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印度更名“巴拉特”,终于还“印度洋”以清白

诗珊说国际 2023-09-07 23:11:02

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更名。”

然而今天,南亚“一哥”,南亚次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印度,却铁了心要改名字,把“印度”(Inida)改成“巴拉特”(Bharat)。这是为什么?印度此举又说明了什么呢?

据印媒称,“Bharat”是梵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承载/携带”,实际意为“寻找光明/知识的人”。而在历史上印度被称为“巴拉特”,意思正是“寻找光明/知识者”。

印度人不喜欢“印度”,据说是因为这个词不是他们本来的自称,而是英国殖民者对当地人的“他称”和蔑称。这种解释大体也说得通,但要理解个中缘由,恐怕还要考虑到当前印度的政治现实、国际博弈态势与“人类历史的进程”。

首先,改名声浪高涨,本身就是印度国家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民族主义全面崛起的标志。

众所周知,改名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座城市(比如韩国首都首尔,曾叫汉城)而言,都是一件费时费力费资源的大事。地图重新制作,所有城市地标要更换,书本教材要重写;连外国政府、外国企业、外国游客也会跟着支付相当成本。所以,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非必要”不改名。但今天的印度铁了心要改名。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就很能够说明一些民意上的问题,说明印度人的民族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已经高到,即便要支付巨额的财政成本,动用政府资源,包括莫迪在内的印度政客们都不得不去努力迎合这种社会层面的集体思潮,否则就会被选民抛弃,甚至被扣上“印奸”“巴奸”的帽子。如果联系其印度近年来GDP敢法超英,以及最近又火箭上天等事实,那么这其中的因果逻辑就不难理解了。此其一。

其二,从中国外交的角度来讲,尤其是考虑到应对美国、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正在推动的、以制衡我国为首要目的的“印太”战略(Indo-Pacific),那么我个人以为,印度的这一改名,对我们中国而言没准还是好事情。

我们知道,印度人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印度洋是印度人的洋”(Indian Ocean is Indians’ ocean),或者说,印度想把印度洋变成自己的“内湖”、独霸的势力范围。但事实上,这种说法和图谋非常可笑,既没有历史依据,也没有国际法支撑,印度也拿不出足够的实力把偌大一个印度洋变成自己私家的小池塘。

熟悉印度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古代上千年的时间里,“印度”“身毒”“印度斯坦”等名字,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geographic terms),指南亚次大陆的这片区域,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及其所创造的“文明”(civilization)。所以作为一个文明,“印度文明”是真实存在且历史悠久而光辉灿烂的。但作为一个“国家”(state),印度则非常年轻。而要从“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角度去审视印度,那就年份更少了。换言之,作为一个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主权独立之国家的“印度”(India as a sovereign state and an independent nation),系大英帝国造(Made in the Great British Empire)。

印度人政客、选民当然都不会承认这一点。但他们在接收(甚至明强,比如对藏南地区)大英帝国战略遗产的时候,却丝毫没有什么“民族自豪感”的脾性,反而以“大英帝国亲儿子”的身份甘之如饴。当然,印度是不是“亲儿子”?这个也要问问大英帝国。

包括“印度洋”,也是如此。如果不是英国人恰巧占领了印度这片土地,然后将其殖民、统治、改造、捏合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虽然各地仍有大量土邦王爷,但作为统一象征的女王、总督具有最高权威),印度不会存在。而英国人所声称、并一直流传至今的“印度洋”的称呼,也被印度人强行拿来,去炮制他们与该片海域的某种特殊的牵连,或者去论证他们对这片海域的某种先天的法理上的问心无愧、当仁不让的归属权。然而,以上这些不过是主观臆想和民族主义妄念罢了;全无国际法的法理依据啊,只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情绪宣泄而已。

但现在,事情正在起变化。印度有决定自己国名的自由和权力,但他们不能在21世纪再随随便便去给别的海洋起名字。因此,一旦印度自行把自己的国名更改了,那他们接下来是不可以再把“印度洋”改为“巴拉特”(Bharat Ocean)的。“印度人”“印度国”和“印度洋”都共用一个名词“India”,不过是英国殖民者摆下的乌龙而已。这种所谓“特殊联系”,本就苍白无力,不过机缘巧合而已,如今印度若是改名,则反而是还“印度洋”一个清白。我辈当为之鼓与呼。

须知,这片庞大的海域,在古代数千年的时间里,都被我们伟大的祖先称为“西洋”,是与“东洋”(中日之间)、“南洋”(东南亚周边)相对、鼎足而峙的区域。六百年前,伟大的中国航海家郑和就是“下西洋”,而非“下印度洋”或“下巴拉特洋”。这是一片“亚非之海”,在全世界最大的两个洲(continents)之间的庞大水体。它的乳汁滋养了南亚伟大的季风文明。而这片水域,以及更东面的太平洋所蒸腾而出的水汽,在遭遇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秦岭阴山的阻隔后,则汇成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聚集在亚欧大陆的东方。

今天,在这些大江大海奔涌沸腾之处,一个古老的海陆复合型文明正在复兴。当21世纪的“宝船”再现于“西洋”的海面时,一切僭主、宵小都将黯然失色;日月所照,必是王者归来。

0 阅读:0

诗珊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