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客家部落生活揭秘:吃国家粮的日子,这样的日子很美

李苏章 2024-05-13 17:10:52

现在说起国家粮,小青年们往往会瞪着迷茫的大眼睛,反问道,国家粮?什么是国家粮?

估计五十岁以下的人,也分不清什么是国家粮。

但上世纪六十年代,却是有国家粮的。

当时全国居民分成国家粮和农村粮二类。

国家粮也叫商品粮。

这种人可以去粮店购买便宜的大米,可以招工。

吃农村粮的不可以。

当年参加工作,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去任何地方打工。

这是不可以的。

当年全国上下没有私有制,清一色的国有,工作都由国家安排和分配,自己不能找。

找也没有用,没有哪个单位敢录用你。

只有吃国家粮的人才能参加工作。

他们可以通过劳动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择优录取,去工厂工作。

吃农村粮的不行。

吃国家粮的之所以人人羡慕,关键还在于收入的差距。

在国企工作的人,月收入最差也有三十多元。

在农村出工,好的生产队一天收入会有五毛,一个月十五块。

差的生产队一天一毛,一个月三块。

在农村干活累不累?

累,非常累。

早上七点就要出工,晚上六点收工,一天干十几个小时,锄地种田施肥,累得腰都要快断了。

在工厂干活累不累?

不累。

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阳光晒不着,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有专门的食堂师傅做饭,大型厂矿有专门幼儿园、学校,供职工子弟就学。

职工住的房子都是免费的,并且住房很宽敞,很明亮。

一般是二室一厅,有厨房,有厕所,可以住终身,可以继承,关键是不要钱哦。

这些待遇只有吃国家粮的才能享有。

鄙人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这些已经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如果你不介绍一下,很多人都是大眼瞪小眼,不知你说什么。

在我居住的客家山寨里,有二、三万人,吃国家粮的,只有十几人。

人数很少,是因为国家粮太金贵了。

当时,山寨有一家粮站,其中的一项任务就是向这些吃国家粮的居民供应便宜的大米。

当年,市场黑市价大米是三毛,粮站出售的大米是八分。

这些吃国家粮的人家每月都可以去粮店购买。

我家是其中之一。

开始我家并没有吃国家粮,而是吃农村粮。

阿妈一直在生产队出工。

生产队出工非常辛苦。

每天六点就要起床,七点左右就要去地上干活,下午六点左右才能回家。

但不能休息,九点需要开会。

开会干什么?

评工分,就是今天干活可以评多少分。

男人干活一般是十分,妇女干活一般是八分。

到底是多少?

需要大家评议。

阿妈一般是八分,但有时也只有七分。

如果是七分的话,她就不服,就会吵,但没什么用。

她回到家就会气鼓鼓,就会骂人。

当时的十分是二毛钱,八分是一毛六,七分只有一毛四。

少了二分钱。

自然会吵。

二分钱现在可以忽略不计,当年可以买二粒糖,差不多是家里一天的盐钱。

大家都穷,有的人家连买盐的钱也没有,所以二分钱也很金贵。

阿妈之所以评七分,主要是做事慢。

我们叫摸。

经常是别人收工回家了,她还在地上摸,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地里摸。

当年家家户户都有自留地,可以种菜,种玉米。

她回到家,常常是八、九点了。

我们经常晚上十二点吃晚饭。

七九年的时候,我家发生了逆转。

我家吃上了国家粮。

阿妈以前是供销社职工,后来下放到农村,现在落实政策,我家由农村粮改成了国家粮。

她又回到了供销社。

当然,她年过五旬,没办法上班,于是供销社就在我家设一个经销店,算是供销社的分店。

开始生意好得狠。

因为整个山寨没有个体店,而供销社到点就关门,没有晚上开门的先例。

我家就不一样了。

我家是阿妈一个人经营,所以经常晚上一二点,还有人敲门买东西。

当时,阿妈不领工资,按销售额的百分之三,提取报酬。

也就是说,每销一百块,自己拿三块。

结果阿妈每月销量二三万,差不多每月可以拿七八百。

当时供销社职工平均工资只四、五十,这可不行哦。

又改了,阿妈每月累死累活,只能挣三、四十。

这就很好了,大家都高兴。

只有阿妈一个人不高兴,但没办法,不高兴,也得高兴。

当然,还有一件事,让阿妈很揪心。

就是每月盘点,总会少三四百块。

供销社每个月都会来我家盘点一次,每次盘下来,总会少这么多钱。

阿妈每天收到了营业款都会存到银行,银行会开存款回单。

她查了老半天也查不出什么原因。

阿爸知道了,非常的着急。

三四百不是小数字呢?

于是,他与供销社的人一起查,但没有结果。

他就一趟趟跑银行,怀疑银行没给回单,或自己弄丢了。

结果没有结果,每月还是少三四百。

后来怎么弄平的,我不知道,估计是阿爸自己掏的钱。

但原因我知道一二。

因为阿妈从供销社进的货就放在楼道里,不上锁。

我家白天是开着门的,而且经常没有人。

人家随便拿一样东西就是十几块。

不亏才怪。

当然,还是有好事。

这件好事就是我姐姐因为吃国家粮,被县商业局招工了。

这个坑口街第一个去县里工作的女人。

很轰动。

招来很多非议。

主要是不服气。

一个人曾气呼呼地说,你姐有什么本事呀,不就是吃了一个国家粮吗?

我以前吃的是农村粮,生活很平淡,从来不起波澜。

自从吃上国家粮后,我的生活也变了。

不是变好了,而是招来许多闲言碎语。

有一天,一个人忽然非常神秘地说道,你知不知道,现在要取消国家粮了,国家粮不吃香了。

他说完之后,立即瞪大眼睛,观察我脸上的表情。

其实,我没有任何表情,因为我的生活并不因吃国家粮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反还遭来莫名其妙的攻击。

我的一个小伙伴曾怒气冲冲地说,你吃国家粮,你凭什么吃国家粮呀!?

后来我才明白,他们之所以如此生气,是因为他们吃不上。

我们的社会地位开始拉开了距离。

当年,吃国家粮的比吃农村粮的社会地位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很多客家姑娘非常愿意嫁给吃国家粮的,这也是事实。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很快发生了变化。

国家粮和农村粮早已成了历史烟云,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作为曾经的一段客家历史,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记录下来。

历史就是历史,人类的文明也是因为历史而变得璀璨辉煌。

人类的进步不也是历史推动的么?

(李苏章原创,抄袭必究)

0 阅读:0

李苏章

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写作为主。