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小伙隐居深山寺庙,靠香火钱活着,最穷时一个月仅40元

樊景说历史 2024-01-02 12:41:18

如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大,为了逃避压力,很多人都选择了不同的生活。

无论是选择一个慢节奏的城市生活,还是选择住到舒适自在的农村里去,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不过也有不走寻常路的,有些人在面对挫折时选择了彻底远离尘世,那就是堕入空门,从此斩断和俗世的所有联系。

不过这些人大多是人过中年突然看破红尘进而堕入空门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倒是很少有选择出家的。

可在九年前,就有这样一位安徽小伙,作为一名出生于1985年的年轻人,他却选择了隐居在深山的寺庙中。

在这里他仅靠着寺庙里的香火钱生活,最穷的时候,一个月仅仅又有四十块钱的生活费。

这样的艰苦生活,这位八五后的小伙子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他又为什么选择隐居深山寺庙?现在的他又怎么样了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位现代隐士的离奇故事。

药神庙的新主事

在我国很多村子里,都有一些寺庙,这些寺庙往往是祖祖辈辈的村民们最信奉的,然后一代又一代的传下来,成为了村民们的精神寄托。

到了现代,各个村子里也成立了寺庙理事会,就是为了齐心协力打理好寺庙的一切事务。

但是如今的人们越来越忙,很少有人会长年累月的守着这些寺庙,只会在一些特别的节日或者是重大活动时,才会组织人清扫寺庙,燃起香火。

而在安徽岳西县后山村就有一座神秘的寺庙,这是一家药公神庙。

因为附近的村民们都非常信奉药公,所以多年来,这座寺庙虽然远在深山,虽然无人看守,却还是始终有人来上香。

来上香的人都期待着,药公可以保佑他们和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2014年的一天,当上香的人再一次穿越山林,来到药公神庙的时候,却发现庙里多了位僧人,还是位年轻人。

来上香的香客们好奇的问起年轻僧人的来历,僧人才告诉他们,自己名叫王先凯,就是隔壁七桥村的人。

香客们一听还是附近村子里的人,便放心了不少,又看王先凯把药公神庙打理的井井有条,也从心里非常的敬佩这位年轻人,上香完毕,留下香火钱下山去了。

送走香客以后,王先凯又清扫了一遍寺院,随后安安静静的坐在佛堂里开始看经书。

对于很多香客来说,王先凯是陌生僧人,但是对于这家药公神庙,王先凯可以说是熟客了。

以前王先凯每年都会跟着父亲来药公神庙,每一次他来到这里,都会无比的心安,所以王先凯喜欢在这里的时间。

后来父亲因病去世,王先凯彻底失去了唯一的牵挂,于是他选择带着家里的一只老狗,上了山,做起了寺庙的主事。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药公神庙的理事会还有后山村的村长,都不同意王先凯来做药公神庙的主事。

因为王先凯当时也不过三十多岁,太年轻了。

作为村长,都希望这些年轻人们,成家立业、好好过日子,不想这些年轻人守着一家寺庙过日子。

而且村长和理事会也担心,王先凯要是打理不好药公神庙的话,肯定会打扰药公的清净,这样一来药公还怎么保佑大家。

但是王先凯非常坚持,他回去以后每天都到药公神庙清洁洒扫,自己也换上了是僧袍,每天仔仔细细的学习佛经。

王先凯的这些举动村长和理事会都看在眼里,所以时间久了,大家也被王先凯打动,答应让他做了药公神庙的主事。

王先凯如愿以偿以后,就彻底的搬到了药公神庙,开始正式成为了一名僧人。

来到药公神庙之后,王先凯每天都会早起,起来后先仔仔细细的把药公神庙里里外外都打扫干净,然后就去做早饭,用过早饭之后就开始在佛堂念经礼佛。

偶尔有香客来到寺庙,王先凯还要接待大家。

如果一整天都没有人来,王先凯就会一直忙到晚上,用过晚饭,在佛堂待到深夜才会回房间休息。

药公神庙的一切支出,包括王先凯的日常生活开支,都要靠药公神庙的香火钱。

可药公神庙也没有多么稳定的香客,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香客,更别说到了特殊天气,比如雨天、雪天,来寺庙的人就更少了的。

更别说香客们的香火钱,都是自发给的,所以一般都不会很多。

最差的时候,一个月仅仅只有四十块钱。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四十块钱能干什么,一顿饭的饭钱都不够,但是对于王先凯来说,这完全够了。

王先凯开始吃斋念佛以后,一日三餐都非常的简单,只要能果腹,他就满足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心愿的话,王先凯也希望药公能保佑所有的人,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平安、健康,不要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因病离世。

可来药公庙的很多香客都好奇,王先凯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堕入空门?

