我双方的情况,计划在朝鲜北部的德川至宁远一线以南地区先组织防御作战,待半年之后再进行反攻。

美军进攻平壤

但等到志愿军出国时,战场形势却急转直下。就在首批志愿军赴朝当天,联合国军已经占领北朝鲜首都平壤,并倚仗机械化优势快速推进,志愿军按照预定计划构设防线已无可能。

作战力量方面,志愿军在人数上同样不占优势。到11月初,入朝志愿军只有6个军、18个步兵师和3个炮兵师,总兵力30万人左右。而当时朝鲜战场的“联合国军”已经达到42万人。

志愿军誓师

装备上的悬殊更是天差地别。对方是具备海陆空联合作战能力的现代化军队。而志愿军手中的武器,基本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的。甚至为了确保“脆弱”的后勤能供应上,许多部队都列装的是日式武器。没有空中支援,坦克、大炮等重武器也少得可怜。装备上的代差,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被动局面下,志愿军依然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成功阻滞了联合国军的进攻势头,其中的原因不免发人深思。

联合国军自仁川登陆后,一路顺风顺水,气焰十分嚣张,骄狂的心理也成为了主流。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在感恩节前结束战争,远在东京遥控指挥美第10军和美第8集团军分作东西两线,以团、营为单位向中朝边境疾进,兵力相当分散。

仁川登陆

即便是在发现志愿军入朝参战后,仍然认为中国是象征性出兵,稍作调整后又继续向北分散推进,对于东西两线敞开的八十多公里缺口也毫不在意。这种目中无人、骄傲狂妄的分兵冒进行为,无疑为失败埋下了种子,同时也给志愿军出其不意发起突袭和进穿插分割,营造了有利条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为了战役发起的实效,彭老总不顾个人安危,提前带领少量随从人员赶赴朝鲜了解战况、勘察地形、研究作战。根据战场态势,彭老总果断地放弃了原定的作战计划,提出"西攻东防"的作战部署,于西线集中优势兵力,卡准敌人在进攻中的薄弱环节,寻机在运动中歼敌。事实证明,正是由于采取了这一正确的作战方针,为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战中的志愿军

当然,人是战争的关键。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广大志愿军将士的灵活应变、英勇作战。面对敌人飞机、坦克、大炮的狂轰滥炸,英勇的志愿军将士们深知“身后即是祖国,我们无路可退”,这种视死如归、顽强作战的精神,是敌人所不具备的。在战斗过程中,志愿军还巧妙利用地理地形优势和战略战术,充分发挥我军擅长近战、夜战和运动战的长处,有效弥补了自身短板,打得联合国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一次战役的胜利,使得急转直下的朝鲜战局得到稳定,志愿军在朝鲜站稳了脚跟,为之后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0 阅读:24

龙仔观史

简介:致力于科普历史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