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为什么说赵国本有机会赢得长平之战

旧时堂前 2024-04-20 15:05:23

公元前264年,秦将白起率领秦军进攻韩国,经过三年苦战,成功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之间的联系,韩国上党守将绝望之下决定拉赵国下水,将上党郡17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君臣为是否接受韩国献土展开激烈的争论。

长平之战前韩国被打穿

以平原君赵胜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赵国应该接受上党郡,因为上党地势险要,是山西高原南部地势最高的据点,秦若拿下上党,向北威胁赵国龙兴之地晋阳,向东可对邯郸形成泰山压顶之势,赵国不可不重视。以平阳君赵豹为代表的妥协派则表示反对,认为赵国目前没有做好与秦国做战略决战的准备,一旦接受上党就意味着与秦国决裂。

赵国君臣之所以犹豫不决是否接受上党,与秦决战,与赵国长期奉行的与秦连横政策有关。自赵武灵王以来,赵国崛起后与秦国达成默契,不再高举合纵大旗,而是不断征伐周边国家,企图与秦共同瓜分天下,对秦基本上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例如秦王以索要和氏璧为借口要和赵国置换领土,赵国君臣不敢得罪秦国,只得派蔺相如与秦国周旋;秦国攻下赵国数座城池后又邀请赵国在渑池会盟,赵国君臣不敢不去。

随着赵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以平原君为首的主战派不愿再对秦妥协,希望转而重新拾起合纵大旗,联合魏、楚、齐对抗秦国,主张先下手拿下上党险要关隘,然后向魏、齐、楚等国割地,再次合纵伐秦,保住韩国不被秦国所灭。

但赵国作为第二强国,最怕的就是合纵不成,秦赵交战时被列国联合背刺,像齐楚两国当年的下场一样,再加上赵国长期实行与秦连横的战略,列国是否真的愿意相信赵国合纵诚意,这都是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妥协派十分担心的问题。

最终赵孝成王决定接受上党郡的献土,派军队抵抗秦国,同时派出使者向魏、楚两国求援,列国合纵之势逐渐形成。

关键时刻,赵国君臣又开始犹豫。由于此次合纵伐秦的起因是赵国,因此秦国必然会集中力量打击赵国,一旦秦赵对决,赵国无论胜败都会吃亏,列国很有可能会作壁上观,坐看秦赵两国相互放血,视情况再下山摘桃子;于是,楼缓建议与秦秘密和谈,割让城池给秦国换取赵国接收上党,赵孝成王心动了,赵国再次回头选择与秦连横,派使者秘密议和。而秦国决定将计就计,大肆宣扬秦赵和谈,列国害怕秦赵再次联合瓜分天下,放弃与赵合纵,赵国瞬间被孤立。

长平之战变成了秦赵两强的一对一对决,廉颇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决定坚守不战。赵国君臣一方面期望通过对耗的方式迫使秦国退兵,一方面派出使者不断游说秦国,希望以秦赵苦战两败俱伤,列国得利为理由劝说秦国退兵,秦国上下不为所动。经过三年苦战,赵国的后勤保障能力远不及秦国,不得不临阵换将仓促决战,最终输掉了长平之战,赵国几乎灭亡。

长平之战前夜,赵国君臣没有认识到随着赵国国力强盛,秦赵两国战略决战已经来临,仍然寄希望秦国维持与赵连横。但赵国多年来一直对秦软弱妥协,缺乏重创秦国的意愿,导致秦赵联合的主动权一直把持在秦国手中;在双方战略决战已经到来的时候,赵国君臣决策犹豫不决,畏手畏脚。借用赵国名将赵奢的一句名言“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但该出手时一定不能手软,敢打才有和平的可能。

1 阅读:16
评论列表
  • 2024-04-23 16:21

    一直让廉颇上,就算赢不了也不会输的那么惨

    旧时堂前 回复:
    廉颇拖了三年,秦军就是不走,赵国耗不起了

旧时堂前

简介:历史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