他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我们接着看下去。

悲惨的身世

故事的起源要从王先凯的出生开始说起,大家都知道,王先凯的家乡安徽岳西县可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之一。

王先凯的父亲和母亲都是出生在最贫困的家庭,所以从两个人成婚开始,就可以说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了。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本来已经非常艰难了,但是更不幸的是,王先凯的母亲因为常年的劳作,生下这个儿子以后,身体状况更是一落千丈。

新生命的到来对于别的人家来说是一件大喜事,但是对于王先凯的父亲来说,更像是负担。

后来王先凯的母亲后来身体一直又不好,就更雪上加霜了。

王先凯的父亲因此压力更大了,所以经常会抱怨王先凯的母亲,就连对着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没多少好脸色。

好在王先凯的母亲对于自己的儿子非常的疼爱,虽然母亲身体不好,却一直用尽全力守护着自己的儿子。

所以小的时候,王先凯也曾经度过了一段非常幸福、快乐的生活,就算父亲没那么疼爱他,但是有了母亲的疼爱,他觉得自己就是最幸福的孩子。

但是这样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在王先凯四岁多的时候,王先凯的母亲终于支撑不住撒手人寰,彻底的离开了自己的儿子。

王先凯所有的幸福和快乐就像是结束在了母亲离开的那一刻,之后,王先凯就只能跟着父亲生活。

也就是这个时候,王先凯才清楚地意识到:父亲根本不喜欢自己。

王先凯的父亲在妻子去世以后,脾气更加的暴躁,无论是工作上遇到问题,还是生活上稍有不如意,他回家就会对着儿子撒气。

失去了母亲,又被父亲整天又打又骂,王先凯害怕极了,更加不敢靠近自己的父亲了。

王先凯看见孩子胆怯躲着自己的模样,越看越来气,更加讨厌自己的儿子了。

村子里的人本来很同情王先凯,所以偶尔也会给这个孩子一些吃的,多照顾一些。

但是脾气暴躁的王先凯父亲跟村子里谁都合不来,经常跟别人吵架,渐渐地别人也不敢接近他们了。

原本家中有贤惠善良的王先凯母亲,所以日子虽然辛苦,但是还算过得去,而且家里和村子里其他人家的关系,也没有那么差。

可王先凯的母亲去世以后,一切都急转直下,王先凯的父亲渐渐地也在村子里待不下去了。

此时王先凯的父亲觉得王先凯就是自己的拖累,要是没有这个孩子家里就不会变成这个样子,自己也不会一无所有。

于是王先凯的父亲想到了抛弃这个孩子,可他又觉得这好歹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要是真的抛弃了会让村里人更加耻笑。

就在这个时候,王先凯的亲叔叔出现了。

他非常疼爱王先凯,每次回家来,都要给王先凯买很多好吃的。

王先凯的父亲转念一想,对啊,要是把儿子送给自己的弟弟养,那就不算遗弃了!

而且王先凯的叔叔一直没有结婚,一个人生活着,这不是刚好吗?

从头至尾,王先凯的父亲也没有考虑过自己可怜的儿子,一心只想着自己能甩开这个拖油瓶。

就这样,可怜的王先凯什么都不知道,就被自己的父亲匆匆送人了……

看到这里,大家都会对王先凯的父亲深恶痛绝吧,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做父亲呢?

年幼的王先凯到了叔叔那里,又经历了什么呢?

不幸中的万幸

对于王先凯来说,被叔叔收养,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当时被送到叔叔那里的时候,王先凯已经上小学了,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突然要跟着叔叔生活了,但是他知道比起父亲,叔叔更疼爱自己。

与其跟着那个恶魔般的父亲生活,还是跟着亲切的叔叔比较好,不用再挨打挨骂,也能过上好日子了。

而且为了安慰被抛弃的孩子,王强只好哄着王先凯,说自己才是王先凯的亲生父亲,王成阳是帮着他养了几年孩子,

王先凯也更希望王强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以几乎是立刻就同意了王强的话,从此留在了王强家里,两个人一天天的相处下去,王先凯渐渐发现,的确,王强比起王成阳要更像是一位父亲

王强会带着王先凯上街,给王先凯买各种各样的东西,还会给王先凯买他喜欢的金毛狗,父子俩相依为命,生活的虽然清贫却很快乐。

到了叔叔家里以后,王先凯没有再上学,长大以后他选择外出打工,王强也非常的支持。

那个时候,王先凯的人生计划是好好赚钱,报答自己的父亲王强,可以说从来没有想过出家。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王先凯二十五岁的那一年,王强因为重病去世了。

在临终前,王强挂念着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于是在告诉了王先凯真相,让王先凯回去找他的亲生父亲。

但是王先凯早已把王强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所以他根本不会去找那个遗弃自己的人。

王强去世后,王先凯开始一个人住在家里,靠着种地为生,日子过得非常的平淡。

王强还常常会去附近的寺庙,对他来说,在寺庙里总是非常的治愈,会让他忘记一切,忘记被亲生父母抛弃的痛,忘记亲人的离世。

当时王先凯也会自己看一些经书,开始休息佛法,后来当他看到药公庙常年无人照料的时候,才会想方设法的成为药公庙的主事。

一座深山寺庙,一位年轻僧人,一只苍老的狗,这就是一山一庙一人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不理解王先凯的选择。

但是对于王先凯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在深山寺庙里,在佛堂,在缭绕的香火轻烟中,他才能治愈一生的伤痛,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

0 阅读:8

樊景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